Quantcast
Channel: 發現台灣 –台灣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2

消失的大肚王國與拍瀑拉族人(Papora)

$
0
0
文獻上關於清水平原四大社群的記載,首推十七世紀荷蘭治臺時期所遺留下來的資料。根據荷蘭人的戶口表,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北部,主要為平埔族聚落 Gomach ( 清初稱為牛罵社;雍正十年大甲西社事件之後,改為感恩社 ) 所在地;中部為 Salack( 清初稱為沙轆社;大甲西社事件後,改為遷善社 ) 的地域範圍; Salack 之南為 Bodor ( 水裏社 ) ; Bodor 南邊為 Dorida amicien ( 北大 肚社 ) 、 Dorida bab at( 中 大肚社 ) 、 Dorida mato,Camachat Dorida( 南肚社 ) 分佈地,大肚社群的活動範圍在清水平原南端。 簡言之,歷史上曾活動於清水隆起海岸平原的四大社群, 依其地理位置,由北而南,包括牛罵、沙轆、水裡與大肚等四社,即日治時期研究者歸為拍瀑拉的社群。 他們的生活領域位在大甲溪以南,大肚溪以北,大肚山西側到海的區域;地勢上東高西低, 位處臺中盆地西北側的大肚臺地,其東坡平緩,西坡多陡,乃地塊向東傾斜所致。台地西麓為斷層線所經,沿此斷層線出現豐富而良好的水泉,如埤仔口泉(在牛罵社域,今臺中縣清水鎮清水街)、番婆井泉(在 沙轆社域, 今臺中縣沙鹿鎮文昌街)、番公井泉(在 沙轆社域, 今臺中縣沙鹿鎮四平街)及龍目井泉(在水裡社域,今臺中縣龍井鄉龍泉村)等皆為主要飲用與灌溉水泉。早期大肚臺地崖谷叢雜,林莽深密;近海地區地形低下,易於積水;惟沿山麓一帶,不僅地勢較海岸平原高亢,並有湧泉,取水方便,由於地理條件優良,早為四大社平埔族人所居。十八世紀以來,漢人無論閩粵,入墾海岸平原,皆先進入開墾,而與四大社形成雜居現象。 參考 【台灣中部平埔族古文書數位典藏】 http://ca.tchcc.gov.tw/pingpu/pn4.htm 文獻上關於清水平原四大社群的記載,首推十七世紀荷蘭治臺時期所遺留下來的資料。根據荷蘭人的戶口表,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北部,主要為平埔族聚落 Gomach ( 清初稱為牛罵社;雍正十年大甲西社事件之後,改為感恩社 ) 所在地;中部為 Salack( 清初稱為沙轆社;大甲西社事件後,改為遷善社 ) 的地域範圍;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