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發現台灣 –台灣控
Viewing all 13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選國籍?百年前的台灣人早已被迫經歷過

$
0
0
發表於 12 2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文/蔡蕙頻 台灣人的國籍,在世界各國的外國人登錄制度中應該如何登記,一直都是引起討論的大問題。近年來還有日本、英國等國民眾發起要將「台灣」的「國籍」還給台灣人的活動,台灣人也自主發起二○二○東京奧運台灣正名運動,要求以台灣隊的名字出征東京奧運。 台灣就是台灣 「國籍」究竟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國籍」(nationality)是指「個人與國家間的法律關係」,擁有該國國籍的個人,可以向國家要求保護,相對地,國家也要求個人對國家的效忠與義務。 十九世紀後期,已經有不少外國人在台灣活動,像是被叫作「黑鬚番」的馬偕、被稱為「台灣通」的李仙得,還有一些洋商在這裡從事貿易工作。他們因為宣教、貿易、探險等不同理由,在島內各地跑來跑去,使得台灣人接觸到外國人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只是,在台灣人的認知裡,雖然有了「和我們長得不一樣」的「外國人」的印象,卻還沒有「國籍」的概念。 我不跟你一國了! 「國籍」概念正式來到台灣人的生活中,是在日治時期。根據一八九五年五月八日清、日兩國換約完成的《馬關條約》,除了將台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割讓予日本之外,第五款又規定:「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也就是說,從一八九五年五月八日起,台澎住民有兩年的時間可以自行選擇國籍,不想成為日本人的,可以變賣產業退出台灣,兩年時間到了以後,還住在這裡的台灣人,在國籍上將被視為日本人。於是,從《馬關條約》換約完成、生效之後,到一八九七年五月八日的兩年期間,台灣是在土地已經納入日本統治範圍,但是住民卻還不算是日本人的「人地分離」狀態。 選國籍,好刺激!日本、清國二擇一。由於當時台灣社會上的氛圍,對於日本這個新政權毫無信任感,因此報紙上報導部分台灣人爭先恐後渡往中國,連續好幾天造成安平港的爆滿,有些人甚至等不及汽船從廈門返航,就自行僱了戎克船(傳統中國式帆船)先走先贏。 當時台灣流傳很多有關日本統治後的將要強迫台灣人遵守的謠言,這些資產者聽聞歸化日本籍之後必須強迫剪辮、服兵役、課重稅,還要管你鴉片抽多少,驚慌失措地匆匆變賣家產準備逃難去,再加上當時台灣仍處於抗日不斷和鼠疫流行的緊張局勢中,更加強了這股富人逃難潮。逃難者之多,甚至造成地方商況一時沒落、乏人問津的情形。其中又以有資產的人跑得最快,倒是家無恆產的一般百姓,趁著富人跳樓大拍賣、拋售財產變現的時候撿便宜,大量購置家具。 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國籍選擇彷彿是世界末日一樣,當時曾有位日本人記者預估,照這樣奔逃的速度,最後大概會有四分之一的台灣人在這片土地上消失。只是,時間終究破除了謠言,最初搶著逃難的台灣人們,在觀望了一陣子之後,發現傳言的情況沒有成真,日治下的台灣好像也沒有當初想像中可怕,又紛紛渡回台灣。像是日治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大家長林獻堂,一八九五年時才十四、五歲的他,就奉命帶著一部分的族人渡去中國,直到局勢漸趨穩定,才又遷回台灣。 一八九七年國籍選擇的期限一到,報紙上報導各地方不但「靜穩無事」,大部分的住民對於「國籍決定問題,好像無關自身的痛癢一樣,非常冷淡,各自安居」。彰化地方回到清國的只有九戶共四十人,台北有一千五百七十四人,台中不僅只有百餘人,甚至還有更多滯留清國的台灣人主動表明願意歸化日本籍。最後,計有六千四百六十六人退出台灣,報紙說這些人「在全台二百五十萬人口之中,不過九牛之一毛」。 愛我別走~ 或許你會好奇,離開的人為什麼離開呢?曾有報導說,當時有四種人離開了台灣,第一種是在清國有財產者、第二種是居住地不定的勞工、第三種是被流言巷說影響的人、第四種人則是為了躲黑疫(鼠疫)。也有人說,選擇搬去清國的以讀書人居多,不同於有財產的人是害怕損失,讀書人對清國懷抱較強的文化認同,有些人或是擔心日本統治以後沒了科舉,不留在清國等於自廢武功。仔細想想,因為這些想法而棄台離去,似乎也不是難以理解的事情。 那麼,沒有走的人,又是為什麼留下來呢?回憶一下日治初期台灣有多少人寧可抵抗新政權而流血,也不要屈於日人之下流淚,就知道留下來的人並不是滿心期盼地成為日本人。記得小說家朱天心曾在小說〈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裡說,原來,沒有親人死去的土地,是無法叫做家鄉的。有親人埋骨的地方才是家鄉,對一八九七年國籍大限到了以後仍然留在台灣的人來說,這裡有好幾輩以前的先祖們留下來的生業,還有好幾代阿公、阿祖埋骨的墳墓,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資產都在這,怎麼走?於是,一八九七年五月八日以後,台灣人的「離不開」就這麼在法律上被理解成「不離開」,也這麼地變成了日本人。 隨著國籍制度的落實,「護照」也隨之出現。由於一八九五年以後,台灣與中國已經是「一邊一國」,台灣人要前往中國,理應也需要申請當時稱為「旅券」的護照,不過,有趣的是,日本人無論是從日本或台灣出發前往中國,都不必持有護照就可以自由行動。平平都是生活在日本統治之下,為什麼台灣人就要持有發放嚴格、限制多多的護照,而且必須接受嚴格的調查呢?表面上的理由,是擔心素行不良的台灣人渡中之後擾亂當地秩序,因此非得嚴格管控不可,但對於台灣人與中國人相互聯繫的憂慮,才是官方的司馬昭之心。限縮台灣人渡航中國的護照制度引起台灣青年的強烈不滿,有識者屢屢在《台灣民報》上發表文章,主張這樣的旅券制度有礙台灣人的海外發展,呼籲當局廢除渡中的旅券制度。 國籍制度全面來到台灣之後,多數的台灣人不僅漸漸習慣了這件事,有些人甚至學會了把國籍當成一種工具,在台灣歷史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則主動申請轉換國籍的例子。霧峰林家林朝棟的兒子林季商(林資鏗)為了在中國經商,在一九一三年就向當局申請放棄日本國籍,並申請入中華民國籍,總督府還因為擔心這位指標性的人物放棄日本籍,可能會為他們的統治帶來負面影響而給予厚祿,希望季商再考慮考慮。事實上,除了林季商之外,回看日治時期的台灣,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台灣人放棄了日本國籍,改拿其他國家護照,或是憑藉著自己是「長得像中國人的日本人」,遊走於台海兩岸的實例。 現在,我們已經很習慣「國籍」這件事了,但是或許是因為百餘年來,台灣人幾次必須在不同國籍間做出選擇或被選擇,讓國籍從原本標示「個人與國家間的法律關係」的功能,逐漸衍生出另一層與國家認同相關的意義。比如,之前曾有新聞報導旅外僑民拿中華民國護照回國享受台灣品質優良的醫療照護,還對醫護人員頤指氣使,享受國民擁有的待遇卻又不屑中華民國的國籍而喧騰一時。其實國籍本來就是標示個人所屬國家的標章,但是當國籍變成一種隨插即用的工具,我們就有一種被背叛的感受。還有,在某些領域裡,也特別強調國籍與國家忠誠度的關係,根據現行《國籍法》的規定,除了部分身分及職務的公務人員之外,具有雙重國籍者不得擔任公職人員,著眼的也是擁有該國國籍,就有義務效忠該國的緣故。在實務上,每次選舉時,對於候選人是否具雙重國籍甚至是出生地的檢驗,往往成為選戰焦點,選舉的層級越高,這層檢驗就越嚴格。 我所成長的一九九○年代,台灣經歷了政治上的驚濤駭浪,包括了劍拔弩張的台海危機、國民黨內部鬥爭等等,當時台灣島上充滿了惶惶不安的緊張感。在我的印象中,每隔一學期就會聽說班上又少了幾位同學,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移民」這個詞,以及它所代表的意思,原來他們都舉家離開這裡,改拿另一個國家的國籍了。縱使明白那些移民離開這裡的人各自有著不同的理由,但是現在想起那些因恐懼中共打來、包袱款款、遠走他鄉的人,總覺得似曾相識,彷彿看到一八九五年的歷史重演,而有一種被捨棄的哀傷。國籍固然只是一種政治身份,但是,如果對自己生長的土地都沒有安全感,認為要有另一個國家的護照才是受到保護,那麼對於這樣的人,我們也只能給予祝福吧。 【延伸閱讀】 王泰升等,《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台北:五南,二○一五年) ※ 本文摘自《台灣史不胡說》,原篇名為〈【國籍】台灣就是台灣〉,立即前往試讀►►►

一封百年前台灣人的家書:台語並非沒有文字

$
0
0
林艾德 發佈於 2020-03-06 百年前台灣人的家書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封從嘉義寄到日本的信,寄件人與收件人均已過往,而此信一直夾在陳博誠牧師家中的《台英辭典》中直到被發現,信上那些當年台灣人用來書信往來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白話字。 台語的書寫並不是近年才有,台灣史上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就是1885年起使用白話字出版的,直到1969年因為中華民國的政策關係,才開始改用漢字。 人類最愚蠢跟悲哀的點,就在於我們容易受到外在資訊的洗腦,進而成為信徒去捍衛那些被灌輸在我們腦中的錯誤知識。例如現在還有許多人認為台語沒有文字,認為提倡台語教學是偏激且不實際的,但事實上,台語文字存在的歷史,遠比中華民國還要悠久。 什麼叫做偏激?當這些台灣的歷史你都不知道,還繼續替消滅你文化的殖民者辯護時,我們就知道,這個島經歷過的語言政策有多麼偏激。什麼叫做不實際?當一個政府,逼全島近90%的人,去學只有10%的人會說的華語,還不准他們在學校說自己的母語,這個島經歷的語言政策就是不實際。 如果這麼偏激且不實際的政策,你都能默默接受荒謬的成果,甚至進而替它辯護,那你如何要求別人尊重你的看法?因為你的看法根本不重要,只要使用外力強迫你,你的看法就會改變,你的心靈就會順從,你就會把威權政府要求你相信的事,變成是自己的信仰。 你可以覺得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也可以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傳承,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語言政策的確值得討論,但如果所謂「你的看法」,其實只是替過去威權殖民體制荒謬政策背書,那我們還能怎麼繼續討論呢? *關於本封家書的由來(圖片來自Jin-sek Gou臉書):   百

「她說:噓……」一再被打斷的台灣搖滾樂發展史:讀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

$
0
0
作者:林易澄 /2020-03-11 這是一本「讀」起來很有意思、儘管「聽」起來並不那麼精彩的書。或許,這也是這本書與那個時代的聲音最為特別的地方。 我們的搖滾樂 《我們的搖滾樂》不像書架上那些關於搖滾樂與搖滾樂手的書,你可以一邊讀著一邊按圖索驥,找到一首又一首歌做為原聲帶,跟著字句按下播放鍵。這本書寫的是1950到1980年代,搖滾樂如何在台灣被引進、聆聽、逐漸生長,又如何一再被戒嚴體制打斷的故事。在裡頭,如果要找到屬於那個時代那個島嶼的搖滾歌曲,多少會有些失望。甚至於,當時台上翻唱的曲子,都只有文字記錄,而沒有幾張錄音。幾個少數寫進傳說的時刻,在今天看起來,也難以想像為什麼在那時驚世駭俗。 但是,你還是一頁一頁往下讀了,想著,後來呢? 想著,如果有一天這些不再被阻礙,那西太平洋軍事戒嚴下還被叫做「自由中國」的島嶼,將會有什麼樣的聲音出現?然後在最後一頁想起,那個「後來」,也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在。 作者熊一蘋是個熱情的說故事者,從當年留下的有限歷史資料中,找出了一個個充滿壓抑與渴望的故事。而這本書更重要的成果,是把這些故事放到時代脈絡下,把我們印象裡的片段畫面——翻版的美國流行金曲黑膠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小太保與演唱會、民歌西餐廳裡李雙澤嗆聲胡德夫「你有沒有自己(母語)的歌?」——交織成一段連續的歷史,問道:是什麼樣的結構因素,使得這些成為可能? 這些故事說著,那思想肅殺的年代跟我們以為的非常像,但也有一些不同。體制外的駐台美軍、歸國投資華僑,與體制裡具有軍政背景的外省族群子弟,在堅硬的殼上,打開了各種破口。為了尋找不同的聲音,讓一小部分青年,透過各種管道購得來自美國的唱片,開起電台節目,組成樂團翻唱裡頭的歌,在勞軍名義下,在美軍俱樂部,在外僑消費的夜總會,在打通關節租來的演唱會舞台上,半生不熟,學生玩票一般卻也充滿激情地彈奏,甚至籌劃起出國表演。既關於自由,也關於生意,在中華商場愈來愈多的盜版唱片銷售量裡,人們辦起雜誌,搞起「小美國」似的咖啡廳,討論那叫做「搖與滾」(Rock & Roll)的事物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一切都得自己來。不禁讓人感到有一分熟悉,今天的年輕人,不也是這樣的嗎?只是,在今天組團不用面對的一面也始終在那。在保守、管制的社會氣氛下,「不良少年」開始遭受警察取締,場地被查抄,長髮問題甚至導致演唱會中斷。隨著中華民國在台灣被退出聯合國(1971),駐台美軍大幅減員,演出機會減少。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政府當局,更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高舉「流行歌曲藝術化」的淨化口號。 後面的故事,進一步說著處在兩面之間的掙扎,如何使得「熱門音樂」分化轉型,一邊是試圖爭取論述空間的「質樸的搖滾樂」、「自己的歌」、「中國現代民歌」;另一邊,音樂性更強烈,更具有節奏與身體渲染的聲音,則走向幕後,做起流行音樂的錄音伴奏,在報紙上被叫做「歪歌」。在那些年裡,熱門音樂樂團留下的錄音,最後只有幾張翻唱演奏唱片。創作的人們,終究不得不花上太多的時間力氣,去跟審查制度打交道。讀著這些爭取空間的曲折,我們得以解答一些長期的困惑:為什麼聽起來並不衝擊的歌,在那一代人的回憶中有著離經叛道的力量?為什麼答案早在那裡的問題,都要一再地去爭論? 而這些也指向這本書沒有討論、卻隱約點出的另一個成果,帶向了既存唱片與資料無法回答的問題:在清楚可見的政治與思想壓制之外,我們如何測量戒嚴時期未及誕生的創造與想像? 李建復 / 龍的傳人 (LP黑膠唱片) 美麗的河流與山脈:韓國吉他搖滾教父申重鉉的迷幻之聲 1958-1974 年選輯 環顧1970年代美軍在亞洲的冷戰前線,西方搖滾樂接枝各地謠曲土壤,在不穩定的政治局勢中長出各種奇異的果實,越南有靈魂歌后Carol Kim,柬埔寨有金嗓子女王Ros Sereysothea,泰國有參加民主學運與游擊隊的左翼民謠樂團Caravan,就連跟台灣更接近的南韓,申重鉉(Shin Jung-hyeon)也在軍事政變夾縫之前用藍調迷幻寫了給朝鮮半島山河的曲子。而在這政權統治未受動搖的島嶼,即使是今天聽來那麼「愛國」的〈龍的傳人〉,都要被新聞局長找去吃飯,建議把歌詞改一改。(接近那些歌謠的,也許只有黃俊雄布袋戲靈光一閃,無心插柳翻唱的大節女跟孝女白瓊出場曲。) 再相較音樂文化產業更為繁榮的歐美與日本,這些中斷與分歧,也使得這個島嶼錯過一次又一次「搖滾樂已死」的時刻。當這十幾二十年裡,搖滾樂在彼處,在戰鬥中不斷自我質疑與蔓生,各種新的聲音嘗試在車庫在地下室展開,既被吸收成為主流的一部分,也改變主流。當1970與80年代,次文化的地下水脈正在各國奔流,台灣卻再一次次被打斷,只有片段的資訊。那些,都要等待解嚴(1987)之後,才能一口氣灌進下一代執著的台灣青年的耳朵和腦袋,然後交錯迸裂補完,長出新的樣子。 本書停在1980年代初期,「民歌」與「歪歌」,在各自積累下重新結合,成為了日後新的開端,像是作者說的「搖滾樂在台灣的部分正式告一段落,接下來,是台灣搖滾樂的故事」。不過,那「日後」並沒有隨著解嚴自然地來到。書中沒有進一步往下說的是,在1980年代之前,面對戒嚴體制,在夾縫中攜手打開微小空間的,新興的商業運作、媒體,以及文化論述、現代主義的悵然、社會運動的關懷,在1990年代新的天地裡,並不再是永遠的盟友。在中斷的時間裡,在沒有地下水的時間裡,更為悅耳的流行音樂已快速在台灣茁壯,音樂產業並沒有給予激進的、實驗的創作留下太多空間。在新聞局沒有了審查制度的時代,還有許多東西將繼續審查著人們的腦袋。 後來,那後來呢? 合上書,想著那個將要來到、也早已到來的時代,作者將尾聲交給羅大佑、丘丘合唱團與客語歌手吳盛智,我突然想起另一首歌,翻到前幾頁的高凌風,打開youtube,按下播放。 \高凌風〈短髮的女孩〉,原取為大衛鮑伊〈China Girl〉/ 大衛鮑伊Let’s Dance專輯 1983年,高凌風翻唱了David Bowie剛發行的《Let’s Dance》兩首歌。高並不知道Bowie在這張專輯裡做的事。Bowie用了節奏藍調的吉他,對抗舞曲的節拍,把兩者加在一起,在冰冷的拍子裡形成一種新的聲音。高則把吉他刪去,當作了流行的迪斯可,改寫成春去冬來戀愛惆悵的〈短髮的女孩〉。而在原曲〈China Girl〉裡,Bowie卻是這樣唱著藥物經驗(暱稱China White的芬太尼),嘲諷地唱著西方文化產業霸權的輸出:「小小的中國女孩/我會帶給你電視/我會帶給你藍色的眼睛/我會帶給你一個想要統治世界的男子。」 不過,與此同時,也在這首歌的最後,Bowie讓那女孩開口制止了主唱,「她說:噓…」。 那突然安靜的幾秒裡面,彷彿有什麼正在傳了過來。彷彿說著,在高凌風抽離脈絡的翻唱編曲下,在只是模仿卻不知來由的戲劇性唱腔裡,這個島嶼將在搖擺的節拍中,迎來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巨變,將帶著沒有準備好的自由,面對各種新的夾縫,再一次地,繼續開始自己的搖滾樂。 我們的搖滾樂 (電子書) 林易澄 嘉義人。歷史工作者。 曾為《破週報》、《放映週報》、《Gigs》、《號外》等刊物撰稿。

男人地位要爭取,台灣花蓮的母系社會族群阿美族的古老傳說

$
0
0
台灣控:搜尋一下台灣原住民文章,沒想到幾乎都是中國那邊的記載,這問題有點嚴重! 2018-02-08 由 大國春秋 發表于 花蓮縣隸屬台灣,位於台灣本島東部,是台灣最後一個被漢人移居的地方之一。古稱”奇萊”, 花蓮縣還是台灣面積第一大縣。經濟主要以工業、商業和運輸業為主。舉世聞名的太魯閣峽谷(太魯閣公園)就是位於該縣秀林鄉境內。 花蓮縣是台灣原住民最多的區域,境內原住民以台灣原住民第一大族阿美族分布最廣。 阿美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也是目前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18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阿美族崇拜祖先和聖靈,最重要的一項慶典為每年秋收後的豐年祭;近年來因西方宗教傳入,多數人改信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等。農業傳統上采砍燒耕種法,種植旱稻、水稻、粟、甘薯、菸草和檳榔,手工藝以制陶最著名。 阿美族的起源傳說與大洪水、檳榔、兄妹婚有關。關於阿美族始祖的傳說:在太古時期,nakaw與sera這對兄妹為了躲避洪水,乘著豬槽漂流到cilangasan山頂。他們兩人結為夫妻,在此居住、耕種。但這個地方蛇很多,不適合定居,於是他們下山移居到加納納,但此處缺乏耕地,無法謀生,最後遷移到現在的奇密社定居下來。而留在加納納山上舞鶴社東方山上的石柱,就是他們當時住屋柱子的遺蹟。 阿美族重女輕男,就生兒育女來說,如果頭一胎生下女孩,鄉親們會大有面子,家人也會殺豬、殺牛來慶祝,母親在家中的地位也大為提升;如果頭一胎是男的,恐怕母親還要多加把勁努力生產。生男生女待遇不一樣這件事,也反映在阿美族的婚姻上,由阿美族人的部落中入贅的情況就可以看得出來,夫以妻貴的現象相當明顯。因此,家中教育下一代和生活家計往往是由母親來做主,而丈夫主要工作就是外出掙錢。養家餬口,在家中的地位男性需要靠自己來爭取。

台灣的神秘種族之謎,矮黑人族究竟為何消失?

$
0
0
2018-08-22 由 各種職場的小秘書 發表于歷史 世界未解之謎:台灣的神秘種族之謎,矮黑人族究竟為何消失? 提及小矮人,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白雪公主里的七個可愛的善良的小矮人,他們團結勤勞而且善良,是他們拯救了公主,使公主等到了她的王子。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台灣確確實實有一個矮黑人族,台灣是位於我國的東南部的一個島嶼,是一個非常富饒的寶島,上面最讓我垂涎的可能是上面數不完的水果。那最先發現這個寶島的人到底是誰呢? 據記載台灣的原住民最早的是從東南亞遷移而來的,因此原住民裡面的人群由不同的種群族成的。官方把他們分為九族,後來經過原住民爭取細分為了十三族,在這十三族裡有一個特殊的神秘種族,那就是矮黑人族。矮黑人族在台灣的民族劃分之外,就是因為在現在已經沒有矮黑人族的蹤影了。台灣的這些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但是卻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是通過長老的口頭禪傳授下來的,因此發現矮黑人族的蹤跡,還是採訪了許多老人才得出來的。 矮黑人族的傳說散布在每個民族之中,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黑人族的族人都特別矮小,皮膚黝黑。他們一般赤裸上身,身姿矯健,擅長耕種和放牧,最讓他神秘的可能是他們能夠施巫術。在眾多民族之中,與黑人族最密切的民族是賽夏族,行蹤不定的矮黑人族為何會和賽夏族有交集呢?這是因為一次意外。 賽夏族天生不會耕種,他們要想吃飽飯就必須去森林裡面狩獵。族中的男子到了年齡就要外出去森林中狩獵,打到的獵物就要交給族裡一起分食。意外發生在一個青年的身上,那個青年進去森林裡面狩獵的時候,一不小心滑下了懸崖,幸好被樹枝勾住,才撿回了一條命。青年在尋找路的途中,發現了一群矮小的黑人圍在一團相互爬行的蛇群旁邊,似乎在念什麼咒語,然後蛇群就乖乖的離開了。年輕人感到非常神奇,他想到了族中的情況,於是他走上前拜見了他們的長老,並希望他們能夠傳授給他們耕作的方法。族長答應了,就跟著他找了回他們族裡的路。 回到族中,年輕人向族長說明了情況,族長聽說後也感覺到非常神奇。他急忙陪著青年出去見了矮黑人族的族長。兩個族長相互寒暄了幾句之後,賽夏族族長又一次懇求他們能夠幫他們的族群。那天以後黑人族長就留了下來,族中的人學會耕種以後,矮黑人族就回到了自己族中。 後來賽夏族果然能夠豐收填飽自己的肚子,每次他們大豐收的時候都會感謝傳授給他們方法的矮黑人族。他們會去邀請他們來參加他們的慶祝活動。但是矮黑人每次來了之後喝了酒就會調戲族中的婦女,得罪了很多族裡的男子。但是因為這一份恩情以及族長的調節,他們一直沒有發作,直到又一次調戲了一個婦女,那個婦女的丈夫氣不過就在矮黑人族要回族的橋上鋸斷了一根柱子。吃飽了的矮黑人族在回去的路上都遭遇了不測,掉下了懸崖。矮黑人族族長非常生氣,就對賽夏族進行了詛咒。後來是賽夏族的族長請求矮黑人族放過自己的族人。矮黑人族的族長最後還是答應了他們族長的要求,但是要解除咒語就必須進行一個祭祀活動,這個祭祀活動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那次事件以後,矮黑人足也向東遷移了,賽夏族也找不著他們了。現在正是因為塞夏族的這個祭祀活動才叫我們有理由相信矮人族在台灣的歷史上是存在過的。 窮人與富人的最大的差距不在金錢上的,而是在思維上,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想讓錢生子子生錢,只會緊抓住手裡的錢,一毛不拔,成為十足的守財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聯繫刪除

以基因研究看台灣少數民族的冠狀病毒特性

$
0
0
台灣控:文字有稍做修改,以符合台灣真正史實!本文作者針對血統分析得不錯,只可惜對台灣歷史的認知深受中國國民黨洗腦教育荼毒。 2020-03-24 由 台灣阿美歌手楊品驊 2020的開頭 , 是全世界的疫情席捲, 中國人在最熱鬧的春節中共同選擇嚴守來對抗疫情 , 筆者也在北京與父親一起面對變化 , 我也重新將我們少數民族關於疾病的研究文章揀起來整理 , 在中國還是有很多台灣研究的缺漏, 度疫之期談疫 , 從科學的角度審視一遍, 讓我們把時光回到2003年的非典研究吧。 在聊到我們台灣少數民族與非典的關係之前, 我們先把研究中最關鍵的一個區塊說明白了:"什麼是HLA ?" 在過往的醫學報告中 , 包括現在的新冠研究的承繼, 甚至登革熱、愛滋病,古代的瘟疫、黃熱病等流行病,其傳播都和HLA表現有關, 它的全名是 : 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現今發現人體內,單一具生理功能最多態性的基因。 人類每一條染色體上的HLA基因叫Haplotype,每個人有兩條,在兄弟姊妹中, 2 條相同的機會為25%, 而一條相同的機率為50%, 因為來自於父母的搭配。所以研究發現,HLA的分布有相當高的族群特異性, 可利用HLA Antigen 來研究人類學上的族群融合及族群遷徙。 而HLA基因在人體免疫系統中, 是非常重要的, 在器官移植時, 贈和受兩者在Haplotype 的相似度,會直接影響著移植的成功率。它相當於人體的」身份證」, 會去識別」甚麼是自己」還有」那些是非己」, 發現不是自己的就會讓免疫系統去消滅 , 所以排斥和接受都由HLA啟動。 紅血球與淋巴細胞 HLA之基因群(locus)分類里,第一類抗原(Class I antigen): 包括HLA-A; HLA-B; HLA-C。是位於細胞膜表面的醣蛋白, 只要是體內有核的細胞都有這個第一類, 其中以淋巴球表面濃度最高。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和【外來的物質結合在一起】,然後促動淋巴球反應,說白了,就是讓病毒感染的細胞被毒殺的啟動條件,以及器官移植的時候是否產生排斥的重要因素。 冠狀病毒 在SARS期間,台灣依據案例研究,想了解多元族群的台灣感染比例懸殊的原因,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發現,基因上有所謂對SARS的「易感基因」和「抑制基因」兩個決然不同的要素。易感基因的帶有者在染上SARS後,因為免疫反應過度激烈、導致嚴重肺炎、甚至死亡的情況會比一般確診病患激增很多。 經過台灣及部分中國樣本綜合案例比對,帶有HLA-B46基因型的人是易感的,病情容易加劇,而由於HLA-B46是屬於南方亞洲的基因,除了擺夷(傣族)中有高達21%帶有B46之外,中國南方人、台灣閩南及客家族群、新加坡華人與越南人都有超過10%的比例帶有這基因。 遠高於北方漢族的2.8%。至於白種人、黑種人完全沒有這段基因。台灣約有11%的人擁有此種基因型, 也就接近兩百多萬人口。據推測, 這很可能就是造成SARS從廣東一路蔓延到北越、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南亞族群聚集地區的原因之一。在這裡說明一下,易感是高發感染與容易引起重症的意思, 不代表沒有易感基因就不會感染。 在台灣盛傳我們台灣少數民族不會得非典, 實際上根據病歷研究, 族人並沒有避開當年在台灣的爆發區, 但的確幾乎沒有台灣少數民族的感染病例, 這從血液基因上也得到數據支持。經研究, 「抑制基因」基因型就是HLA-B13,輸血醫學研究室發現這種基因型與SARS的抵抗力有關。 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東南亞土著的文化與血緣關係主題計劃」(Chen & [...]

一百多年前台灣原住民彩色照片,原來他們長這樣

$
0
0
台灣控:本文也是取自中國網站,不知道為什麼近日的原住民歷史研究相關文章都來自中國,當然也跟中國統戰有關係,刻意串改台灣史獨立於大中國史的事實,企圖洗腦台灣的原住民讓他們相信台灣自古隸屬中國!真的其心可誅!希望台灣原住民朋友不要被中國的洗腦文章影響才是。本文有做修改,將串改的史實做了修正! 2017-09-06 由 風雪故人 台灣原住民,指漢人移居台灣前,最早在台灣定居或本土的族群。 清朝時,朝廷依據漢化程度及居住地點,將原住民粗略分為「生番」及「熟番」,亦稱為「高山番」和「平埔番」。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統治台灣,在台灣總督府設「蕃課」,將番改為族,改稱「高砂族」、「平埔族」。國民政府遷台後,將「高砂族」改為「高山族」,亦稱「山胞」。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產、嗜檳榔、嚼米釀酒、竹筒飲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貝、貫頭衣、筒裙、斷髮文身、鑿齒、涅齒、穿耳、琴簫挑逗、構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鞦韆、木雕、獵頭、祭祀、巫術、太陽與蛇和鳥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話、射日神話、連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斷髮文身、鑿齒、穿耳、生食海產、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習氣共俗,源出一脈。 高山族的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以及故事等,豐富多彩,古拙質樸。歌謠既有反映農耕、漁獵、採集等各種生產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抗擊外侮、捍衛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 台灣原住民原先廣泛分布在台灣山區(尤其是台灣中部),並且沿著沖積平原聚集成一個個的部落。 原住民的音樂和工藝也具有相當特色。排灣族、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布農族的皮衣製作技巧、鄒族的揉皮技術。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多金屬簧口簧琴、布農族的多聲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對位式複音合唱等是其音樂特色。 台灣原住民研究始於日據時期,1898年,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首度提出了台灣原住民的分類體系。 截至2009年12月,台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04,531人(占台灣人口數的2.1%),截至2012年1月,台灣原住民人口數為520440人。而大部分的當代原住民族則是居住在山區中。 百年前台灣彩色舊影。 中華民國官方將所有台灣原住民族統稱為高山族,並劃分為中華民族中的其中一族,為56個民族之一。在1949年後,經由語言學家的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是南島文化民族的原鄉。 —— 第八張圖有亮點!

台灣人口有九成是台灣人一成中國人

$
0
0
母系社會的平埔族是台灣最主要的原住民 清朝時期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人被稱為「熟番」,以別於住於高山上未被歸化的原住民「生番」。台灣納入日本統治後,「生番」稱為「高砂族」,國民政府稱為「山地人」或「高山族」。台灣平埔族廣泛分佈在台灣的平原上,是台灣社會中與中國清朝官方有交流的平地或近山地原住民的總稱。1639年台灣文獻會估計在台灣的漢人(中國人)才1萬人。清朝乾隆21年(1756年)喀爾吉善奏摺:土著流寓并社番(即原住民平埔族)有660,147人。乾隆33年(1768年)鄂寧奏摺:土著流寓并社番有691,338人。乾隆42年(1777年)鐘音奏摺:土著流寓民戶有839,803人。乾隆48年(1783年)雅德奏摺:土著流寓民戶有916,863人,這些原住民是清朝的平埔族,高山族並不屬於清朝的勢力範圍,故不包括在內。從日治時代1900年至1943年日本政府所做戶口調查,台灣各族別人口所佔總人口平均百分比如下表:平均佔總人口百分比:平埔族93.6%,高山族3.56%,本島人95.67%,日本人3.9%,外國人(主要是中國福建廣東人)0.58%,可知台灣原住民當中以平埔族為主體,這是台灣歷史重要的數據。 台灣原住民的母系社會漸被誤導為父系社會 台灣原住民佔絕對多數的平埔族和一部分高山族群是母系社會,即傳家傳女不傳男,原本沒有姓氏,只有名字。新生嬰兒的名字,隨繼承法則,在新名之後加上母親的名字。乾隆23年(1758年)楊景素在台灣擔任縣承內,嚴加禁止漢人越界侵擾平埔族,並奏請準對其轄內平埔族眾賜姓冠之,即將平埔族採用中國百家姓為姓,改為漢姓。他任內對平埔族賜姓,主要有潘姓,其餘:陳、劉、戴、李、王、錢、斛、蠻、林、黃、江、張、穆、莊、郭、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余、米、葉、衛與吳等姓。後來另增:高、白、黎、錢、巫、莫、文、顏、萬、岳、溫、卓、尤、夏、兵、東、穆、英、機、斛、蠻等姓。平埔族人改為漢姓後,被誤認為漢人。1879年清朝統領吳光亮又頒布「化番俚言」32條,其中一條:「分別姓氏,以成宗族。…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母系社會的原住民有些族群從此成了父系社會。後來在日本統治時,將日本的習俗帶入台灣。男女結婚時,女性都須冠夫姓,子女須冠父姓,將台灣人的原有的母系社會轉變成為父系社會。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將有中國姓氏的台灣人歸併為中國人,這是非常不恰當的政策。 國民政府撤退台灣人口的變動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中國人遷入台灣,從1946年至1952年共有568,211人。當時大陸來台者以福建省、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山東省等五省為最多,人數535,761人,佔遷台人數94%,絕大多數與居住在沿海地區,有部分則是與政府有計畫的撤退有關,此後中國人遷入台灣人數銳減。 1946年到1956年台灣省政府每年人口調查如右表。雖然混有外來血統,例如閩客、荷西、日本等,但終屬少數,已溶入於絕對多數的原住民血統之中。由上述可知台灣原住民(即本島人)佔最多數,其中母系社會的平埔族佔絕對多數。1956年9月16日台灣省政府戶口普查處公布,台灣總人口達到9,225,426人;本島人有8,297,147人,佔約九成;中國人有928,279人,僅佔約一成,此後變動不大。 2019年8月底官方統計台灣總人口為23,593,794人,台灣原住民族16人口總數:569,677人,2.41%;新住民人口總數:536,452人,2.27%;而中國人(漢族) 人口之絕對多數的民族,約占總人口95%。這個官方人口統計資料與1956年《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人口統計資料完全不同,而且跳脫人們的想像。原有九成本島人的人口,僅留下2.41%少數的16族原住民人口,其他的本島人突然變為中國人,好像台灣本島人突然消失,而被中國人併吞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平埔族被政令併為漢人誤導台灣人為中國人 日治時代末期,在台灣中國人僅少數,僅數萬人。國民政府遷台後,1954年竟以一紙台灣省政府的政令,而將「平埔族」併入為平地漢人,與從大陸撤退來台的中國人合併成為中國漢人,聲稱台灣人有95%是中國漢人,因此誤導台灣人成為中國人的不實現象,這是天大的笑話與錯誤。 根據《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1956年中國人僅佔一成,九成為本島台灣人,迄今台灣政府不承認大部分台灣人的平埔族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台灣人,而將大部分台灣人認為是中國人,等於滅絕大部分的台灣平埔族,即誤導台灣人成為中國人,這是非常錯誤的政策,欺騙台灣人,以及國際社會。一直到現在,台灣政府還是沒有釐清事實真相,不但造成台灣人對中國關係的誤解,甚至造成世界各國對台灣人的誤解。當今政府應有責任盡速調查清楚,將真相公告予全世界,台灣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http://newidea.org.tw/pdf/P130.pdf

揭開台灣島身世之謎

$
0
0
地球的地質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而台灣島的誕生,大約在距今650萬年前,也就是說,如果把46億年比喻為一小時,台灣島就是在最後5秒鐘才出世的。台灣島的生成有著許許多多關於土地的故事,故事中有億萬年的光陰歲月,也有地殼變動的真實明證,更重要的是,面積不大但地質構造豐富、地貌多元的台灣島在地質學家眼中可是位罕見的驚世美女呢。有幸生長在這兒的我們怎能不對台灣島悉心探究一番呢? 臺灣島的誕生是一場無比精彩的演出,從地質學家經年累月的實地考察中,台灣島的身世漸漸可以看出端倪,依照年代歷程台灣島的誕生大致可以區分為六個主要的場次: 第一場次 是在大約一億四干萬年到六千五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運動造成板塊從海底冒出來這是台灣島的肇始。 第二場次 是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到一千萬年前板塊開始張裂了,而大陸華南一帶侵蝕下來的沉積物沈積在張裂的盆地中,形成今天台灣島主要沉積岩來源,張裂同時產生了激烈的火山活動,澎湖群島在這時誕生了。 第三場次 在大約一千萬年前到六百萬年前,板塊之間的擠壓趨向劇烈,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板塊,南中國海板塊持續的隱沒到菲律賓板塊的下面,形成了現今海岸山脈的火山島弧。 第四場次 在大約六百萬年前到兩百萬年前,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板塊,成為最大規模的造山運動,新生的台灣島正式宣布現身了。 第五場次 是在兩百萬年前到二十萬年前菲律賓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隱沒,台灣島東北方產生一連串的火山噴發,而合灣島東南方的火山島經過長途跋涉,大約在五十萬年前併入了台灣島,也就形成今天的海岸山脈。 第六場次 最富趣味性的場次終於發生在大約一萬八千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氣候變冷,使得海水結凍,海面下降大約150公尺,台灣海峽消失了,袒露出海底大陸棚,台灣島與大陸竟然相連了。 經歷了一億多年激烈的變遷之後,台灣島成為今天美麗的島嶼,我們很慶幸能夠在它的身上生活紮根,同時又有機會親眼見證大地的歷史。事實上,地貌的形成,與地理環境中許多的營力作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和地球本身的地質與構造息息相關;億萬年來,台灣島的地理型態不停的在變化,只要多用一點心,就不難發覺在台灣島上處處都是時光和板塊運動所刻劃的皺紋。 台灣島,海洋來的福爾摩沙!是我們心愛的島嶼!也曾經是地球上最精彩的表演之一,而且這場演出目前仍在上演中呢! 台灣是活力十足的年輕島嶼 台灣島在世界地質的輩份中算相當年輕,台灣的地理環境也正處於一個年輕的生命週期,因為年輕,所以一切的變動與作用都還很大,她像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孩子,熱血沸騰,卻難以掌握。 台灣是位於歐亞大陸東緣的一個島嶼,東邊是太平洋、北邊是東海、南邊是南中國海。從全球的板塊構造環境來看,台灣正位在歐亞大陸板塊的最東上一半以上的生物慘遭死亡的命運,不可避免地,台灣地區也同樣遭受這個災難。地球處於這樣惡劣的環境可能長達數千年至數萬年,後來才逐漸恢復到以往的生機,但是,命運之神已經重新洗牌,地球上的生物種類和過去大不相同了,僥倖生存下來的哺乳類成為日後動物界的主宰,稱霸地球將近兩億年的恐龍則在瞬間消失。 第二場次:六千五百萬年到一干萬年前 這時期古太平洋板塊已完全隱沒,而熔化消失在歐亞大陸板塊底下的地函中,解除了歐亞大陸板塊長久以來受到古太平洋板塊的擠壓力量,華南地區的火山也因而逐漸地停止噴發。 歐亞大陸板塊雖然不再受擠壓,整個東亞地區,包括台灣在內,卻開始發生地殼張裂的活動,造成華南地區地殼的開裂而陷落形成許多的沈積盆地。台灣當時位於淺海的大陸棚,台灣海峽裡裂開許多的盆地,陷落的沈積盆地堆積大量來自華南地區侵蝕沖刷下來的碎屑與泥沙等沈積物。於是經過幾十幾百萬年的堆積,便形成了今日台灣島上經常看見的沈積岩層,其中,東部海岸山脈地區的岩層就是代表。 這個時期因為板塊伸張與陷落的緣故,板塊下方地函的岩漿有了向上湧出地表的機會,因此部份地區出現了火山噴發。不過這與一億年之前大規模火山噴發的形成機制不同,此時是板塊的張裂所造成的火山作用,而前期是因板塊隱沒形成的。 不僅如此,火山噴發的方式也非常迥異。一般而言,火山噴發的形式可分為「爆發式」與「溢流式」,這和岩漿中含有多少揮發性氣體有密切關係。揮發性氣體含量的多寡與岩漿成份有關,而岩漿成份與火山所處的板塊構造環境又有密切關係,因此處在不同板塊構造環境的火山,它的噴發方式就有所不同。 板塊隱沒形成的火山會以劇烈的爆發方式噴發,噴發出來的物質已火山灰、火山彈為主,火山外型成圓錐狀。而板塊張裂所形成的火山是以寧靜的溢流方式噴發,噴發出來的物質以玄武岩岩流為主,火山外形成盾狀。因此,六千五百萬年之後,由於板塊張裂的緣故,在當時台灣附近的大陸棚上有小規模的溢流式火山持續地噴發,有時還露出海面形成小島。大約在一千萬年曾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溢流式火山噴發,在大陸棚上形成大面積的玄武岩熔岩平台,形成今天的澎湖群島。 第三場次:一干萬年到六百萬年前 從六千五百萬年以來,台灣附近大陸棚上的張裂盆地一直在堆積沈積物,最厚的沈積層可以厚達八千公尺以上。這麼厚的沈積物大多是在淺海環境到河流環境或沼澤環境沈積下來的。因此,在濱海與沼澤地區經常堆積許多植物,而淺海沈積層中則可以找到許多生物殼體。這些沈積層經過長期的埋積,逐漸變成台灣最有利用價值的能源礦產—-石油、天然氣與煤礦。 同時,在這段時期,台灣地區南邊也開始展開一連串戲劇性的變化,首先要先認識的是「南中國海」。南中國海是一個位在歐亞大陸板塊內的海洋盆地它的形成與前期的歐亞大陸板塊的張裂有關。約在三千五百萬年前,南中國海一帶開始張裂,結果造成大陸板塊完全被撕裂開來,並且生成新的海洋地殼,直到一千五百年前才停止。 約在兩千萬年時,南中國海的海洋板塊開始向東邊隱沒到台灣東側的菲律賓海板塊之下,並且在菲律賓海板塊上面,形成一長串的火山島鏈。這串島鏈北端的火山島就是位於台灣東側的海岸山脈、綠島與蘭嶼。但是這時候的火山鏈還位在菲律賓一帶,後來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動,平均每年約移動7~10公分,因此位於其上方的火山島鏈也隨著向西北移動,以每100萬年行走100公里的速度逐步接近台灣。 約一千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終於與歐洲大陸板塊碰撞在一起了! 這次的碰撞不但將台灣附近大陸棚上的沈積岩與岩層推擠隆起,露出海面,而且使先前已形成的台灣島面積更為擴大。此後,台灣島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這兩個板塊的擠壓下,一直都持續地在成長、隆升並擴大,現在仍是如此。 第四場次:六百萬年到兩自萬年前 這個時期東南方海上的火山島鏈(火山島弧)隨菲律賓海板塊的移動接近台灣島附近。約三百萬年前,北端的火山島鏈,也就是今天的海岸山脈,開始與台灣島發生接觸,加速台灣島的隆升和擴大。這次的弧(火山島弧)陸(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正式海岸山脈與台灣島合併的開始,台灣的地質學家將這次弧陸碰撞運動稱為「蓬萊運動」。台灣的山區及山頂,經常發現漁類及貝類化石,就是當時台灣山脈從海底隆起時留下的證據。 蓬萊運動不僅影響到臺灣西部的第三紀岩層,臺灣東部的地層以及變質雜岩系也都受到波及,因此先第三紀基盤在本運動中可能也有活化的現象。這是台灣島一億年以來最重大的地質事件,因為有了這次碰撞才有今天的台灣島,如果沒有這次事件,相信今日台灣島上的一切都還沈睡在海底。 第五場次:二白萬年到二十萬年前 兩百年之後,台灣島大致已經初步具有現今的地貌,如高聳的中央山脈、平坦的西部平原與西部各大河流都已開始發育。東部的海岸山脈火山島鏈大約在五十萬年時已經完全和台灣島合併為一體,原來位在深海當中的火山島也就隆升到地表與中央山脈並接一起,正式成為台灣島的一個成員。 雖然現今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相接,但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還是分別位在兩個不同的板塊之上。菲律賓海板塊到現在還是持續地朝歐亞大陸板塊移動,海岸山脈朝西北方向向中央山脈接近移動。因此花東縱谷兩側的山脈一直在接近當中。 自一千萬年來,雖然台灣島一直持續在成長、擴大當中,但這個過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約兩百萬年前,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菲律賓海板塊開始隱沒到台灣島之下。這次的板塊隱沒在台灣島北部以及北部外海地區,造成許多大規模爆發式的安山岩火山噴發。約在五十萬年時台灣北部的構造環境由隱沒作用轉變為張裂的環境,火山持續的作用約到二十萬年前才停止活動。 這些火山就是現今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以及北部海域中各火山島,如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與彭佳嶼。這次火山作用也形成台灣北部金瓜石與九份豐富的金、銅礦產,以及大屯山的硫磺礦。在菲律賓海板塊問台灣北部隱沒的同時,也造成板塊張製成一千多公尺深的宜蘭盆地,以及數千公尺深的沖繩海槽。現今宜蘭外海經常發生地震,主要就是因為這地區板塊張裂的活動還不斷在進行。 第六場次:一萬八千年 近一百萬年期間,曾經有多次氣候變得特別寒冷,稱為「冰河時期」。一旦地球的氣候進入冰河時期,天氣會由溫和變得特別的寒冷,出現山岳冰河,今天在大雪山的冰圈谷槽,即是當時所形成。巨厚的冰層覆蓋在高緯度地區以及高山山頂。這個時期,海水大量的蒸發成雲,而下的雨水幾乎部冰凍在陸上,積雲成雨的循環回海的作用全部停止,由於地球上大量的水轉變成冰雪、儲存在冰川當中,造成全球的海洋缺水,而導致海平面大幅下降。 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冰期稱為「末次冰期」,約在一萬八千年前。這次冰期使得全球海水面較今日的海面下降140公尺,原本在海底的大陸棚都露出海面、形成陸地。致使,現今台灣海峽的深度約為60~80公尺,所以在一萬八千年前的海水退卻時也全部露出海面變成陸地。此時台灣島與大陸之間已經沒有海洋的阻隔,而是連在一起,今日台灣出土的古象牙齒化石和新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多為此時由亞洲大陸沿著「陸橋」來台。而今天部份原著民的祖先,如泰雅、平埔、魯凱、排灣、卑南、賽夏、阿美族等原住民族群,也極有可能在當時,軌已經利用小規模的海退期,駕著簡陋的舟筏,輕易的渡海來台定居了。 不過,一萬八千年之後,氣溫逐漸回暖,冰川也開始融化,海水面逐漸的回升。大約五、六千年前,台灣海峽的陸橋又再度被海水淹沒,台灣島又變成獨立在大海之中的島嶼。地質、地形為台灣島誕生做了忠實的全記錄 經過了地質學的剖析,我們欣賞了一齣高潮迭起的台灣島誕生大事記,我們從中了解到台灣島來自海洋的過程,更從各種看得到觸得到的證據中,體驗一種未曾有過的感動與買通。 臺灣位於一個新的構造活動帶上,所發生的地殼活動可以從上新更新世造山運動一直延續到現在,尤其原本就是處於地震密集的板塊交會處,全島地震頻繁也足以表示地殼活動一直到現在仍然不停,也知道至今台灣島還一直被推擠升高,並且向台灣海峽擴大面積。 由於我們的山脈都是新摺曲造山運動的年輕山脈,又高又陡,河谷又窄又陡,河流也又短又急,河流的下切力特別強,衝力也就大,但是一旦進入平緩的盆地,河床也就變成又寬又廣,堆積狀況盛行,很多時候,只要一下雨、河川容易氾濫成災,加上區域氣候的條件,高溫、多雨、強風,使得山坡地土質鬆軟,險峻的高山岩層也很容易崩塌。 事實上,台灣的高山環境,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觀光以及農業資源,湍急的河流也帶來了豐富的水力與電力,沿海大陸棚的漁業資源,也是人民生活的收入來源之一,我們應該要珍惜這樣得來不易的天然環境,與環境共生,也要和環境和平共處,在開發利用之餘,也別忘記留給上地一個喘息的空間,讓我們一起跟土地許一個希望的未來。

台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

$
0
0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教授 南島語族遷移到台灣的時間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早期的南島語族是什麼時候遷移到台灣?在台灣定居?那我想我們要來看一下整個不同時期的物質遺留資料。從台灣最早有人類活動的開始,目前可知的資料大概距今五萬年到一萬五千年左右的時間,這時由於是第四世紀的冰河時期,所以當時的台灣海峽因為冰河時期的關係,水面下降,海峽變成了一個陸橋,有一些動物、人類、昆蟲跨越了路橋,從大陸到達了台灣。那當時活動的人,其實在台灣留下了一些資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目前大家可能聽到過的長濱文化的,是在台東的長濱鄉、八仙洞一帶,發現了一些比較粗糙的打製的石器留在洞穴裡,那時代的人大概就是用這樣一個比較簡單的打製石器來捕獵或漁撈為生。 另外也有一些遠古的遺留,在台南一帶的菜寮溪,出現了一些人的骨骼、牙齒的遺留,這個遺留被稱為叫做左鎮人,因為是在菜寮溪的左鎮被發現的,這些人大概也可以看的出來是比較早期的人類。而這些人類是在台灣最早活動的人,可是事實上由於他們遺留下來文化的器物,還有目前知道的資料,其實是沒有辦法從其中看到比較獨特的文化特性,所以目前是沒有辦法知道這些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族群,所以跟南島語族的關係也並沒有那麼密切。 南島語族在台灣 南島語族到達台灣,從考古學的資料上來看,應是在四、五千年前左右時,也就是台灣在遺留的器物上來看,出現了一批很豐富、不一樣的一些器物,這些器物顯現出來,從四、五千年以前,在台灣活動的人類,開始已經有了定居的村落,而且已有農耕,也就是他們的製作技術比較進步了,譬如說他們比較用模製的石器,來做從事漁撈、打獵、或者是一些比較農耕式的耕作物,那他們的這個工藝技術裡面也出現了製陶的技術,那在這一段時間中,大概在四、五千年前,一直到十七世紀之前,是可以被看見大概有一個非常多樣互動的族群的文化傳統,那從一些陶器的製作風格型式上來看,可以看到不少的差異性,譬如說早期一點的大坌坑的文化,大概在四、五千年以前,它是用繩紋的方式來做陶的裝飾,所以這個大坌坑文化已經普遍在台灣各個地方,不同的區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一些發現,所以大概也可以這樣推測就是在四、五千年前左右,其實台灣有很廣泛的地方有人類的居住,而且他們有一個蠻類似的文化的風格存在。 再往之後的一些時間的階段發展,到像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卑南文化的階段,其實有更不一樣的陶器的紋樣,或者是其它的器物使用的出現,所以從陶器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像尤其拍印紋的方式製作的陶器、有彩繪紋樣的陶器、有剌點紋樣的陶器,或是有加上不同的參合料,夾帶不同的沙子,或是一些其它的材料參合在陶土裡面製作的陶器,甚至還有一些其它的器物,譬如說像玉器的製作,也在台灣的新石器時代階段。另外其實在台灣生活的族群裡面有一些普遍性的使用,不單只是在做裝飾用品,譬如像耳飾、手環,甚至有一些看起來比較像銀飾器物的一些製作,用這樣子的材料。 這一些多樣性的出現,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區域性的差異,也就是說大概從四、五千年前一直到二千年左右的時間,其實台灣看的出來已經有不同區域文化的互動、傳播,甚至是有一些獨特的風格出現,那麼也就是從這樣子的一個資料可以去推測,其實在當時似乎是已經有一波波不同的文化群體,可能從其它的地方陸續進入台灣,遷移到台灣來,那這一批人當然也就是說我們從不管語言學的資料、考古學的資料上面推測可能就是目前的原住民,也就是南島語族的祖先開始在台灣的活動的一些證據。 南島語族的祖先 南島語族的祖先,大概到了兩千年左右的時候,開始出現了一些使用和製作鐵器的資料出現,譬如說像大家熟知的十三行文化,在台北八里附近的十三行遺址,大批的發掘出十三行文化已有開始製鐵的技術,利用海邊的鐵沙,提煉出鐵礦,做一些鐵製的工具,也可以說這樣子的一個延續在創新。 南島民族祖先的文化一直有一些新的變化,而這新的技術當然也帶來了一些生活上的變化,因為新工具的使用,鐵器工具的使用,造成了生產量的增加,所以有一些剩餘的物資可以跟其它的族群來做交換,造成了後來的交易。 從一千五百年前以後,一直到十七世紀之前的時段,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已經開始跟其它海外的族群有一些交易的活動,這些交易的活動當然也就是帶來了一些外來的物資,在考古的資料上面發現,譬如說最大量可以看到的是像瑪瑙珠、金銀的一些器物,或者是很大量的瓷器,這些瓷器有不少是來自中國的青花瓷,或者是安平壺,甚至還有在日本的時候進來的一些器物,所以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大概在一千年一直到五百年之前的時間階段裡面,台灣原住民已經開始跟海外其它的族群有一些交易,遠洋的貿易的活動,甚至在這個文獻的記錄裡面,漢人、日本的文獻記錄,已知道到後期時,大概差不多十六世紀左右的時候,有不少中國、日本的海商、海盜,經常性會到台灣的海岸邊來跟原住民進行交易,那原住民當然提供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盜海商鹿皮、鹽、山產,那漢人或者是日本人也就提供一些瓷器、棉布、吃的或者是一些其它金屬性的器物,那這大概就是一個在整個社會發展變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從一個比較早期穩定的一個小型社會,開始慢慢朝向對外交易互動的方向在發展,這些互動和發展,一直到了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左右的時候,造成了更大的一波社會的變動,而這一波的變動也造成後來台灣原住民整個在台灣人口比例上面,很大的一個變化,也就是原來從台灣島上主要的中國的族群,變成了一個比較少數的族群。

【南島文化遺產】宜蘭冬山「丸山遺址」文化部列入台灣第九處國定考古遺址

$
0
0
.fb_iframe_widget span{width:460px !important;} .fb_iframe_widget iframe {margin: 0 !important;} .fb_edge_comment_widget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2020年5月6日 宜蘭縣冬山鄉丸山遺址過去曾挖掘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400年至3900年之間)的文物,種類包含石器、玉器、陶器等共約18萬件,展現地方文化特徵,日前經文化部審議通過為台灣第9處國定考古遺址。(宜蘭縣文化局提供)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傳真 107年10月2日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107年10月2日) 宜蘭縣冬山鄉丸山遺址過去曾挖掘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400年至3900年之間)的文物,由於它展現地方文化特徵,日前經文化部審議通過為台灣第9處國定考古遺址。 宜蘭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張惠如今天受訪指出,丸山遺址位於宜蘭縣冬山鄉丸山村及八寶村境內,根據中央研究院及台灣大學研究顯示,丸山遺址埋存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長達1500年的史前文物(距今約2400年至3900年)。 化資產科表示,丸山遺址於民國83至87年間共進行3次考古發掘,共挖出石器、玉器、陶器、石刀、石板棺、甕棺、網墜、石鐮刀等共約18萬件文物,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史前時期台灣北部、東部文化流動的軌跡,兼具北部與東部的文化特徵。 此外,考古人員還曾挖出12件罕見的「人獸型玉玦」,顯見丸山地區於史前時期島內玉器交流網絡上,居特別重要的地位。 隨著大量史前遺物出土,縣府於民國92年依法指定丸山遺址為縣定古蹟,民國95年配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指定為「縣定遺址」。 文化資產科人員表示,丸山遺址後經過完整的發掘資料整理分析及文化內涵研究,在今年3月報請文化部審議指定為國定考古遺址。 文化資產科人員指出,經文化部召開考古遺址審議會後,於9月4日會議審議通過丸山遺址為台灣第9處國定考古遺址,這也是繼宜蘭縣南澳鄉「Blihun漢本考古遺址」後,宜蘭縣境內第二處的國定考古遺址,審議結果將依法定程序核准後公告生效。未來丸山遺址的保護及出土文物的展示教育等工作,將獲得中央更充沛的資源挹注。(編輯:卞金峰)1071002 ▲丸山考古遺址全景照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詩寫台灣】從台灣沿海平地消失的族群——台灣平埔族

$
0
0
.fb_iframe_widget span{width:460px !important;} .fb_iframe_widget iframe {margin: 0 !important;} .fb_edge_comment_widget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2020-07-20 13:05呂自揚 高雄田寮人,台南師範丶高雄師院國文系,長期任教職,並任河畔出版社主編,取自「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編有「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等近十本文學賞析工具書,深受華文詩詞愛好者青睞,卅多年來在中國被盜印數百萬本,台灣亦不在少數,可見一斑。近年自創台灣四句短詩,長期在本報發表「詩寫台灣」。 台南東山吉貝耍,穿慶典衣服的西拉雅平埔族。圖/鐘婕瑜、呂自揚提供 福爾摩沙四百年,每遭世變血斑斑; 平埔入漢渾不見;血統依舊在臺灣。 台灣原住南島族,漢人來台娶平埔; 平埔改姓變漢族,渾身血液平埔流。 地上人多若天星,一顆星斗一族群; 台灣海孤千萬里,誰堪說是同種人! —〈台灣平埔族〉 孤立在太平洋汪洋大海中的台灣島,千古悠悠,悠悠千古,很早就居住有1603年〈東番記〉說的:「不知來自何時、不知來自何處」的原住民,分佈在全島之沿海平地和高山丘陵,皆各自聚落成為大小社,等於各自獨立的大小國。 這些16世紀之前就居住台灣的原住民,學者考古,認為至少已居住二、三千年。 荷蘭時期,平地高山的大小社原住民,皆稱聚落社名。鄭成功來台後,稱島上原住民叫土民、土番、土社。清領時期,則分稱為生番、熟番、番社。 1895年日本來台,進行人口種族調查,戶籍種族欄,分別把福佬、客家漢人記載為「福」、「廣」。把高山、平地原住民生番、熟番記載為「生」、「熟」。並分稱為高砂族(高山族)和平埔族,並取各社族名,如高山族的布農族、泰雅族、排灣族;平埔族的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凱達格蘭族。 現代學者,把分佈在東至復活島、西至馬達加斯加、南至紐西蘭、北至台灣之南太平洋廣大群島中的原住民,依語言總稱為南島語族。台灣高山平埔原住民都屬南島語族。 大海中的台灣島原住民,隔著汪洋與世隔絕,捕鹿種芋,自成天地。1624年荷蘭入佔大員後,卻歷經荷蘭、鄭氏王朝、大清、日本和中華民國統治,每次改朝換代,島上原住民和鄭氏清代先後移民來台的福佬客家人,皆曾遭攻打殘殺,史實記載,血淚斑斑。 1684年清領台灣後,福佬客家漢人先後移民來台開墾。一方面,滿清賜漢姓將平埔族生活漢化;二方面,漢人以典租等方式,逐漸佔有土地,造成平埔族因土地喪失而遷離原居地;三方面,來台福佬、客家人幾乎都單身,皆娶平埔族女子傳衍,造成平埔族人口減少。 日本調查人口種族時,台灣西、北沿海平地,居住的都是福佬、客家人,原來分佈居住在平地的大小「番社」平埔族,皆已從平地消失,只平原的台南佳里北頭洋,和淺山的高雄田寮、內門,台南東山吉貝耍等少數聚落,仍居住著明顯的平埔族。 從表面看,原來分佈居住在全島南北沿海平野的廣大平埔族,幾乎已從台灣島的平埔上消失不見,台灣平埔族的傳統語言文化,也皆已消失。 從歷史深層看,清代就世居在台灣的「台灣人」,不分自認是福佬人或客家人,有的實是祖先改漢姓漢化的平埔族,有的是第一代祖先就與平埔族通婚,或第二代以下祖先與平埔族或有平埔族血統的人通婚。全島福佬客家人,可說皆帶有平埔族的血統,身上皆流著有平埔血緣的血液,血緣比例不同而已。 所以,三、四百年前的台灣平埔族,是以漢化或男女通婚的方式,深入普遍地溶入在廣大福佬和客家的「台灣人」身上,血液一直流傳在世居台灣,被長久視為「台灣漢人」的族群世界裡,並沒有真正消失。許多平埔族的語言文化習俗,也仍流傳保存在台灣人的生活裏。 高雄內門木柵力女士與姓月的兒女合照。力女士丈夫姓月。力、月是清代高雄內門賜漢姓的平埔族大姓,屬新港社。圖/呂自揚 附記: 一、林媽利教授根據唾液作DNA分析,認為百分之85的「臺灣人」,身上帶有原住民的血緣。 二、臺灣族群血緣多元。荷蘭(泛稱歐洲白種人)人和日本人曾統治台灣多年,也有血緣在台灣。很多臺灣人的身上,也都有荷蘭人和日本人的血緣。陳耀昌醫師分析,台灣約有100萬人有歐洲白種人的DNA。 三、高山族居高險偏遠深山,強悍,荷蘭、鄭氏時鞭長莫及,清代受《台灣民番界地圖》(此圖原稱〈台灣番界圖〉,經杜正勝考正定名)的保護,漢人不可越界入墾。各族迄今仍居住在高山領域,保有各族的語言與文化習俗。
Viewing all 13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