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發現台灣 –台灣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2

從歷史人口推算,台灣人的閩客基因不會超過 3成

$
0
0

從歷史人口推算,台灣人的閩客基因不會超過 3成
清代台灣人口數(本文內人口數主要來自清代漳州府誌及台灣府誌、清宮奏摺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02/npm/npm.htm與網路上的泉州市志,沈建德網頁http://www.taiwannation.com.tw/inside016.htm中有詳列各年的台灣人口):
1683滿清據台..民12,727戶,16,820口(但學者估計最高的說有15萬人)
1711......民戶數不變,18,827口(1683-1711的28年裡增為1.12倍,故年增率0.40%
1781......民番共90萬
1811......194萬(不含澎湖)
1893......254萬(1811-1893的82年裡增加為1.34倍,年增率0.36%< 0.40%
1895日本據台,閩粵人停止來台,故關鍵年是1683-1811的128年,1811後的增加是靠生育,移民微不足道。
在語言不通下不可能靠偷渡與入贅在128年約4~5代內就消滅一個民族,連消滅一半都不可能。康雍乾(1662-1795)盛世,人口上升,人民生活尚可,很少人有必要偷渡到一個野蠻落後、充滿未知風險的番域。1829年(道光九年)泉州、漳州總人口是513萬(泉州252.16萬,漳州260.90萬,漳州人口請見註釋1),男人約260萬。該年福建含台灣府人口是1734萬,而1786年則是1281萬,故年增率0.71%。但愈早期的統計可能愈不完全(例如1765年福建含台灣府才807萬),故我們只以年增率0.15%倒推82年,取1683~1811(中點是1747)男性人口的平均值為230萬(若以0.31%倒推則得202萬)。再假設清代人平均壽命是50歲(正確地說是「活過20歲者的平均壽命」減去「官方列入統計的最低年齡」,見理由與註釋2),則128年中有男人128*230/50=589萬。如果有1/12的男人偷渡來台灣(渡台禁令1683-1875),應也有1/12以上的人合法去東南亞(因當時去東南亞是不被禁止的,且經濟更發達,現代東南亞閩南人有一千多萬,台灣閩南語人有約1700萬,而因歷史與種族因素,台灣的假閩南人人數應遠多於東南亞的),故應有1/6以上男人出海謀生(可能嗎?那(1+0.5)/12=1/8呢?)。又若128年平均是 1/12=8.33%,則乾隆初年台灣可墾地最多時偷渡者應達 1/10=10.00%以上,沿海又比內陸高,或許達1/8=12.5%。泉漳男人的1/12是49.1萬人,是有記錄的合法渡台者3萬的16倍,持續128年平均每年有3800人偷渡(但據閩浙總督奏報,乾隆24(1759)、43、48、52、53年(1788)分別逮捕了999、214、5、481、77名男女偷渡客,逮捕率低於1/10就是政府失能了)。49萬在故鄉活不下去的窮苦弱勢者中(政府則認定「渡台民人多屬內地游手好閒之徒」),能偷渡成功、存活(俗諺「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即低於3成)、且能靠兩腿走入部落在語言不通與政府禁入番地禁娶番婦的情況下入贅平埔族的不會超過4成,即20萬(學者楊緒賢努力搜羅所得到的知名來台祖則不超過7000人;又二戰後來台並已安居的華人中須娶台女者的成功率約34%)。若鄭成功時代的閩粵人以學者所估最高的15萬(一般估在5萬以下)、康雍乾移民以「閩南+客家」20+4=24萬計,以純生育死亡年增率0.40%推算(1756-1765-1773福建的年增率是0.15%、0.31%),則1811年時閩客人後代不會超過 15萬*(1.004^128)倍+24萬*(1.004^64)倍=56.0萬,是當時194萬的 28.9%。本土台灣人的閩客基因確定少於3成,很可能少於1成;父系確定少於6成,很可能少於2成。【如果您覺得不能忽略女偷渡客,那就把女人數也取為閩南男人20萬的1/5(但俗諺是無唐山媽,女性上船被視為不吉祥),則她們貢獻 4萬*(1.004^64)=5.2萬,增加了2.7%,成為194萬的31.5%。】【如果考慮1683年的15萬閩粵人中,第一代者可能少於2/3傳下後代,第二代以上者可能已是閩粵基因少於2/3的混血兒,以10萬人重新計算後得1811年時是47.7萬,是194萬的24.6%,即1/4,父系少於1/2。】 1683~1811平均男性人口也可取為200萬(或230萬),假設「渡台者1/10(高峰期沿海區1/8以上、出海者1/5)、偷渡成功存活且入贅者4成(或1/3)」,則閩客人基因少於29.2%(28.4%)。即使把年增率改為0.7%,只要把1683年的閩粵人取為10萬,也可得到3成以下。您可自行試算。沈建德博士根據族譜發現,福建南安縣陳氏在荷鄭康雍乾移居台灣的156人中只有49人(31.4%)有娶妻;晉江縣玉山林氏在康雍乾來台的82人中,只有7人有眷屬,但在台都無後代(0%)。
【附記:若假設學者搜羅的7000名知名祖先都不是漢化的平埔族人或母系部落父系化後所奉的共祖(例如一個漢人入贅後,全部落採用他的漢姓,幾代後更奉他為來台祖,全部落變成一個子孫成千上萬的大家族),且每位的現代男性後裔有500人(男女共千人的大族),則現在他們的基因有0.7萬人*500倍=350萬人,佔現代本土台灣人的17.5%(= 350萬/2000萬)。】

[size=-1]【註釋1】:
道光九年(1829),泉州有人口252.16萬,而漳州各縣人口(據光緒漳州府誌)加總後是360,9040,竟比泉州多百萬,其府治龍溪縣人口達149,6138,也比泉州府治晉江縣的79.10萬多70萬。這顯然是個錯誤,1953年漳州人口173萬,其中龍溪縣舊地只佔20.0%(含華安縣3.71%但再扣掉石碼廳約3.2%),可能因此1990年代的漳州市誌就直接把舊府誌的龍溪人口當作漳州總人口。但我認為這也是錯的,應該是龍溪人口在舊府誌編輯時前面被誤加了個「一」,多了百萬,所以漳州人口應是260,9040,與泉州差不多,其中龍溪縣49,6138人,佔19.0%。
【註釋2】:
網路上盛傳,清代人平均壽命只有33歲,但我罟?(google)不出原始來源。中國學者郭松義從33部清代族譜中找出有生卒年的男2922人、女2437人,都在20歲以上,平均壽命是56.4與56.6歲。我們需要的是(見理由)「活過20歲者的平均壽命」56.4減去「官方列入統計的最低年齡」0或1(依規定是出生死亡都要記在戶牌上),即55.4,但我們保守些用50。另中國學者鄭正與王興平分析漢朝以來5000多名有生卒年可考且正常老病死亡者,發現西元1500年以後的平均壽命都在68~71之間。還有一些人隨手作的正常死亡的統計:三國名人平均是52歲;唐朝詩人是59歲;清朝皇帝是53歲;清朝狀元是63歲。
【以上計算有哪些假設?】
1683~1811的泉漳平均男性人口為200~230萬、平均壽命50歲、128年中有1/10~1/12男人偷渡來台(高峰期沿海區將達1/8以上、出海者將達1/6以上)、偷渡成功存活且能靠兩腿走入部落在語言不通與政府禁入番地禁娶番婦的情況下入贅平埔族的達4成、客家人是閩南人的1/5、1683年的閩客人取學者估計最高的15萬人、較高的純生育死亡年增率0.40%。您可自行試算。】

聽外國人說台灣人是什麼人1847年(道光27年)北路理番同知 史密 上書說:「全台無地非番,一府數縣皆自生番獻納而來。由諸羅而彰化,由彰化而淡防,納土開疆 ……。而台番最愚,一無所圖,既無大志,安有大事。」 1885年(日本人據台前10年)劉銘傳說:「台灣西部沿海番六民四。」當然愈往內陸,番愈多。而所謂的「民」也包括歸化的番,「民」的家族中的婦女當然也多來自於番。 1936與1938年,毛澤東兩度鼓勵「朝鮮、台灣等被壓迫的民族」爭取獨立。在毛澤東心中,台灣人一直是另一個民族,這也是當時全世界的普遍認知。 1947年英國外交部說,台灣人大多數是原住民。

台灣人祖先確實有過半來自浙閩粵,但主要不是在近400年內,而是在2000~6000年前約六千前,我們的百越祖先(壯侗或Daic傣語族)掌握了橫渡大海的技術,開始渡海來台(及日韓東南亞,形成環西太平洋的越文化區),但當時台灣島上早已住了講南島語的南島民族(高山族,在一萬二千年前的冰河時期台灣海峽是陸地時就已遷居台灣)。祖先一批接一批地來,持續了數千年,但每一批上岸時,面對的都是眾多講南島語的南島百越的混血兒,因而也都被同化成了南島語族。經過數千年後,雖然百越在血統上佔了過半,並把百越文化(幾何印紋陶、杆欄屋、紋身黔面、鑿掉門牙、……)傳到台灣,但語言已南島化,他們就是我們真正的祖先平埔族。

重大觀念說在前頭:代表父系傳承的〝Y染色体〞(含78個基因)的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育(與製造精子),一旦發育後,男性性格、性器官、……等等都由其它染色体(共含2~2.5萬個基因)決定,這些染色体都來自(祖)父母雙方的混合(製造精子與卵子時成對的染色体會先混合再分開)。故父系制度只是一種社會制度,它的生物意義極其微小(由堂兄弟間的巨大差異可知,又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後代有黑人、有白人),但卻經常成為征服者消滅被征服者的民族意識的利器,因為只須先〝讓少量的男人作對方部份人的第一代祖〞,再〝為其他人製造假祖譜〞,便可達成滅族。這個工具極為有效,使得陳水扁、游鍚?、…等許多人都自認是華裔,即使在經過N代後第一代祖的基因在他們体質裡只剩1/2的N次方。台灣人不管男性遠祖是不是來自閩南,基因幾乎都來自平埔族。(摘錄<台灣人的族源>)
賣台親中的台灣人不以為恥,因他們以為自己是漢人。
許多台灣人認為受中國統治無所謂,因他們以為自己是閩南人、客家人。
兩岸華人從未放棄民族主義,卻成功壓制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天真台灣人以為自由民主可抗中!

台灣人的祖先絕大多數是平埔族,平埔族是南島化的百越族,有過半祖先在2000-6000年前來自漢化前的福建(摘錄<台灣人的族源>)把鄭、清時代台灣人口數列一表如下(本文內人口數主要來自清代漳州府誌及台灣府誌、清宮奏摺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02/npm/npm.htm與網路上的泉州市志,沈建德網頁http://www.taiwannation.com.tw/inside016.htm中有詳列各年的台灣人口):

1661荷蘭據台..閩粵人3萬(壯丁25000+婦孺5000,據荷蘭長官記載;另有說10萬)
1661鄭氏來台..閩粵人5萬5千(九成以上男性,鄭兵25000+壯丁25000+婦孺5000)
1683滿清據台..閩粵人少於5萬(因大多數被趕回原鄉,又有許多單身,官方統計是民12,727戶,16,820口;另有說約15萬人
1683-1875實施渡台禁令,人民來台打工須申請,移民則禁止,1788前還禁止官民攜眷(只三次共11年准攜眷)
1711......民戶數不變,18,827口(1683-1711的28年裡增為1.12倍,年增率0.40%
1781......共90萬(少於5萬的閩粵人在1683-1781的98年裡靠生育與偷渡能增加多少?)
1811......194萬(不含澎湖)(1781-1811的30年裡100萬人是如何突然增加的?)
1893......254萬(1811-1893的82年裡增加為1.34倍,年增率0.36% < 0.40%
1895 日本據台,閩粵人停止來台,故關鍵年是1683-1811的128年,1811後的增加是靠生育,移民微不足道
1943......587萬(1893-1943的50年裡增加為2.31倍,年增率1.69%) 有讀過書的人用腦筋想想就知道,必須漂洋過海、主要靠偷渡、且成功率只有三成(俗諺「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閩粵農民只用了1683-1811的128年約四代人就全面取代了平埔族是不可能的事,漢人有兵力當後盾、合法走陸路並繁衍一千多年最多也只取代了福建人的1/4。美國白人能取代印第安人靠的是長鎗與大砲,還有世界最先進的制度與科技,而閩粵農民有的只是鐮刀與鋤頭,識字的沒幾個。而且並沒有閩粵農民大量屠殺平埔族的記載或傳說,只聽說有唐山公入贅(可見大多是和平相處),但語言不通入贅談何容易,靠入贅不可能在四代內就消滅一個民族,連消滅一半都不可能,平埔男人不會糟到本族女人都不要。 1829年(道光九年)泉州、漳州總人口是513萬(泉州252.16萬,漳州260.90萬,漳州人口請見註釋1),男人約260萬。該年福建含台灣府人口是1734萬,而1786年則是1281萬,故年增率0.71%。但愈早期的統計可能愈不完全(例如1765年福建含台灣府才807萬),故我們只以年增率0.15%倒推82年,取1683~1811(中點是1747)男性人口的平均值為230萬(若以0.31%倒推則得202萬)。再假設清代人平均壽命是50歲(正確地說是「活過20歲者的平均壽命」減去「官方列入統計的最低年齡」,見理由與註釋2),則128年中有男人128*230/50=589萬。如果有1/12的男人偷渡來台灣(渡台禁令1683-1875),應也有1/12以上的人合法去東南亞(因當時去東南亞是不被禁止的,且經濟更發達,現代東南亞閩南人有一千多萬,台灣閩南語人有約1700萬,而因歷史與種族因素,台灣的假閩南人人數應遠多於東南亞的),故應有1/6以上男人出海謀生(可能嗎?那(1+0.5)/12=1/8呢?)。又若128年平均是 1/12=8.33%,則乾隆初年台灣可墾地最多時應達1/10=10.00%以上,沿海又比內陸高,或許達1/8=12.5%。泉漳男人的1/12是49.1萬人,是有記錄的合法渡台者3萬的16倍,持續128年平均每年有3800人偷渡(但據閩浙總督奏報,乾隆24(1759)、43、48、52、53年(1788)分別逮捕了999、214、5、481、77名男女偷渡客,逮捕率低於1/10就是政府失能了)。故在1683~1811的128年中渡台者不會超過49.1萬,而這些在故鄉活不下去的窮苦弱勢者中(政府則認定「渡台民人多屬內地游手好閒之徒」),能偷渡成功、存活(俗諺「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即低於3成)、且能靠兩腿走入部落在語言不通與政府禁入番地禁娶番婦的情況下入贅平埔族的不會超過4成,即20萬(學者楊緒賢努力搜羅所得到的知名來台祖則不超過7000人,見下文;又二戰後來台並已安居的華人中須娶台女者的成功率約34%)。故台灣人的自認是閩南人,應該與福建人的自認是河南固始人一樣,都是亡族的具体表現!
【後註:唐初(約670年)陳元光、唐末(約890年)王審知帶到福建的部隊只有3600人與5000人,但當時福建人口已有數十萬。據《通典》,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福建有人口54萬,而這只是有列入官方統計的,實際人口更高。固始人王審知建立了閩國,統治福建51年,故後來福建人都自認是固始人,並奉王審知為開閩聖王,陳元光為開漳聖王,各姓都在相隔600~800多年後(以明嘉靖十五年1536計算)在王、陳的官員、軍官名單中找祖先。而現在台灣人也奉鄭成功為開台聖王,當年屈辱的被征服者(台灣中部的沙轆社被殺到只剩6人)已驕傲地自以為是征服者。
[size=-1]【註釋1】:
道光九年(1829),泉州有人口252.16萬,而漳州各縣人口(據光緒漳州府誌)加總後是360,9040,竟比泉州多百萬,其府治龍溪縣人口達149,6138,也比泉州府治晉江縣的79.10萬多70萬。這顯然是個錯誤,1953年漳州人口173萬,其中龍溪縣舊地只佔20.0%(含華安縣3.71%但再扣掉石碼廳約3.2%),可能因此1990年代的漳州市誌就直接把舊府誌的龍溪人口當作漳州總人口。但我認為這也是錯的,應該是龍溪人口在舊府誌編輯時前面被誤加了個「一」,多了百萬,所以漳州人口應是260,9040,與泉州差不多,其中龍溪縣49,6138人,佔19.0%。
【註釋2】:
網路上盛傳,清代人平均壽命只有33歲,但我罟?(google)不出原始來源。中國學者郭松義從33部清代族譜中找出有生卒年的男2922人、女2437人,都在20歲以上,平均壽命是56.4與56.6歲。他也統計出10~19歲亡者佔族譜總人數的5%,我把這部份加計後平均壽命降為54.4歲。10歲以下者不入族譜,如果把1~10歲的早夭率以10%算,則平均壽命降為49歲。包括1歲內的早夭率可能達20%,若計入則平均壽命再降至43歲。但我們只需要(見理由)「活過20歲者的平均壽命」56.4減去「官方列入統計的最低年齡」0或1(依規定是出生死亡都要記在戶牌上),即55.4,但我們保守些用50。另中國學者鄭正與王興平分析漢朝以來5000多名有生卒年可考且正常老病死亡者,發現西元1500年以後的平均壽命都在68~71之間。還有一些人隨手作的正常死亡的統計:三國名人平均是52歲;唐朝詩人是59歲;清朝皇帝是53歲;清朝狀元是63歲。 1683-1811的人口增長率可用它的中期1756-73來估計。乾隆21(1756)、30、38(1773)年台灣有「土著流寓併社番男婦大小」共66,0147、66,6380、76,5721人(同時期福建不含台灣府是730,3743、740,3955、759,2528),分兩段的年增率是0.10%、1.75%(福建0.15%、0.31%)。因為這是政府的統計,有些增長是因為被列入統計的番社愈來愈多(當時尚有未被統治的〝番界〞與未被掌握的人口),故純粹生育死亡年增率應該低於1.75%,1683-1711、1811-1893的年增率都只有約0.4%。【附註:年增率1.75%代表一代30年可增為1.68倍,這是扣掉死亡者後的值,即平均每一對夫婦須養活3.36個子女以上直至他們也結婚生子。即使來台開墾的閩粵人個個都成了有錢的員外,但要代代如此並不容易,尤其是在衛生條件差的清代。1756-1765-1773福建的年增率是0.15%、0.31%。】 以最可能的純生育死亡年增率0.40%推算,一代30年可增長為1.0040的30次方即1.13倍,128年增長為1.004^128=1.667倍,鄭成功時代的閩粵人的後代在1811年時應少於5萬*1.667倍=8.3萬(或15萬*1.667倍=25萬)。又雍正10年至乾隆26年間(1732-1761)曾有三次共11年開放接眷與攜眷,共來了約3萬人(男女老少),以64年估計這批人可增為1.004^64=1.291倍,故在1811年時這批雍乾移民的後裔約為3萬*1.291倍=3.9萬人。所以1811年這二批閩粵人後代的總數應少於12.2萬(或28.9萬),少於當時人口194萬的6.3%(或14.9%)。至於其他偷渡來台的人數規模(1811嘉慶16年以前的)都只是臆測,標準說法是「閩人大量來台」,為了符合「台灣人都是閩粵人」的結論,需多大量就說有多大量。他們認為台灣人長得像福建人,預設的結論絕對錯不了。但真的錯不了嗎? 林媽利教授2006年6月公布的新結果:74%台灣人的母系源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但近400年來的福建移民都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母系沒變,為何唐山母系會高達74%?唯一的解釋是平埔族來自漢化前的福建!看來這結論已無可避免。四百年前的平埔族就已經長得像福建人,是百越族與南島族的混血族,他們應是台灣人的真正祖先。但為何平埔族說南島語?可能的解釋是長相與越人明顯有異的南島人先到台灣(可能早在一萬二千年前的冰河時期由亞洲大陸來或六千年前由南洋群島來),後來越人因地利之便零星但卻持續不斷地加入(講南島語的一直居多數),南島人後繼無力,故出現血統上以越人為主但卻講南島語的現象(就像江浙人血統上北方漢人佔八成但卻講吳語)。(我有一個懷疑提供給學者參考:會不會是6300年前百越開始進入台灣後啟動了南島民族的偉大遷徙?百越可能是最先跨越大海的民族。) 如果把滿清據台1683年的閩粵人取為5萬或15萬,把康雍乾移民「閩南+客家」取為10+2=12萬或20+4=24萬(但學者楊緒賢努力搜羅所得到的康雍乾來台祖不超過7000人,見下段),即假設在故鄉活不下去的窮苦弱勢者中能偷渡成功、存活、且在語言不通下能入贅結婚生子的達到9萬或21萬,實際偷渡人數可能需大大超過20萬或50萬(這樣的偷渡規模不可能不驚動朝廷),以最可能的純生育死亡年增率0.40%推算,則1811年時是5萬*(1.004^128)倍+12萬*(1.004^64)倍=23.8萬,或15萬*1.667倍+24萬*1.291倍=56萬,是194萬的12.3%,或28.9%。台灣人的閩粵基因確定少於3成,很可能少於1成;父系確定少於6成,很可能少於2成。【如果您覺得不能忽略女偷渡客,那就把女人數也取為閩南男人20萬的1/5(但俗諺是無唐山媽,女性上船被視為不吉祥),則她們貢獻 4萬*(1.004^64)=5.2萬,增加了2.7%,成為194萬的31.5%。】【如果考慮1683年的15萬閩粵人中,第一代者可能少於2/3傳下後代,第二代以上者可能已是閩粵基因少於2/3的混血兒,以10萬人重新計算後得1811年時是47.7萬,是194萬的24.6%,即1/4,父系少於1/2。】但當時全島人口必不止194萬,因為直到日本來台時(1895),今縱貫鐵路以東大都還是未被統治的番界。
1683~1811平均男性人口也可取為200萬(或230萬),假設「渡台者1/10(高峰期沿海區1/8以上、出海者1/5)、偷渡成功存活且入贅者4成(或1/3)」,則閩客人基因少於29.2%(28.4%)。即使把年增率改為0.7%,只要把1683年的閩粵人取為10萬,也可得到3成以下。您可自行試算。沈建德博士根據族譜發現,福建南安縣陳氏在荷鄭康雍乾移居台灣的156人中只有49人(31.4%)有娶妻;晉江縣玉山林氏在康雍乾來台的82人中,只有7人有眷屬,但在台都無後代(0%)。
【後註:若以相同的年增率0.40%自1811年的194-24=170或194-57=137萬倒推128年(即除以1.667),則1683年台灣平埔族人口約102或82萬之譜。有學者估計荷蘭人入台時(1624年)高山族與平埔族各約20萬人。但如果山地可養活20萬人(目前約40萬人),則已有農業且已開始引進更先進技術的平地養活100萬人不是不可能。平埔族有土地,技術更新後人口年增率也可能大於0.4%,大於心不在台灣的閩粵人。若改以年增率0.7%算,則1683年只需有平埔族70或56萬人。】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裡極力搜羅後所列出的開台祖估計不超過7000人(據該書,佔人口10.9%的陳姓有172人、8.2%的林姓有280人、6.1%的黃姓有206人、52.6%的前十大姓有約1631人),都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時來台。假設他們都不是漢化的平埔族人或母系部落父系化後所奉的共祖(例如一個漢人入贅後,全部落採用他的漢姓,幾代後更奉他為來台祖,全部落變成一個子孫成千上萬的大家族),這些繁衍成功的知名祖先是佔〝有後代的移民〞12萬的1/17,或24萬的1/34?再假設每個知名祖先現在活著的男性後裔平均有500人(男女共千人的大族),他們的基因都放大500倍,則現在這些知名祖先的基因有0.7萬人*500倍=350萬人,佔現代本土台灣人的17.5%(= 350萬/2000萬)。 答案揭曉:以純靠生育每年人口增為1.0040倍估計,1781年時,鄭成功時期(1683年結束)與雍、乾時期(乾隆元年是1736年)閩粵人的後裔應少於5萬*(1.004^98)倍+12萬*(1.004^34)倍=21.1萬(或15萬*1.479倍+24萬*1.145倍=49.7萬),那1781年的90萬人口那裡來?又在1781-1811的30年間100萬人是如何突然增加的?答案都很明顯,大都來自先前未被列入統計的番社!「渡台禁令」實施期間,不可能有幾十萬人偷渡到台灣而不被察覺,而康雍乾(1662-1795)盛世,人口上升,人民生活尚可,很少人有必要偷渡到一個野蠻落後、充滿未知風險的番域。鄭、清時代閩粵人在現代台灣人中所佔的基因確定少於3成,很可能少於1成;父系確定少於6成,很可能少於2成。閩南人、客家人既不是中原人,台灣人也不是閩南人、客家人,古代民族的消滅都只是文化與認同的消滅,而不是種族的消滅! 所以我建議,只要家族裡找不出祖先的閩粵原鄉的,就應自認是平埔族(指父系,母系就更不用說了),因為這樣數典忘祖的機率會降至最低。沒族譜的可看祖先牌位或墓碑,上面刻的是中原郡望(例陳氏的「穎川」、黃氏的「江夏」、李氏的「隴西」、……)而不是閩粵的縣或鄉名的,就是不知祖籍地(蔡英文屏東楓港祖墳上刻的就是蔡氏郡望「濟陽」,在她父親墓碑上刻祖籍「楓港」是正確的決定;蘇嘉全祖墳上刻的是蘇氏郡望「武功」;蘇貞昌祖墳上刻的則是福建的「海澄」縣)。而有祖譜的也不要就認定男祖先真的來自閩粵,尤其是那些宣稱祖先在乾隆以前來台的(《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中的老祖譜全部如此宣稱),因為乾隆曾大量賜姓給台灣平埔人(史稱「賜籍從姓」),進行同化,而當時台灣閩粵人很少;或家族人數超過五千、一萬的,因這些家族的繁衍速度大大超常,應是母系平埔部落父系化後集体取同一漢姓的結果(見附註)。他們公認的那位祖先或許真的來自閩粵,但他真正傳下的子孫沒幾個(例如一個漢人入贅後,全部落採用了他的漢姓,幾代後更奉他為來台祖,全部落變成一個子孫成千上萬的大家族)。有些巨族則記載來台祖先有多位,都來自閩粵的同一地方。雖然族親相繼偷渡成功、存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除非檢驗Y染色体),但平埔族就地漢化的可能性更高,真正來自閩粵的可能只有眾祖先中號召力最高的那位。因此台灣人去福建認祖歸宗時絕對不要忘了驗男性Y染色体DNA。
【附註:文史專家曾中宜在日治《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中發現,在宜蘭五結鄉的加禮宛社「大社的地主除了吳偉炳、李那里、李瓜末、吳炳榮外,其餘三十五位均姓陳;瑤歌除了陳居荖、陳乃交、陳武連八寶外,其餘十三位地主均姓潘;竹仔林除了陳武枝母荖外,其餘十位地主均姓朱;七結仔則十五位地主都姓李;武暖則八位地主都姓胡。」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各社的母系來源或許單一,但父系來源則肯定是多元的。】

台灣人父系結構與福建人不同(摘錄<台灣人的族源>)以下是男性Y染色体的四個突變型M119、M95、M122、M134在各族群中所佔的比例(除兩項資料來自林媽利教授外,其它都來自中國學者金力的論文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65 (1999):1718-1724與Human Genetics 107(2000):582-590):
...(人數) ..M119..M95..M122..M134
北方漢人(82) ..0.098..0.000..0.293..0.232
南方漢人(280)..0.168..0.036..0.254..0.279
廣東人(15) ...0.200..0.000..0.400..0.267
福建人(13) ...0.000..0.000..0.385..0.385
福建人(55) ...0.218..0.055..?????..?????(林媽利2006年10月初的演講)
台灣人(55) ...0.200..0.170..?????..?????(林媽利2006年10月初的演講)
廣西壯族(28) ..0.179..0.250..0.036..0.250
廣西侗族(10) ..0.200..0.200..0.100..0.200
印尼Batak(18)..0.222..0.278..0.111..0.000
印尼爪哇(11) ..0.182..0.182..0.091..0.000
金力論文中另外尚有高棉人、泰北人、馬來西亞人,與台灣4個、中國9個少數民族(含畬族),但他們的M119、M95比例與台灣人的明顯不同,故不列出。 M119普遍出現在東亞各族中,北方人略少於10%,南方人約20%。但M95則只出現在南亞人種中,北方人中幾乎沒有,南方漢人中也很少(福建人0%或5.5%),但在台灣人中卻有17%。從上表可看出台灣人的父系基因結構與壯族、侗族或印尼爪哇人、蘇門答臘Batak人的最接近(都含大量的M95),而與南、北方漢人的(M95很少)很不同,難怪金力的Y染色体論文很不尋常地從不提台灣人(為了政治正確,中國人提「中國各省」時必定要包括台灣)。可惜林教授未出示台灣人的M122、M134資料,故不確定台灣人與壯侗人究竟有多接近(壯、侗族是古代百越的直接後裔)。若簡單地以M95來推估,假設400年前平埔族有20%(25%)的人屬M95,而福建人有5.5%,則現代台灣平地人的父系有21%(41%)在400年內來自福建,而体基因有可能就是10%(20%)。 研究現代平埔族的基因雖有助瞭解台灣平地人的血緣,但這些研究註定要受質疑,因很難確定住西部平原的平埔族沒混到福建人的血液(400年要追溯十代以上),而住山邊的平埔族,自古以來就含有較高的高山族成分,甚至有可能是〝平埔化的高山族〞,而且也可能因受歧視而長期傾向於與高山族通婚,故也不能代表400年前西部平原的廣大平埔族的血緣。最能讓人信服的,還是直接比較台灣平地人與福建人的父系。
【後註:林媽利、陳叔倬等研究埔里的巴宰族與台南、屏東、花蓮靠山邊的西拉雅族,發現他們都近於高山族。但此結論如上述不能推廣到400年前西部平原上的廣大平埔族。或許就是因為這些族群與其他平埔族大不同才未被閩客化。】

聽外國人說就知道台灣人是什麼人(轉載沈建德http://www.taiwanus.us/MediaVideoAudio/books/history/b21/02.htm)公元1683年清國佔據並漢化台灣212年,使台灣人認賊作父而不自知。但清國上下,心中都知道台灣人皆有『番底』,故1885年劉銘傳說:台灣西部沿海番六民四。『番』固然是番,『民』也是生番漢化改成閩粵籍貫而來(見第8頁),西部如此,台灣東部更不必說了。 1896年日本學者伊能嘉矩來台調查番社,他站在台北街頭,看不出平埔族和漢人有何不同。他當然無法分辨,因為當時他所謂的『漢人』都是漢化的平埔族。 1947年228事件發生,英國報紙報導,台灣人多是中國人。英國外交部立刻糾正說,台灣人是中國人這句話是中國人說的,台灣人大多數是原住民。因為自1860年英國在台設立領事館起,對台灣人血統的研究就相當在意,可說是清國以外,最瞭解台灣人底細的外國政府。

台灣人確定是閩客化的平埔族(以上三篇論點的濃縮與補充)1683滿清據台..民12,727戶,16,820口(但學者估計最高的說有15萬人)
1711......民戶數不變,18,827口(1683-1711的28年裡增為1.12倍,故年增率0.40%
1781......民番共90萬
1811......194萬(不含澎湖)
1893......254萬(1811-1893的82年裡增加為1.34倍,年增率0.36%< 0.40%
1895日本據台,閩粵人停止來台,故關鍵年是1683-1811的128年,1811後的增加是靠生育,移民微不足道。
(1)仍在「渡台禁令」實施期間(1683-1875,防台灣有人作亂)的1711-1811年,台灣人口由5萬變成194萬,而清國記錄的渡台人數只有3萬,如果有數十萬人偷渡到台灣,政府會不查緝嗎?清初康雍乾(1662-1795)盛世,人口上升,人民生活尚可,很少人有必要偷渡到一個野蠻落後、充滿未知風險的番域。而在語言不通下也不可能靠入贅在128年約4~5代內就消滅一個民族,連消滅一半都不可能。
(2)1829年(道光九年)泉州、漳州總人口是513萬,男人約260萬。我們只以年增率0.15%倒推82年,取1683~1811(中點是1747)男性人口的平均值為230萬(若以0.31%倒推則得202萬)。再假設清代人平均壽命是50歲,則128年中有男人128*230/50=589萬。如果有1/12的男人偷渡來台灣(渡台禁令1683-1875),應也有1/12以上的人合法去東南亞,故應有1/6以上男人出海謀生(可能嗎?那(1+0.5)/12=1/8呢?)。又若128年平均是 1/12=8.33%,則乾隆初年台灣可墾地最多時偷渡者應達 1/10=10.00%以上,沿海又比內陸高,或許達1/8=12.5%。泉漳男人的1/12是49.1萬人,是有記錄的合法渡台者3萬的16倍,持續128年平均每年有3800人偷渡(但據閩浙總督奏報,乾隆24(1759)、43、48、52、53年(1788)分別逮捕了999、214、5、481、77名男女偷渡客,逮捕率低於1/10就是政府失能了)。49萬在故鄉活不下去的窮苦弱勢者中,能偷渡成功、存活、且能靠兩腿走入部落在語言不通與政府禁入番地禁娶番婦的情況下入贅平埔族的不會超過4成,即20萬(學者楊緒賢努力搜羅所得到的知名來台祖則不超過7000人;又二戰後來台並已安居的華人中須娶台女者的成功率約34%)。若鄭成功時代的閩粵人以學者所估最高的15萬(一般估在5萬以下)、康雍乾移民以「閩南+客家」20+4=24萬計,以純生育死亡年增率0.40%推算(1756-1765-1773福建的年增率是0.15%、0.31%),則1811年時閩客人後代不會超過15萬*(1.004^128)倍+24萬*(1.004^64)倍=56.0萬,是當時194萬的 28.9%。本土台灣人的閩客基因確定少於3成,很可能少於1成。【如果考慮1683年的15萬閩粵人中,第一代者可能少於2/3傳下後代,第二代以上者可能已是閩粵基因少於2/3的混血兒,以10萬人重新計算後得1811年時是47.7萬,是194萬的24.6%,即1/4,父系少於1/2。】1683~1811平均男性人口也可取為200萬(或230萬),假設「渡台者1/10(高峰期沿海區1/8以上、出海者1/5)、偷渡成功存活且入贅者4成(或1/3)」,則閩客人基因少於29.2%(28.4%)。您可自行試算
(3)林媽利的新結果:74%台灣人的母系源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但近400年來台灣人的母系幾乎沒變(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故四百年前平埔族的母系74%源自福建。平埔族長得像福建人,是現代台灣人的直接祖先。
(4)林媽利的初步結果顯示,台灣父系的組成與漢化後的福建人不同,而接近壯侗民族。若簡單地以M95來推估,則台灣平地人的父系有21~41%在400年內來自福建,而体基因有可能就是10~20%。
1847年(道光27年)北路理番同知 史密 上書說:「全台無地非番,一府數縣皆自生番獻納而來。由諸羅而彰化,由彰化而淡防,納土開疆 ……。而台番最愚,一無所圖,既無大志,安有大事。」
1885年(日本人據台前10年)劉銘傳說:「台灣西部沿海番六民四。」當然愈往內陸,番愈多。而所謂的「民」也包括歸化的番,「民」的家族中的婦女當然也多來自於番。
1896年日本學者伊能嘉矩站在台北街頭,看不出平埔族和台灣漢人有何不同
1904年紐約時報稱日據前的台灣為「野蠻之島」(標題"Savage island of Formosa transformed by Japanese"),可見當時美國人的認知裡台灣人都是原住民。
1936年,毛澤東對斯諾(Edward Snow)說:「要收復我國全部的失地。…… 但我們並不把中國以前的殖民地朝鮮包括在內。……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將熱烈支援他們爭取獨立的鬥爭。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台灣。」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報告中,鼓勵「朝鮮、台灣等被壓迫的民族」爭取獨立。在毛澤東心中,台灣人一直是另一個民族,這也是當時全世界的普遍認知。
1947年英國外交部說,台灣人大多數是原住民
1915年6/28《台灣日日新報》的<臺灣發達比較>說1896(1912)年台灣有內地人(指日本人)1(13)萬人、熟番257(321)萬人、生番8(12)萬、外國人1千(1萬7千)。也就是說,當時日本人認為台灣人都是熟番與生番。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報社單純的把「本島人」誤植為「熟番」,或編輯的個人意見。

1915年06/28《台灣日日新報》(取自網路)


(1)取自網路

(2)取自劉還月《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3)取自劉還月《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清代的平埔族,看不出與一般〝作工〞的台灣人有何不同,但顯然不同於高山族

1752乾隆17年王必昌總輯的《重修台灣縣誌》說「內地窮民在臺營生者數十萬」。這句話最常被用來証明閩客人來台是摩肩接踵。台灣縣的範圍約在舊台南市的鹽水溪與二仁溪之間,東到高雄的內門,是「南北5里東西70里」的小縣,西部是閩南人的集中地,盛行閩南的語言與風俗,故王必昌易有「內地窮民數十萬」的印象。4年後的1756乾隆21年,全台有「土著流寓併社番男婦大小」共66萬人。流寓者應是純閩客,但是是少數,土著已是混血兒或閩南化的平埔番,此二類合起來確有數十萬。我的推算是此時的閩客基因少於56/[1.004^55]=45萬(以人為單位),但混血兒人數的上限可以多得多。

我們祖先的語言(摘錄<台灣人的族源>)遠古時代,我們台灣人的祖先可能有過半住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講壯侗系(Daic,傣語系)的語言,另一部份就住在台灣,講南島系的語言。。 約六千前,我們的百越祖先掌握了橫渡大海的技術,開始渡海來台(及日韓東南亞,形成環西太平洋的越文化區),但當時台灣島上早已住了講南島語的南島民族(高山族,在一萬二千年前的冰河時期台灣海峽是陸地時就已遷居台灣)。祖先一批接一批地來,持續了數千年,但每一批上岸時,面對的都是眾多講南島語的南島與百越的混血兒,因而也都被同化成了南島語族。經過數千年後,雖然百越在血統上佔了過半,並把百越文化(幾何印紋陶、杆欄屋、紋身黔面、鑿掉門牙、……)傳到台灣,但語言已南島化。 約350年前(1661年起),鄭成功與滿人建立的清國統治了台灣,來了一小批閩南人、客家人。因閩、客人有較先進的文明,閩、客語背後還有文字的支撐,為了貿易、簽約等等的需要,及統治者強力推行漢化教育,祖先們不得不學習閩、客語,因而又成了閩南語族、客語族。因平埔族人長相與閩、客人本來就差不多,為免於被歧視,多不願提自己的背景,後來甚至在日本政府登記人民的種族時謊報為「福」與「粵」,最後通通都變成閩南人、客家人(留在原番社的因無法抹除印記就繼續當番,遷到外地與其他人組成新社區的就改變身份成了漢,成了「來台祖」)。當時阿扁的故鄉就有許多平埔人選了〝陳〞當他們的漢姓(或有姓陳的入贅母系部落後,全部落就以陳為姓),經過幾代後,當每個人的根源已模糊時,又共同選了一人當他們的祖先(例如入贅的那位閩南人)。那位祖先可能真的來自閩南,但他真正的子孫可能沒那麼多。 所以我們祖先的語言先後是:壯侗語、南島語、閩客語。現在我們又變成了北京語族。 我們的百越祖先與閩、客人在遠古是同一民族。閩、客人在二千年前開始被漢族入侵,經歷了與平埔族類似的被同化過程,變成了河佬人、客家人,語言由壯侗語變成了漢語系的河佬語、客家語,他們的血統中漢族約佔1/4,閩越族佔3/4。而平埔族這支,則與南島民族融合,融入了約13%的高山族血統(26%的母系)及比率未明的南洋(菲律賓)血統。 後記
四百年前,台灣住民的血緣其實已分成平埔(百越)與高山(南島)兩大族系。有幾件事讓台灣(閩客語)人深信自己是來自中國的閩客移民,而原住民都已被趕到山上:
(1)清國大力〝化番為民〞、日本進行〝自我認定〞的種族登記、二戰後中國流亡政府以大量的文獻與宣傳進行洗腦;
(2)平埔人與中國閩客有很大部份是同源的,被閩客化後幾乎是天衣無縫;
(3)平埔族與高山族的語言文化相近,讓人以為他們血緣也相近,因而以為平埔族應與現代台灣人有別;
(4)中國明末清初是〝村社內統一姓氏、村社間結派認祖〞、上溯漢唐名人祖先的〝造譜運動〞大時期,台灣正好趕上這風潮而聯上了閩粵祖譜
(5)歐洲白人也在四百年內取代了北美印第安人,使台灣人有自己〝當然也可以〞的錯覺,甚至還有優越感。
現在可能又有第六件事:
(6)現代台灣山邊僅存的幾個平埔族血緣上接近高山族,讓人以為四百年前的廣大平埔族也接近高山族。所以這裡有必要指出這個推論是不可靠的,因這些山邊的平埔族自古以來就含有較高的高山族成分,甚至有可能是〝平埔化的高山族〞,而且也可能因受歧視而長期傾向於與高山族通婚。或許就是因為這些族群與其他平埔族大不同才未被閩客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