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發現台灣 –台灣控
Viewing all 13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綠島也有春天--白色紀事之六

$
0
0

文/胡子丹(政治受難者)
轉載自《傳記文學》總607號

090112_06_調整大小
▲本文作者胡子丹。(曹欽榮 攝影)

2012年十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台北的女性影展中,有一部影片,叫做「辣嬤找春天」,一位以色列女製片家麗麗塔爾(Nili Tal)把追尋黃昏之戀過程拍成紀錄片,探討熟齡求愛,跨國情挑八十男。她說「尋找春天這件事,絕對絕對不可放棄」;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只要健康,不拘 年歲。不說出來是因為羞於開口,不寫出來是因為難以下筆。中國作家章詒和女士說:「我在監獄蹲了十年,和女犯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二十六歲到三十六歲 --比某些夫妻的婚齡長,比很多小倆口還親。那裡,外表平靜如鏡,其實,終日翻江倒海。」在她寫的《劉氏女楊氏女》一書中,不是春天故事,就是故事春天。

孔子曰「好德如好色」,孟子也說「食色性也」。生命中可以沒有異性,但是不可能沒有性衝動,情隨境遷,往往令人心動性起;如果低俗而浪漫地說, 生活中儘管摒棄了情愛,但是不可能沒有情慾。那怕是在上世紀白色恐怖期間,綠島的政治犯大本營「新生訓導處」裡,官兵(即獄卒)和新生(即政治犯),有志 一同,或多或少,也有了春天的故事。當然,絶大多數的他們或她們,好比僧尼、神父、修女一樣,硬是憋著點過日子,原來,情慾是可以忍,可以昇華的。但也有 意外或例外,薄伽丘的《十日談》(Decameron)、平江不肖生的《火燒紅蓮寺》等文學名著中,多有記載。

在綠島那個小島上,有配偶在身邊的官兵們畢竟少數,輪到休假去本島找樂子,那只是偶而為之。能否就地打打牙祭,可能性不大,因為有牌有照的小吃 店根本沒有,島小人稀,早婚已婚婦女佔大多數,誰都不敢冒大不韙。有關官兵和新生們的所謂性傳聞,耳語甚多,本文姑妄言之,看官們姑妄聽之可也。此等事在 當時的環境裡,可心會而不可言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至今事隔半世紀之久,說來雖近荒唐,回想卻頗有興味;幾分壯烈,幾分淒美。

「浪淘沙」胡子丹飾泰漢光劇照
▲綠島「新生訓導處」康樂表演「浪淘沙」劇照,作者胡子丹在劇中飾演泰漢光。(胡子丹 提供)

職司全處康樂業務的彭指導員,喜擅平劇,風流倜儻,西皮倒板,唸腔反二簧,他都有一手,常常在新生們平劇演出時取上一角,不論「我主爺,起義在芒 碭…」還是「聽說韓信他去了…」或「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他都是唱做俱佳。那時段,女生分隊已回土城生教所,女眷們尚無人參加演戲行列,兩位女少尉遠從復 興崗請來綠島參加康樂。可能是樓台近水,正碰上烈火乾柴,傳聞中這位「諸葛亮」和她二人中之一位有了一腿,其結果,當然是女主角黯然離去。彭調一中隊當指 導員,好比從中央降調地方。他丟了女兵女將,也少了舞台馳騁。「可惱啊!」

無巧不成書,又是一位平劇票友,不僅能登台亮相,又是文場高手,這位李姓仁兄,是鳯山少年兵出身,長相挺拔,也是跟一位女少尉出了毛病。有天晚 點名,李兄應「有」而未到,值星官派人找,聽說在燕子洞(太平洋邊一個可容千人的山洞)尋獲,那位女少尉正和他廝殺忘我。這是驚人事件,李是囚犯,女少尉 是幹事,也是長官。從那晚上起,我們再也沒見到這位俏少尉,而李兄足足關了一個多月的重禁閉。這件事誰也不敢提,不過,自此後,新生訓導處裡便不再出現女 性官長或女性康樂幹事。這位李兄離開綠島後,考上師大,教書退休後,晚年生活幸福。

這雙雙當事人,當時都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彭坐三望四,餘皆25左右,都是擔當不起情慾的人,偏偏處身在那種畫餅不能充釠,望梅更難止渴的環境裡,情慾在他四人心中就越發囂張,一旦餅在手上梅在嘴邊,心跳臉赤,色膽包天,便越發不可收拾了。

L1080864
▲綠島「新生訓導處展示區」-「勞動.改造」區,擬真展示受難者在綠島關押期間,除了要上「思想改造」的課,還有種菜、畜養豬、雞、羊及打石…等等勞動工作。(曹欽榮 攝影)

另一個傳聞更火紅:先四隊後六隊,派在生產班工作,養過火雞、羊,又養過豬的小鄧,有天悄悄告訴我一個天方夜潭人間事。他不僅親耳聽見,而且,還親眼看到了,這離奇荒謬的春宫圖。

六隊有一個豬圈在山上菜圃,可能是繁殖太多太快,在通往綠島公園途中一個倉庫附近,他們又蓋建了一個豬圈,小鄧成了兩圈主任。有天合該有事,快 要晚點名,他忘了帽子放在新豬圈裡,報告值星官跑去拿,快到圈前,忽聽到有人拉風箱似地呼吸聲,初初以為是自己的上氣不接下氣,趕緊一回神、再淡定,聲音 來自豬圈,風箱聲中還混和著豬母的沉濁低吼。他第一個念頭,一定是小偷盜豬。小鄧人矮膽大,加上他過去養火雞被偷的怒氣未消,便在路邊揀了根木棍,躡手躡 腳,匐匍前進,幾乎爬到了豬圈前,仰面一看,在月色反射中,居然是浪裡白條,有人光著屁股,雙手抱著豬脊背,一蹶一蹶正在敦倫行房事。我的天!小鄧一時哭 笑不得,已經高高舉起的棍子,只有輕輕放在一邊,人也跟著退下。帽子不拿了,跌跌撞撞,回到隊上。

小鄧豈肯甘心,找機會,大膽又去了幾次,是「豬姦」,錯不了。最後一次,他偷偷躲在路邊,用石塊連擲好幾下,終於看見一名他所熟識的戰士,雙手 還在繫褲帶,嘴裡不乾不淨嘀嘀咕咕,左右前後邊打量邊落荒而去。小鄧當下看得清楚。發了牢騒:「他媽的,發生這種事,誰也不能相信,我服了這傢伙,以後吃 過晚飯,我再也不去。」他在豬圈裡的柱子上貼了張紙條,「小心感冒,注意清潔。」如今,小鄧早已成了老鄧,自一家遊艇工廠廠長退休後,又在深圳開了一家超 商,晚年生活享福多多。

即使是在當年綠島的寒冬裡,仍然充滿了愛情的春天氣息;而愛情,往往是現實中向禁忌的最大挑戰,如果不是,就顯得了無意義;往昔如此,眼前如此,恐怕永遠如此。

L1380181
▲(左起)張常美、歐陽劍華出獄後結為連理,是一對令難友們稱羨恩愛夫妻。(詳見《流麻溝十五號》)照片是2011年8月19日兩人參加「藝域火燒島」聯合畫展茶會,在歐陽劍華所繪酷刑畫作前合影。歐陽先生於2011年8月29日凌晨睡夢中過世。(曹欽榮 攝影)

據可靠資料,綠島姑娘和新生結縭的有三對:董多美嫁廖天欣,董石花嫁黃雨霆(二董原是姐妹),鄭碧蓮嫁廖明輝。有十幾對結髮夫妻是新生配:歐陽劍華、 張常美,江順濱、張金杏,李奕定、鄒淑静,曾清旺、周淑貞,黃宏基、林坦,洪其中、周碧霞,陳明忠、馮守娥,周坤如、方玉琴,王任、黃采薇,張象濟、陳嫊 珠,賴清池、廖惜,陳奕雄、廖玉。另有一對賢伉儷說來令人特別喜氣,那就是官長(管理人)是新郎,新生(即囚犯)是新娘,官長是誰?是主管全處官兵生體育 活動和文化活動的陳振生少校,新生是編號81的李梅。這對夫妻能携手走紅毯,自有一番奮鬥、掙扎;神祕的是,他二位在戀愛過程中的如何談情說愛?被列為高 度祕密。二人在戀愛成熟結連枝前,更有了不尋常的曲折;待在下略述其一二:

一待李梅恢復自由,陳便申請要和她結婚,上面不是不准,而是報告不批。這位當時尚未退役,調來司令部在台北服役的陸軍中校,非常「羅蜜歐」,他 問不批報告是根據什麼法令?男大當婚是他的權利,「茱麗葉」已被釋放就是普通國民,她待字閨中,他單身未娶,為什麼根據規定申請結婚而上面壓住報告不批? 上面禁不起他催詢、執拗,只有不了了之。二人結婚了,他也退了役。

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綠島那樣環境裡,當然是絕對不允許談戀愛的,可是,戀愛這玩意兒,禁止和鼔勵差不多有同樣效果。只可惜單戀者多,彼此心心相印 而不敢透露的也不少。不論單行道還是雙行道,有結果的少之又少。原因無它,女人青春有限,失去自由卻有飯碗,一旦有了自由,便忙不迭地要抓牢救生圈,迫不 及待找一張長期飯票。據我所知,有好多對,或同學、或同案,或同學又同案,有的同時被捕又同時出獄,十多年椎心泣血的戀愛,原以為一定成為眷屬;不料,因 被捕而相戀,卻因被釋放而分了手。試想,一名三十出頭又是坐過牢的女人,還有什麼指望?還有什麼選擇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女強人」名詞沒出現,「單 身貴族」想法未形成,不結婚而可以生孩子的觀念根本沒有。只要有人要,何況有人喜歡,還不嫁了算了。而男新生剛出獄,泥菩薩過江,不是本省籍的人,上了台 東陸地,東南西北方何處落腳都茫茫然,遑論成家!女新生不是短視,是現實吃人,加上情治單位緊迫盯人,妳不能安定便更難安定,妳無法自立就得有人給妳立。 女新生不得不遷就現實,碰到第一位向她示好的男人便嫁了,所遇非人聽說不少。但是即使個個都是王寳釧,她苦戀苦等的心上人,是不是都是薛平貴呢?事後諸 葛,說了也白說。

20100515_083
▲(左起)陳明忠、馮守娥也是一對相知相守的「新生配」夫妻。2010年5月15日兩人參加「2010年綠島人權藝術季」開幕式,在綠島「新生訓導處展示區」合影。(曹欽榮 攝影)

但是,百步之內必有芳草,在下所知道的女新生當中,卻有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是囚犯中的異數。她本是國防醫學院的學生,因參加了讀書會而被捕被囚綠 島。出獄的保人以及供應她繼續讀書的是一位陸軍軍官,便順理成章和她結婚生子。當她四十而立那一年,在台北語文學院教書時,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 (Everett Drumright)也是她的學生之一,為她申請去美國深造。她內心澎湃而糾纏:她的婚姻中有愛,但是感恩成分更多;此種因感恩的愛,在真實的婚姻生活中 逐漸稀釋時,她自問,她的一輩子,難道就此甘心,從一個牢獄裡爬出來,又跳入另一個牢獄中去?她的前途呢?抱負呢?難道十二年的「新生」屈辱,還不足以使 她奮發,創造出一個真正自我?她終於取得丈夫的諒解,而離婚,而重拾書本;1977年入美國萊蒙研究院,1981年獲語言學博士,在惠德學院 (Whittier College)教書,1985年升任外文系主任,1988年榮獲終身教授職。1992年七月十一日,她患肺腺癌而逝世。

有兩則「春天裡的冬天」的故事:其一,新婚不久的太太來綠島探監,被判無期徒刑的丈夫在接見時,拿出了一紙已捺好指模親筆簽字的離婚同意書,一定要太太回去辦妥離婚,所持理由極為人道而正當,「我不知道何年何日才能出去,妳何苦要守活寡。」 太太當然不依,丈夫當場斥責、奪門離去。太太沒想到竟然受到如此接待,明明知道這是丈夫的真愛表現,兩情繾綣,為了讓丈夫相信他也愛得堅貞,在小輪回程 中,她趁人不注意,躍入太平洋,以死殉情。其二,一位名叫曾國英的新生,和一位綠島姑娘有了戀情,到了非君不嫁非伊不娶的難分難解程度,不幸的是,一位男 官長也同時愛上了這同一姑娘,以她家人和她的心上人的性命脅迫而成親,蜜月期間,她在台東海邊自殺了。事隔半世紀後,這個愛情悲劇被編成電視連續劇上演, 劇名叫「台灣百合」。

蘇小姐曾國英
▲綠島姑娘蘇小姐(左圖)與「新生」曾國英(右圖)之間的愛情悲劇,曾被編寫在《台灣百合》電視連續劇中。(左圖:綠島蘇先生 提供/右圖:引自《自立晚報》)

名作家楊翠教授說得好:「最自由的一對翅膀,是愛情的 想望。淺言淡語之間,我們看出了一則則綠島美麗的愛情故事。在那個禁閉的孤島中,兩個靈魂的交會與撞擊,隱微而含蓄,每一個眼神與微笑,都彷彿鐫入生命肌 骨,那種此生不再的感覺,那種愈是相互疼惜,愈是雲淡風輕的鄭重。姻緣或許是錯過了,然而,卻召喚了更深摯的、永恒的純淨的愛情,成為一生的知己,守護並 見證彼此的幸福。」(見《跨世紀的糾葛》頁-51)

綠島也有春天,在回憶中竟是那樣的甜美!


美中情局1949文件 指台灣地位未定

$
0
0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七日報導〕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一九四九年三月撰寫的一份機密文件指出,台灣不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一部分,法律地位有待對日和約來解決。美國和英國雖然在波茨坦宣言中確認了開羅宣言,蘇聯也接受開羅宣言,但美國和任何一個強權都沒有正式承認中國併入台灣。

歐習會受到全球注目,華府學者預期習近平將主動向歐巴馬提出台灣問題。不過中情局的文件顯示,美國不但在一九四九年時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而且認為台灣如果落入中國共產黨手中,對美國安全有不利的戰略意涵。

台灣和美國對於台灣地位未定論一直都有許多討論。小布希時代的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韋德寧曾在二○○七年時公開表示,「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不是一個國家」,美國政府對這個問題的立場是「中華民國多年來都是一個未解決、留待解決的議題」。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中心主任卜睿哲隨後解釋,美國從一九五○年之後談到台灣地位未定論,是指台灣這塊領土的主權未定,而非指中華民國政府。美國在一九七九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認知其對台灣領土的主張,可是美國從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

「台灣在法律上不是中華民國的」

中情局在一九九三年八月公布的這份文件說,「目前台灣在法律上不是中華民國(Chinese Republic)的一部分,其地位有待對日和約解決。」不過台灣自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已在中國行政管理之下。

這件文件表示,中國對台灣立場的依據:一是軍事控制;二是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的開羅宣言,美日和中國會中宣布有意將台澎歸還給中華民國,美英並在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波茨坦宣言中確認開羅宣言。但是沒有任何強權正式承認台灣被中國併入,直到對日和約完成,台灣的法律地位仍是被佔領的領土。

美等未正式承認台灣被中併入

機密文件顯示,美國當時考慮過支持台灣人脫離中國的利弊。文件表示,台灣人當時對中國政府極度不滿,希望脫離中國大陸的統治,雖無意立即獨立,但可能尋求聯合國託管或美國保護。

但中情局也指出,台灣人實力太弱,要叛離國民黨政府很難。就算一個非共產黨的台灣政權設立,也無法長久抵抗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壓力。美國在當中左右為難,無論站在台灣人或國民黨政府的那邊,都會招致另一方的反對與仇視,而且支持台灣人就要從國民政府手中奪過政權。美國要採取行動影響台灣的前途,可能給中共和蘇聯更多反美的宣傳子彈。由於中國普遍接受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是個事實,中國共產黨可能愈來愈支持這個立場。

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一)

$
0
0

大航海時代,東來的荷蘭人,在1624年進駐台灣後的『 熱蘭遮城日記』,常記載中國海盜在台灣與荷蘭人的紛爭, 讓我很好奇,特地去了解明史中國海盜的興衰史,原來荷蘭 人所稱的,在台灣進出的中國海盜都是日本海商,甚至於台 灣歷史所稱的『顏思齊』也是日本海商派駐台灣收購鹿皮、 獐皮、魚干、砂糖的經理級人物。真正中國海盜雖有進出台 灣,但都不敢久留,也無法久留。

1368年中國進入明國時期,朱元璋將對外貿易收歸皇室 經營,並採取朝貢貿易,對百姓實施禁海令,民間片板隻帆 不得下海,因而引起本國海寇肆虐。
1539年,經過170年之後的明國嘉靖18年,中國人 海商以金子老為首,在?嶼港,即今浙江舟山市佛渡島,勾 引日本海商交易。
1540年,金子老與李光頭合?。1542年金子老歸福 建後不復來。即所謂的?嶼港之寇,金子老倡之,李光頭以 梟雄於海上,金子老引為羽翼。迨金子老去,李光頭獨留。
之後,許棟、王直相繼而興者也。『王直』,日本九州平戶 市人,平戶市乃肥前國之領地,而平戶市領主為松浦氏家族 ,王直首入浙江?嶼港,為許棟司出納,許棟浙江紹興人, 王直後回日本。『王直』之名,後為中國鹽商海寇『汪直』 所篡用,汪直安徽人。
1545年,汪直即王五峰,初至日本互市,於九州博多港 遇日本海商助才門等三人,誘引助才門至寧波?嶼,使浙江 賊寇劫掠地方猖獗,劫掠後之財物,再與守候在寧波?嶼港 的助才門交易。後,汪直為胡宗憲以詐術誘殺。
1548年,許棟為都御史朱紈所破,日本九州平戶市人王 直,收許棟餘黨自作船主,後併陳思盼,分?入寇,後回日 本,自此,惟坐遣徒黨入寇而不自來。
1555年,許棟弟許楠到日本,回航時歸經小琉球,即台 灣,因『盜島木植,島夷殺之』,即慘遭台灣人馘首,許棟 一派逐漸瓦解。許楠到台灣因需修船,應該是盜採台灣人的 樟木修船才引來殺身之禍,這也難怪真正中國海盜雖有進出 台灣,但都不敢久留,也無法久留。

1555年,日本海商陳東,率九州肥前國、筑前國、豐後 國及和泉、博多、紀伊諸日本人入寇。陳東乃薩摩州領主之 弟,應為島津氏家族,日本海商習慣取有中文名,初浙江以 陳東之部最強,而辛五郎與徐海後至,徐海為杭州虎跑還俗 寺僧,後與陳東有隙,陳東因而率部將回日本。

1555年,日本海商辛五郎,九州大隅國領主之弟,率薩 摩、肥前、肥後、和泉、津州、對馬之夥長掃部氏、日向彥 太郎、和泉之細屋氏,計五、六萬人合?入寇。

1560年,汪直為胡宗憲所誘捕後,亦即明國嘉靖朝之後 期,中國海寇肆虐之地區由浙江轉移到福建、廣東。而福、 廣本地之寇多為當地山賊、海賊所為。中國海寇有兩種,有 劫掠不通番者,有通番而兼行劫掠者。

而舟山之海賊移舟南下者,有汪直同黨毛海峰,並以浯嶼, 即今廈門灣外的鼓浪嶼為據?,與廣東饒平烏石村人張璉合 ?。南下的尚有曾一本、吳平。

京都大學教授宮崎市定對倭寇的看法曾云:從地圖上看,倭 寇入侵的地點固然是海岸,劫掠某一處之後,立刻回日本的 情形不太可能,經常都是輾轉內陸。水與米的補給自然成為 迫切需要的問題,尤其是與中國海寇一起移舟南下之日本倭 寇,指向同為日本海商在駐台灣之日本海商求援,因而在台 灣形成日本人海商的小部落,這些小部落是日本海商派駐台 灣收購鹿皮、獐皮、魚干、砂糖的小部落之集貨地。較大形 的部落日本人稱為日埠,台灣人稱為『番仔寮』,『番仔寮 』此名稱常讓研究台灣歷史的台灣歷史學者解釋為『番仔寮 』就是平埔族台灣人部落,而其他村落都是漢人村落。

圖為荷蘭人所繪台灣人戰士,許棟弟許楠到日本,回航時歸 經小琉球,即台灣,因『盜島木植,島夷殺之』,即慘遭台 灣人馘首,應該就是這種畫面。台灣人對本身財產之保護早 就已根深柢固,顯然『台灣漢人之移民史是大騙局』

◎蕭泰雄

『倭寇船』就是台灣船

$
0
0


圖為活躍於中國沿海的台灣船,
1600年代日本薩摩蕃所 繪『臺灣船』,
原圖出自平戶松浦史料博物館的『唐船圖卷 』,
為當時平戶藩主松浦靜山的收藏品。『臺灣船』的兩片 帆,
看起來是竹子編的帆。臺灣人當年為到中國沿海私貿,
船舶均採購自中國,偽裝為閩南人以利在中國沿海私貿。
自日本德川家康幕府掌權,陸續在外貿上採『絲割法』,
進 出日本的船舶採『朱印船』制度,
接著1633年採取『鎖 國』政策,台灣在東亞海上貿易中心大受影響,
因而海上船 舶日益衰退。

圖二為1900年代左右
日本人於台灣拍攝到的台灣船
已成 為環島用的運輸船,
破爛的樣子,
真是讓人不堪回首。

『倭寇船』就是台灣船

大航海時代前後,漳浦語(所謂的閩南語)是亞太地區貿易 語言,
台南人及日本海商早就善於說閩南語

大航海時代指的是葡萄牙人繞過南非洲好望角到東印度地區 的時代,所謂的東印度地區是指現今的東亞地區。大航海時 代未來臨之前的東亞地區,是區域貿易興盛期。阿拉伯人及 波斯人,早在宋國時期就在中國泉州地區進行海上絲路貿易 。1368年中國進入明國時期,朱元璋將對外貿易收歸皇 室經營,並採取朝貢貿易,對百姓實施禁海令,民間片板隻 帆不得下海,所有外國海商被趕出中國,結果引來日本與台 灣海商在中國沿海行260多年的私貿活動,當時明國稱這 些日本海商為『倭寇』。

原本興盛的中國民間手工業,操控整個中國沿海地區的貿易 市場,而產銀大國日本,是區域貿易的龍頭老大,操控整個 區域貿易間各國之相互往來,時為日本戰國時期,日本與台 灣均未受中國冊封為附屬國,日本與台灣無法與明國官方貿 易往來,台灣海商均與日本海商一樣,在中國沿海進行私貿 的商業 ?? 往來。由於台灣地理位置之?係,無法與明國進行朝貢貿易 的東北亞及東南亞諸國,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進入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均以台灣做為商貿交換中心,所以在 日本的史料中,對台灣外貿的描述有『中國物產由唐船載來 ,是大冤船也。』,大冤指的就是大員,船舶均是台灣人的 船舶,當時的日本海商稱台灣為『大惠國』。

所以我們的祖先早期是以區域貿易為主的商貿行為活躍於中 國沿海,載中國貨回台灣,與東亞諸國人及後來的歐洲人在 台灣交易,當時的交易中心是現今的麻豆、佳里一帶,並非 現今的台南安平地區,船舶可由現今的鹿耳門進入現今的佳 里並進入麻豆,大航海時代未來臨之前,台灣的商貿中心是 在麻豆,所以麻豆至今尚留有番仔渡之地名,此條航道;後 到的荷蘭人稱為日本人航道。歷史上說台灣人的祖先不善於 航海,好像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當時的台灣人祖先早就會 說漳浦語(閩南語),因為當時的漳浦語是亞太地區貿易語 言。

1549年,明國嘉靖28年,浙江兼管福建海道都御史朱 紈,在給朝廷奏摺就有記載云:『近年以來東南番賊海寇浙 江福建沿海等處所在騷然為患』。『東南番賊』指的就是台 灣海商,在浙江、福建進行私貿。因台灣不像琉球,琉球受 中國冊封為附屬國,所以台灣無法與明國官方貿易往來,均 與日本海商一樣,在中國沿海私貿。這是『四庫全書』別集 類內『甓餘雜集』一段歷史的記載。中國指的東夷就是台灣 。1567年之後,明國才再開放廈門灣之月港為中國人對 外單向貿易港。進入大航海時代,東來的歐洲人,將善於說 閩南語的台南人稱為漢人並將善於說閩南語的日本海商稱為 中國海盜。

明史記載,1613年之條目云:海澄界在漳、泉,往來通 番之地,往往有島夷竊佔於此。更甚者,沿海與諸夷互市, 市則夾帶倭夷島賊,雜處難以分辨。可見當時之日本海商及 島夷之台灣人,都已操一口流利的漳浦語(閩南語)。
到1624年,荷蘭人才來到台南的沙洲上建立『熱蘭遮城 堡』。

圖為活躍於中國沿海的台灣船,1600年代日本薩摩蕃所 繪『臺灣船』,原圖出自平戶松浦史料博物館的『唐船圖卷 』,為當時平戶藩主松浦靜山的收藏品。『臺灣船』的兩片 帆,看起來是竹子編的帆。臺灣人當年為到中國沿海私貿, 船舶均採購自中國,偽裝為閩南人以利在中國沿海私貿。

自日本德川家康幕府掌權,陸續在外貿上採『絲割法』,進 出日本的船舶採『朱印船』制度,接著1633年採取『鎖 國』政策,台灣在東亞海上貿易中心大受影響,因而海上船 舶日益衰退。

圖二為1900年代左右日本人於台灣拍攝到的台灣船已成 為環島用的運輸船,破爛的樣子,真是讓人不堪回首。

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四)

$
0
0

◎蕭泰雄

1626年4月遭荷蘭人截獲,擄為囚,後來在澎湖及大員成為荷蘭人漳浦語之通譯的黎華鐸(Diaz Salvador)脫逃回澳門成功,在給葡萄牙當局的情報云:大員住有許多日本之大盤收購商,與大員人溝通均使用副用語的漳浦語與大員人溝通,因而讓黎華鐸了解到當時土著的大員人的動向,知道土著的大員人均偏向日本海商,即荷蘭人所稱的在台灣的中國人海盜。

1629年,到大員已五年的荷蘭人還不敢進入當時的蕭壠社、麻豆社台灣人的『庄仔頭』,認為台灣人 ⋯⋯ 的『庄仔頭』的中國人比『庄仔頭』人口還要多。荷蘭人所謂的中國人,就是操漳浦語口音的日本人,所以會覺得很奇怪。1617年從『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一冊『為擒獲倭功事』有這樣的記載,官方兵船均僱有『漳人』在官方兵船上,負責與日本人海商翻譯,當時的日本人海商都操熟稔的漳浦語。蕭壠社、麻豆社是日本海商與台灣人海商之交易中心,双方均使用副用語的漳浦語溝通,所以引來荷蘭人的誤導。

1632年,崇禎五年,在中國方面,海賊劉香竄起。荷蘭人的『熱蘭遮城日記』有這麼一段記載,1634年3月22日,中國海盜劉香率8艘大型的海盜船,35艘中、小型戎克船,及其他船隻80艘,停泊於澎湖廟灣及澎湖的南邊及北邊的港口,企圖攻取熱蘭遮城堡,4月8日天亮之前約二小時,中國海盜劉香率部眾約600人,攻擊熱蘭遮城堡,遭荷蘭人的兩門Casmadt大砲攻擊,在天亮之前撤退。此事件是荷蘭人所聘請的中國人翻譯員Lacco與劉香裡應外合,企圖攻下熱蘭遮城堡及荷蘭人之馬廄。

攻城失敗,劉香率眾欲前往下淡水搶掠米糧。4月14日劉香之部眾及船隊停留在打狗上岸取水,遭台灣馬卡道族人攻擊,約二、三十人遭殺害,原本欲往下淡水溪流域搶米糧,遭攻擊後,迅速離開台灣,渡往澳門諸島搶奪糧食。

事後,荷蘭人從中國商人處獲悉,劉香在打狗受到台灣馬卡道族人攻擊時,不只二、三十人遭殺害,連劉香的多位副手,也在這次戰鬥中遭台灣人『馘首』,導致劉香海盜集團在中國快速瓦解。

自古以來,台灣就獨立於中華帝國之外,當時台灣並非中國所追求的外貿市場,台灣完全與中國人一點関係都沒有。有的話,只是當時中國海寇,為躲避中國官方追捕而到台灣,但從歷史之軌跡,可看出當時的中國海寇均遭到我們祖先的『馘首』待遇。例如鄭舜功所寫的『日本一鑑』就提到明國嘉靖年間,中國四大勢力的海寇中的許棟一股勢力,其兄弟許楠,曾率部眾至台灣,因盜島木植,遭島夷所殺,即遭台灣人『馘首』侍候。

台灣在大航海時代前、後,日本海商於每年東北季風快結束之前,均會進駐台灣,除在台灣收購鹿皮、獐皮、魚干、砂糖之外,以台灣為基地,並雇用台灣人為船員,前往中國沿海私貿。台灣人漸與北方南下的大和民族人混居,所以在台灣人母系血緣有5%屬於日本的母系血緣。

台灣歷史上所稱的『笨港十寨』,其實這些所謂的『寨』,均是進駐台灣的日本海商,所搭建的歇腳地,屬於『番仔寮』之類的地方,是採購台灣人的鹿皮、獐皮、魚干、砂糖的小型集貨場,這些集貨場的負責人通常被台灣人稱為『甲螺』。這些集貨場,也是日本海商進出中國私貿時,米、水供應鏈中心。較大形的集貨地部落日本人稱為日埠,台灣人稱為『番仔庄』,『番仔庄』、『番仔寮』名稱常讓研究台灣歷史的台灣歷史學者解釋為『番仔庄』、『番仔寮』就是平埔族台灣人部落,而其他村落都是漢人村落,其實『番仔庄』、『番仔寮』是日本人部落,其他村落都是本地人之村落。

『笨港十寨』並非歷史上所謂的顏思齊與鄭芝龍所開墾出來的村落。鄭芝龍並非跟隨『顏思齊』在台灣掘起,明國的官方資料並沒有「顏思齊」這號人物的出現,鄭芝龍根本未踏上台灣這片土地一步。『中國人在台灣的移民史,百分之百是虛構的』。

圖為荷蘭人所描繪的台灣人祖先『福爾摩沙居民』圖。大航海時代前、後的台灣,是農、漁、牧並進的時代,高蛋白的食物豐碩,當時的台灣人是比荷蘭人壯碩高大,荷蘭人因長期在海上航行,營養不良。畫面所見的台灣人應該是八九不離十,此圖是台灣人捕鹿的素描圖。

漢人獵殺「台灣原住民祖先」當食補秘史大公開

$
0
0

文 李嘉鑫


圖 滅絕人性的「中華文化」- 騎木驢被凌遲的「太平天國女犯們」

以美食著稱於世的中國人,甚至將美食料理與中藥食補也延伸到人肉範疇,可憐的台灣原住民因而成為早期漢人移民的盤中飧。

台灣原住民對台灣的貢獻可以寫一部大書,但是在諸多原住民對台灣的貢獻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是慘不忍睹的,居然是被漢人獵捕來當作進補的中藥食補,這一個史實相信在公諸於世之後,世人對於原住民在歷史上與漢人接觸後的悲慘遭遇,當有一個全心而深刻的認識。

在展開這個被有意、無意掩蓋的史實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漢人會吃人肉嗎?究竟他們是被飢饉所迫、抑是天性就愛吃人肉?有關這個問題,旅日的台裔中國問題學者黃文雄在「中國的食人文明」一書(台北‧前衛出版社)中,已經有了非常精闢而深入的研究,他列舉了中國歷代史冊,以及清代歐洲傳教士、使節的親眼見聞,令人難以置信地證實:中國人是地球上唯一愛吃人肉、而且認為人肉是具有治癒各種絕症的上品妙藥!

中國的吃人歷史與文化傳統

在黃文雄這本書中,他以史記所記載的「晉文公受困無食時,食客介之推割下小腿肌肉煮肉羹給主子吃而活命」的故事,還有「割股療親」這則中國人普遍相信,人肉可以治療不治之症的記載,來點明中國人乃是愛吃人肉的民族。

這本「中國的食人文明」,更從各朝代官書的歷史文獻,蒐錄許多中國吃人肉的史實,例如從東漢時候起,在許多群雄爭霸戰役中,為了解決軍隊糧食補給問題,官兵經常在部落所經過的地方,搜捕老弱婦孺宰殺為食,甚至還設有專門的人肉軍需部門與官職,負責豢養和宰殺俘虜製造軍隊伙食,這種由政府設立的吃人機關,在今天的文明時代聽起來,真是聳人聽聞。

漢人的吃人文化受到東西洋共同矚目

到了距今不過百來年的清代,中國公然吃人肉的現象並沒有消失,在太平天國之亂當中,受雇於李鴻章訓練淮軍一支「常勝軍」的英國軍官「戈登」,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數度指出中國軍民吃人肉的盛況,書中還附上了安徽省常熟地區市場上人肉的價錢,清楚列出各種男、女、老、少,以及人體各部份器官人肉的價錢。

日本大文豪芥川龍之介曾經數度造訪清末民初的中國大陸,他也有一篇小說記錄大陸吃人肉的風氣:一位大名鼎鼎的土匪被公開砍頭處決,群眾一湧而上、帶著事先準備好的饅頭搶沾土匪脖子上的鮮血吃,認為這種帶著土匪血的饅頭吃了可以驅邪百病不生,隨後土匪的屍首更被不肖官吏盜賣,做成包子出售,市場上百金難購,多可怕的吃人文化與食人民族啊!

黃文雄的書中也提到,清朝時候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貨品之中,有一樣就是以水缸包裝的原住民醃肉,從台灣鹿港出口到廈門,據說非常搶手,可是美中不足的是,黃文雄在提到這件事的 時候,並沒有引述資料來源,否則一定更證據確鑿。

中國人愛吃人肉既然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四百年來像潮水般湧入台灣的漢人羅漢腳們,他們是否也把這樣的習俗帶到台灣來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至今仍然有不少還健在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都遭遇過漢人吃原住民肉的歷史經驗。

恐怖的漢人吃原住民人肉史實

根據大正十年(民國十年)任職台南地方法院檢察局通譯官的片岡嚴氏所著的「台灣風俗誌」一書,民國七十六年由眾文圖書公司,陳金田翻譯的第六三二頁,題目「番肉」中,就敘述著兩則漢人吃原住民肉的史實:

「南投廳埔里社以北鄰接番地,住民若殺一個番人時,舉庄都來慶祝,將番人首級插上槍尖….打鑼鼓歡呼遊行各庄….有人將番人屍體寸斷煮熟,然後切片分給每一個人吃….平地人就迷信吃番人肉即不會被(番人出草殺)害」

「民前一年前後(明治四十五年),宜蘭山地發生二個腦丁(採樟腦工人)殺死番人吃肉的事件,也是出於前述原因」

光緒元(一八七五)年,吳光亮率領清軍打通從水里翻越中央山脈抵達玉里的八通關道路,旋以路口位於內山,不利於招募大陸移民,而另從玉里經瑞穗,欲沿著秀姑巒溪打通一條銜接海口的支路,在開路過程與「奇密(奇美」)社人爆發激戰,清軍以詭計盡屠奇美社人,史稱奇密番討伐之役(或稱大港口事件),根據部落耆老口述,當時吳光亮所率領的廣東飛虎軍,同樣也將所擊斃的阿美族壯丁烹煮食盡,可見漢人嗜食人肉之一斑。

筆者先父出生於光緒三年(一八八七),是抵台後第三代的泉州安溪郡閩南人,在日治時代菸酒尚未公賣前,一直在大稻埕迪化街開設補藥酒廠,商號「延壽堂」,主要的客戶集中在三峽、大溪伐木製造樟腦的墾民,據先父生前告訴筆者說,有一次他搭乘渡船溯淡水河至大溪收取貨款,剛好遇到隘勇獵到一位原住民(應該是泰雅族),隘勇將整個原住民屍體放入鶯歌鎮特產的陶製大水缸內,四周圍以柴火加水燉煮,並以每碗肉、每碗湯多少文錢的價格兜售(詳細數字已經遺忘),先父也因為好奇而買了一碗肉吃,記得當時筆者曾詢問先父,人肉滋味如何,先父答說:人肉鹹鹹,這一段筆者家族的親身經歷,應該可以彌補漢人吃原住民正式史料的不足。

田野調查揭發的漢人捕食原住民實錄

八十七年十月間,筆者隨東森綜合台「台灣部落尋奇」外景小組前往高雄桃源鄉採訪,在高中部落遇到一位六十七歲、住在寶山二集團部落的布農族郡社人林文郎(假名),他告訴筆者說,他父親廿五歲那年,單槍匹馬從桃源前往二集團山區狩獵,被客家腦丁發現,客家人成群拿著武器敲鑼打鼓,將他父親包圍在山谷中,希望等他父親餓得昏迷時再捕來吃,林回憶說他父親當時只剩下三發子彈,心想先打死兩個敵人後,再利用最後一粒子彈自殺,結果,當時有一位從六龜駐在所送公文到二集團的客家警丁(警察局工友),聽到這個消息後,竭力勸阻他的鄉親放棄行動,否則非但注重團結的布農族人將集體來復仇,而且日本人也會怪罪下來,最後這些客家腦丁知道事態嚴重知難而退,林當時還幽默地對筆者說,如果他父親當年被吃掉,今天筆者就聽不到這段故事了。

今年八月間,筆者又隨東森綜合台「台灣部落尋奇」外景小組前往苗栗南庄鄉蓬萊村採訪,在八卦力部落又聽到另一件故事,主人翁是現年七十六歲的賽夏族老人楓清閒(假名),時間是在光緒初年,客家人黃南球以武力屠殺獅潭賽夏族奪取土地的時候,有一次楓清閒的祖父被黃南球所屬的客家軍事移民團抓到,關在熬煮樟腦的大鐵鍋中,消息被賽夏族根家一族聽到了,藉著黑夜掩護而把楓家祖父救回部落,從此以後,原本姓風的這一系賽夏族,為了感激根家救命之恩,而把漢姓的風改成木字旁的楓。當時筆者曾追問楓清閒說,客家人將汝祖父關在鐵鍋中,是否準備煮來吃?楓清閒沒有回答,不知道是聽不清楚問題,還是仍舊畏懼漢人主流社會的勢力,不敢指控漢人吃原住民肉的惡行。

缺乏反省能力的食人族主流社會

今年六月間,有一天晚上筆者偶爾打開電視,看到三立set電視台播出一個節目,名稱與報導地點都因為節目已近尾聲而不清楚,只記得畫面中是一位六十餘歲的苗栗客家老人,手中展示一張日本警察徵調民伕參加討伐原住民(應該是泰雅族)的「殺人令」,還記得該台記者問受訪者說:你們殺了那些原住民後,屍體都哪裡去了,那位老人居然很爽快地回說:統統吃掉了!

是的,統統吃掉了!這句話解釋了從清道光十四(一八三四)年起,以客家人姜秀鑾為首的「金廣福」武裝移墾集團,開始屠殺新竹北埔、三灣、竹東賽夏族人搶奪土地,以及光緒初年黃南球的「廣泰成」武裝移墾集團,屠殺獅潭賽夏族與大湖鄉泰雅族搶奪土地後,在整個足足有新竹市十餘倍大的土地上,居然找不到絲毫被害原住民萬人塚的原因,原來都是被漢人墾民給吃掉了!

在這篇報導中,筆者所採訪到的漢人吃人實錄,幾乎都集中在客家人身上,這並不代表筆者對客家族群有所成見,也並非獨有客家人才擁有吃人習俗,而是客家人比閩南人晚到台灣,只能侷促在平地閩南人與山地原住民之間的一隅狹窄丘陵地上,時間距離現在也不過一世紀左右,所以史蹟還斑斑可考,其實盤據台灣西部平原的閩南人,對待平埔族的巧取豪奪,同樣地異曲同工。

從一窮二白的大陸,逃難到「滿地金錢淹腳目」台灣的漢人移民,以欺詐、武力掠奪了原住民土地,甚至連抵抗者屍骸都吃下肚之後,有沒有對受害者做何種懺悔與反省,有沒有對這一塊接納他們的島嶼懷抱任何感恩之情呢?我們從今天屹立在獅潭村義民廟的黃南球雕像,腳下的碑文依然倨傲地宣稱「兇番蠻頑….不服就撫」的陳述,就可以知道,這一群控制了台灣、掌握歷史解釋權的主流族群,他們骨子裡的食人族本質,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消失!

後記:

漢人常以文明、開化者自居,對於非我族類則統稱為番或蠻夷,若從普世公認的標準來看,吃人其實是野蠻人才有的陋習,漢人才是真正的番,不過,若是以人類的文化程度越豐富煩瑣,就代表越開化的話,例如法國文化之所以雄冠歐洲,從法國飲食所用的材料之多、烹飪法之繁複,就可以看出一班,而中國人是全球唯一了解人肉的藥用價值、而且也擅長烹飪人肉的民族,這難道不是文化演化程度較高的表徵嗎?若依照這樣的推理,不懂得吃人肉的台灣原住民,當然是未開化、只能被捕來當盤中飧的落後種族吧?

看了之後可有何反思嗎 ?

漢人獵殺台灣原住民當食補秘史大公開

http://bbs.tianya.cn/post-333-141844-1.shtml

理性談「兩岸共源同文」

$
0
0

◎ 沈建德

謝長廷和專職統戰的共黨高幹開研討會被批,手下反嗆︰「研討會結束,鬥爭要開始了嗎?」這不是理性的態度。別的不說,他們兩天下來的結論第一點「兩岸共源同文」,就完全背離他自述的家族史。

關於共源,據傳謝長廷曾說,他日據時代戶口名簿種族欄有一「熟」字,不知何意,別人告訴他是「熟番」、平埔族的意思。又據謝的長輩說,他們是台南學甲人,自幼搬到台北市,由此看來謝是西拉雅平埔族,可能是學甲社。

最重要的是,二○○八年二月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公民提問時,謝長廷說出自己的原住民名字,還說他就有平埔族血統。這一切證明謝長廷是道地的「熟番」,和絕大部分的台灣人一樣,卻去中國尋根祭祖、還感動哽咽,使人錯亂。

關於同文,「新港文書」是謝長廷祖先西拉雅族的文字,是荷蘭人用羅馬字把西拉雅語拼成文字在南部流通使用,經鄭成功及滿清打壓前後兩百年才消滅。台灣是亡國滅種,不是和中國共源同文!

(作者為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專論 正名從台灣鮭魚開始

$
0
0

正名從台灣鮭魚開始   周以正

 台灣是全世界鮭魚分布的最南限,在臺灣鮭魚尚未登上國際學術舞台之前,早已是泰雅族人桌上的珍饈。一九一七年青木赳雄首先發現臺灣有原生鮭魚,再經由大島正滿與喬登兩位學者於一九一九年共同命名為臺灣鱒(Salmo formosanus),亞熱帶的台灣竟然擁有冷水性鮭魚,這個事實曾經震撼全球魚類學界。

 台灣鮭魚雖為鉤吻鮭屬(Genus Oncorhynchus),但卻是陸封型鮭魚,沒有降海洄游的生活史,終其一生體色無顯著變化,成魚始終保持著出生時的外型特徵,性成熟後,公、母種魚的吻部都不會下鉤,也沒有所謂的山櫻體色做嫁衣。因此就外觀型態而言,台灣鮭魚算是「既無櫻花、又無鉤吻」的「櫻花鉤吻鮭」。數十年來學名雖幾經更迭,但是國際學界咸認為這條鮭魚的學名必須跟它生存的土地│「台灣」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是一條「失去台灣就不再可貴」的鮭魚。然而國府領台後,在『去台灣化』政策下,首先藉著推行國語給我們縫上新舌頭、替原住民冠上新姓名、把土地換了新地名,最後他們連一條魚也不放過,將台灣鮭魚硬生生的與原鄉切割,改以「櫻花鉤吻鮭」為名,也許在大中國的情緒作祟下,惟有去除台灣才得配稱『國寶魚』吧。

 早期台灣鮭魚相關的國際學術論文多為台灣學者收集檢體再與日、美兩國學者共同發表,一九九○年後台灣鮭魚的研究才逐漸的由國內學者主導。筆者有幸於二○○六年開始進行台灣鮭魚的分子演化研究,兩年內除了完成台灣鮭魚完整粒線體DNA定序之外,也將日本與加拿大其他八個鮭魚物種的完整粒線體DNA加以定序分析。研究的結果發現了可用來區別台灣鮭魚與其他鮭科物種的特有遺傳標記,並因此確認台灣鮭魚為台灣特有原生物種。根據DNA證據,我們推測北方的鮭魚族群在四十萬年前的冰河最盛期以台灣為避難所,爾後卻因氣候暖化、地殼變動與造山運動等遽變阻斷了返鄉歸途,於是乎台灣鮭魚與數百萬年來不斷由外地播遷來台的各個物種一樣,或因留戀臺灣的好山好水,或因外在環境壓力致使有家歸不得,終致「年深外境若吾境、日久他鄉成故鄉」,定根台灣產生了新的生命力。

 二○○六年我們支持雪霸國家公園將「櫻花鉤吻鮭」正名為「台灣鮭魚」,希望能藉此貼切的反映這個物種與台灣在生物地理學上的重要意義。然而,在台灣提到『台灣』,不論是學術上的「台灣」、地理上的「台灣」與文化上的「台灣」都是十分敏感的問題,避免涉入這種敏感議題是學界慣有的潛規則,超越紅線就得付出代價。因此我們飽受統派媒體挾所謂的「保育」人士以「無聊」、「小題大做」、「去中國化」、「馬屁文化」、「政治意識型態作祟」、「學術台獨」的攻訐與圍剿,讓人有「擁抱台灣,竟是如此苦澀」之嘆。在論戰中,亦曾有國內學界大老聲稱以「台灣鮭魚」為名的研究,將無法登上國際學術舞台,筆者不信邪的以Taiwan salmon 為名投稿國際期刊並於二○一○年獲得刊登。二○一二年在郭金泉教授與何宣慶博士的努力下,台灣鮭魚終於被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ICEZ)認定為台灣特有種,並以Oncorhynchus formosanus為名。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所博士)

發佈日期: 2013-07-09 00:10:00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
0
0

98.4% 的台灣人族譜可疑?… 我查出結果,羅漢腳必然是平埔番…

依據沈建德文章.."台灣族譜".. 至少 98.4% 可疑?…

http://tw.myblog.yahoo.com/chiang1737/article?mid=856&l=d&fid=7

我調查自己族譜,研究方法,是利用台北凱達格蘭,為屬於阿美族的一支。如果沈建德,所言屬實,則依據阿美族的母系社會,人知其母,不知其父-註<8>。則日本總督做戶口普查時,登記時必然出現破綻…

那就是自己的父親/伯/叔/姪,均不得在場。否則在日本警察面前,當場穿幫。因為1895 年以前,阿美族是群婚傳統習俗,根本不曉得父親是誰,更別談/伯/叔/姪..

至於.."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是否因滿清–"禁止攜帶女眷"–經查證結果,是統戰謊言..  元明清以來 (元朝1292年~ 明1370年~清1728年) 只有斷斷續續開放的禁海令

但是禁海令,無論男女,皆不得前往台灣,並不能解釋.."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成因。只好依賴阿美族的習俗,介入調查。

目前明確已知,迫使平埔族,登記戶口,平白多出 320 萬個漢人,最嚴重的因素,可能是平埔人沒有文字(只懂西拉雅文),平埔語又不通閩南話。而日本政府,規定必須用 [日文/漢字] 報戶口。全島原住民,人人找漢字代書,抄寫文件。限期用漢字登記戶口,很可能抄襲出 320 萬個 “舉目無親"的"羅漢腳",甚至 “父母雙亡"的"來台祖",此外別無他法,可以完成登記。

我是台北人,以下是我手上的族譜:







以下是調查結果:

六五四三次長
以以以以以以
科情亭曾連永
↓  ↓  ↓
江      希
發      鈔


————– 一代 ——————
德資:(泉州石獅市青蓮-遷台) 生於嘉慶丁卯年(1796+11=1807),卒於道光己酉年(1821+28=1849) 享年43
邱乖:(泉州石獅市東埔-遷台) 生於嘉慶己巳(1809)年,卒於光緒辛卯(1891)年,享年83歲。
生子六,次以連(廣連),四以亭…  長子謝以永,五子謝以情,兩人回中國,謝妹嫁給石獅市蚶江鎮高金榜。
謝痛:嫁石獅市前頭-蔡光營..
謝牽:嫁石獅市厝上-邱蝦..

————– 二代 ——————
以連(次子):生於道光壬辰年(1821+11=1832)卒於光緒丙申年(1875+21=1896)享年64歲(註3,4) 葬於"本山墓"(註5)..  重承孫(註2),天來天從..
邱襖:(石獅市厝上村人-遷台) 生於道光甲午(1834)年,卒於光緒辛卯(1891)年,享年58歲,生子希鈔,次媳江發,

以亭(四子):生於道光戊戌(1821+17=1838)卒於同治甲戊年(1862+12=1874)享年36歲
柯夫人:以亭有妻子名叫-傅樞.. 無子祠,承祠男謝希鈔,系廣連君之子..

————– 三代 ——————
希鈔:生於咸豐丙辰年(1851+5 =1856) 卒於光緒丁亥年( 1875+12=1887)享年31歲..
林搖:(諱名緞)生於咸豐丁巳(1857)年,卒於光緒丁丑(1877)年,享年21歲,生子二,長天來,次天從..
PS: 謝天從的生父希鈔(1887),早於親祖父廣連(1896)去世,辦喪事時,長孫天來,稱為重承孫。而希鈔(1887) 承嗣第四房-以亭(1874)後,歷時13年去世。

————– 四代 ——————
天從:生於光緒己丑(1875+14=1889),卒於昭和15年(庚辰年,1940年,民國29年),享年52歲
詹詩:生於明治31年(光緒戊戌年-民前14年-1898),卒於民國57年歲次戊申(1968),享年71

天來:生於光緒丙子(1876)年,卒於民國乙酉(1945)年,享年70歲,
鄭X:(諱名針)下崁庄人-(位於西藏路~和平西路三段中間,中華路以西,以萬華後火車站為中心)

————– 五代 ——————
吳屘:生於民國26年2月2日(1937),卒於民國 100年4月8日(2011) 享年75

————– 考證 ——————
戶政:第三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推動戶口登記,1905年10月1日零時普查,謝 天從呈報戶口時,謝以亭(1874),母林搖(1877),父謝希鈔(1887),謝以連公(1896),都不存在,詹詩年僅七歲,未婚..     報戶口時:"天從16歲,天來29歲"-舉目無親!!..  沈建德所言不虛!!..

當時台灣人戶口名簿上,果然清一色,登記為羅漢腳,父母欄常登記為 [歿].. 台灣人血統,果然無關中國蒙古人種。

族譜可証實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的原因,至少包含了,平埔阿美族母系社會,被迫呈報父系戶口..   基於 1895 年之前,阿美母系社會,婚姻制度<註8>,會導致人知其母,不知其父。強迫登記父系,其後果就是…  造族譜 / 族譜造假。

321萬平埔人語言,跟閩南語,並不能溝通,想用漢文登記戶口,除非透過通譯,才能向日本戶政呈報 -假姓名/假戶口/假族譜。

調查輩分:"天字輩“-的譜名:
“立德以希聖賢,睦族必有仁讓,子孫訓其誠式,忠孝振乃家聲" 阿公 ..不存在於自己家譜中。

再參考中國晉江縣21都福建院內謝氏譜名:
“立德以希聖賢,睦族必有仁讓,子孫訓其成式,孝友乃振家聲" ..晉江青蓮-謝氏:自己也不存在於中國-[忠字輩]-譜名

《院內,宋屬安仁鄉永寧里,元、明、清屬二十一都,古稱晉江縣溪前,現稱石獅市蚶江鎮溪前村(碧溪)院內》 Google 貼"謝天來""謝天從"字義為-"Heavens to"/"Heavens from"..   Google Hits:網路 “謝天從" 多數非姓名,而是口語。

—————— 題外話 ——————-
查證過程中,遇到《台灣日日新報》1915-06-28 報導:1896年台灣有熟番257萬人,1912年台灣有熟番321萬人。1912年支那人1萬7千人,日本人1915年13萬人,生番12萬8千人,沒有漢人…  緊接遇上論戰文…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 此文主張《臺灣日日新報》誤植。

本調查已經佐證,確認 “本島人" 就是 “熟蕃" 並未誤植。當年 “台灣新聞-說台灣事" 其描述極度準確,不是一個世紀後,當今中國毛幹,亂猜瞎扯,所能推翻。而且–[漢人人口]–居然是來自華客種族歧視,譏笑。台灣祖先被羞辱,屈服於生番/熟番的訕笑,被迫向日本警察,[以漢字登記父系戶口]所造成,可歎!!..  台灣新聞-播報 [台灣人-台灣事] 不應再容忍共黨,插嘴挑撥。
============================================

註解:
1.> 忌神日-8月18日:即祖先忌日,不宜嫁娶..  Google (謝氏)立囑書鬮分合約字及祖先忌神日。
2.> 重承孫:如果嫡孫的父親早亡,在祖父母喪事時,這個嫡孫稱"重承孫",繼承祖父靈位家祠時,父親早己過世。
3.> 光緒丙申年(1896 台灣明治期)
4.> 清代年號,與西元對照
順治(18) 甲申 ~ 辛丑  1644 ~ 1661     18年
康熙(61) 壬寅 ~ 壬寅  1662 ~ 1722     61年
雍正(13) 癸卯 ~ 乙卯  1723 ~ 1735     13年
乾隆(60) 丙辰 ~ 乙卯  1736 ~ 1795     60年
嘉慶(25) 丙辰 ~ 庚辰  1796 ~ 1820     25年
道光(30) 辛巳 ~ 庚戌  1821 ~ 1850     30年
咸豐(11) 辛亥 ~ 辛酉  1851 ~ 1861     11年
同治(13) 壬戌 ~ 甲戌  1862 ~ 1874     13年
光緒(34) 乙亥 ~ 戊申  1875 ~ 1908     34年
宣統(3)  己酉 ~ 辛亥  1909 ~ 1911      3年
康德(11)              1934 ~ 1945     11年
中華民國   壬子 ~ 己丑  1912 ~ 1949     38年
共黨中國   己丑 ~       1949 ~

01 甲子   02 乙丑   03 丙寅   04 丁卯   05 戊辰   06 己巳   07 庚午   08 辛未   09 壬申   10 癸酉   11  甲戍   12 乙亥
13 丙子   14 丁丑   15 戊寅   16 己卯   17 庚辰   18 辛巳   19 壬午   20 癸未   21 甲申   22 乙酉   23  丙戍   24 丁亥
25 戊子   26 己丑   27 庚寅   28 辛卯   29 壬辰   30 癸巳   31 甲午   32 乙未   33 丙申   34 丁酉   35  戊戌   36 己亥
37 庚子   38 辛丑   39 壬寅   40 癸卯   41 甲辰   42 乙巳   43 丙午   44 丁未   45 戊申   46 己酉   47  庚戍   48 辛亥
49 壬子   50 癸丑   51 甲寅   52 乙卯   53 丙辰   54 丁巳   55 戊午   56 己未   57 庚申   58 辛酉   59  壬戍   60 癸亥
5.> “本山","南青山".. 明治台灣地名..  己不可考..
6.> 邱襖/林搖,葬於台灣科技大學後山,空軍司令部邊界..   依據家譜:艋舺林搖,是謝天從生母,東埔邱襖,則是親祖母。
完全符合阿美族母系社會,人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傳統。據此,邱襖/林搖,是唯一確定的祖先無誤。
7.> 青蓮派、溪前派祖籍在泉州府南門外晉江縣,現在的石獅市蚶江鎮溪前村、石獅市蚶江鎮青蓮村。
謝氏族人於清朝道光年間由閩遷台,定居彰化縣鹿港頂番地區的埤頭庄。
8.>
a.) 母系社會,婚姻是採行原則制,設有規則,最大規則是族外通婚,包含族群婚。
見:http://gamed.tw/book/doc-view-5702.html
b.) 百年來阿美族,仍然保有 [族群婚] 的規則,但基於中國統戰需求,道德優越感需求,
所有網頁,只集中強調,尊貴的一夫一妻,對偶婚。

c.) 阿美族,婚姻制度概述

1). 單偶制   這是現代阿美族網頁,不斷強調,符合現代道德原則,傳教士的 “對偶婚" 一夫一妻,終生廝守。但是考古學家告訴我們,1895 年以前的母系社會,並不是如此。

2). 多偶制   類似漢人,一夫多妻,雖很少..  也沒禁止一夫多妻。

3). 招贅婚   阿美的婚姻大原則,丈夫入贅,小孩屬於媽媽,老公隨時可以掃地出門。

4). 嫁娶婚   當男方母親沒有女兒,且家大業大時,就學習漢人,娶一個媳婦,回來繼承家業..   現代的阿美網頁,都摒棄傳統,強調標準嫁娶,雖可招贅,但嫁娶更好。

5). 收繼婚   即老公死後,小叔可收養。太太死後,小姨可為姊妹續絃,爸爸死後,繼母被兒子收養為妻室。..    這也是 [母系社會] 族群婚通則,即古中國的 “妻其繼母","蒸其寡嫂",即便到了清朝末年,中國人平均壽命只有30歲,更何況原住民。寡母/遺孤,經常活不到育齡,誰來收養?本族譜中,四房同時繼 承了五房。(中國人多用收繼婚,來鬥爭訕笑外族亂倫,以自淫自愚.. )

6). 交換婚   就算老公(太太)沒死,對每個小叔(小姨)也可能來者不拒..   在廣義上交換婚,指兩個不同姓氏(或姻親族群)之間的交換婚姻,狹義的是家族的子女交換(即姊妹嫁對方兄弟)婚姻,(很像童養媳或指腹為婚)。也就是說整 個 “姻親族群" 都可能來者不拒..  依據台大人類學系教授-石磊的研究,[爾雅釋親]指出,中國上古時期親屬制度,也同樣是以 [姊妹交換婚],[母方交表婚].. 這不是 [野蠻人類] 而是族群延續,同時避免戰爭..    演化自非洲的 [母系社會] 族群婚通則。

7). 兄弟姊妹婚   指一對兄弟,一起招贅到一對姊妹家中,與其成婚。
也就是狹義的交換婚..   屬於母系社會中,族群婚的通則..  (>_<!! 考古學,真讓人臉紅心跳)

8). 長幼婚   阿美族婚姻,以往男女年齡差距不多。但近年來阿美族,女子外嫁到都市,出現阿美勇士,入贅到老婦女家中的怪現象。

9). 服役婚   一種勞力交換婚姻關係,雖然男方入贅女方,可是女方先到男方家中伺候公婆,數年後,再回歸阿美習俗,男方回到女方家中。

10).私奔婚   以前阿美族群,很少私奔出現。最近自由戀愛,大都會的阿美族群,才有的婚姻關係。

11).婚姻法則:   1.近親禁婚 2.氏族外婚 3.部落內婚 4.種族內婚 5.仇家禁婚 6.同屋禁婚 7.宗教內婚 8.優先婚配

以上看阿美婚嫁,近百年來,族群血統已經混亂到,沒有任何特色,任何傳統可言。僅剩薄弱的優生學禁忌,很不同於1895 年之前,基於部落城邦之間的交戰,族群隔離,媾和,採行交換婚,收繼婚,和部落內的招贅婚。

不管如何,阿美族仍然比中國人衛生。例如中國的-[親上加親]-觀念,導致賈寶玉娶阿 姨的女兒(薛寶釵)想搞姑姑的女兒(林黛玉)卻跟秦可卿上床。近親交配,違反優生原則。雖然阿美族,兄弟(姊妹)可互換,做為子嗣活命的靠山,但仍然是外 族通婚,不算亂倫。  見:[親屬婚姻與家族]-蔡錦昌

雖然有指稱,台灣人陳,林,李,同姓結婚,譴責日本人有亂倫觀。事實上台灣族群,部落世居,地點差異大,漢姓根本是假的,只問祖籍世居,就能搞定。

來源:http://twforebear.blogspot.tw/2011/08/984.html

百年清官墓 民雄疑挖出大士爺墓

$
0
0

〔記者林宜樟/民雄報導〕民雄鄉大士爺廟是當地兩百多年信仰文化中心,相傳有一座古老的大士爺墓,卻一直無法確定墓址。最近廟方意外發現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墓,經查為已有一百九十一年歷史的清官古墓,該墓極有可能就是大士爺墓,為即將到來的大士爺祭前夕增添一筆傳奇。


大士爺廟廟方在整理墓碑時,發現上刻「職例巡檢司履祥迪結蔡公之墓」。(記者林宜樟翻攝)

相傳民雄鄉寮頂村有一處大士爺墓,十多年前廟方調查發現該處並無骨骸、墓碑,只是風水靈地,改立「九林之首」石碑。石碑約百公尺遠處則有一座功德主捐地的古墓,百餘年來無人整理,墓碑傾倒,難以辨識。

前年底,賴姓文史工作者進行田野調查時,在該座古墓察覺異狀,拍下僅能辨識的「皇清」、「顯考」等字跡照片,請當時的代理董事長許錦棟整修,因廟方正值改選董事長,許只答應「若還有在廟裡,就做下去!」

今年六月間,許錦棟忽然打嗝不止,到廟裡詢問,提及古墓時,打嗝立刻停止。董事會開會同意整修,詢問神明,筆生指墓主為將官,十餘年前廟方整理該地,確定地界時灌漿,擋土牆剛好排成八卦形,鎮鎖住亡者,更有水禍,讓亡者沉落水底而痛苦。

七月底,廟方動工整修,整理墓碑時,發現上刻「職例巡檢司履祥迪結蔡公之墓」、「道光二年」,研判是一百九十一年前清朝官員之墓,巡檢司則為治安單位。整修人員挖出骨甕,發現竟然還有骨骸,因排水不良泡在爛泥中。許錦棟研判,該古墓應是相傳已久的大士爺墓,廟方花費約六十萬元整修,並將把八卦擋土牆修正,將於農曆八月完工。

2013-08-21 自由時報

台灣第一份人口統計資料

$
0
0

潘智仁:
台灣總督府在1905年辦理臨時戶口調查,
以後每五年辦理一次國勢查:

(本島人=熟生番,內地人=日本人包括朝鮮人,
外國人=大多數是支那人。
資料來源,【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p87)

正確 日本時代 本島人的定義

2010-1-17 自由時報

◎ 蕭泰雄

日、中甲午戰爭所簽訂之「馬關條約」後,清光緒朝還專門下了一道聖旨:「台省大小文武各員,並著唐景崧令陸續內渡。」戰敗國人民,必須離開台灣,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人必須離開台灣一樣。

一八九七年日本領有台灣後,做了一次詳細的台灣在住人口調查,首先劃清外國人之定義:「現在本島之外國人,係清、韓、英、獨(德意志)、露(俄羅斯)、澳(奧地利亞)、西(西班牙)、蘭(荷蘭)、葡(葡萄牙)、諾(那威)以及北米合眾國等人。」

將清國人歸類為外國人後,再來區分本島人與清國人:「凡於國籍上日本人與外國人之界限,依國籍法而解決其間不容有一點疑問也,雖然至於日本人中之本島人,與外國人中之清國人之界限,不得不多贅一言。…如土著清國人願由本島退去者,須於明治三十年五月八日以前,呈稟方可,如不於該日以前呈請退去之土著清國人,概應編入於日本國籍,而得為日本人之分限也…。」為台灣現住人口統計冊說文解字之漢譯戶口調查記述報文中很清楚說明之,即土著清國人(即平地平埔族人及高山原住民)才有選擇國籍之權利,漢人已定位在外國人之列,沒有選擇國籍之權利,必須回國。

一九○五年發布台灣在住人口是台灣有史以來最精確的第一次人口統計資料,當時台灣總人口數,本島人二九七萬九○一八 人,內地人(即日本人)五萬九六一八人,外國人八二二三人,而清國人在外國人所佔的比例為九十八.三%,依此計算一九○五年十二月卅一日在台漢人正確數為八○八三人。

這也是近幾年有「台灣人血統有 九十四.二%是屬於平埔裔台灣人及原住民裔台灣人」之主張者,從歷史文獻看是有依據的。(作者經營「認識台灣」日文網站,完整版請見http://www.beautymountain88.com.tw/pingpuu1/index.htm)

1174986_543738789007969_392520467_n

客家人的由來◎潘智仁

$
0
0

1184940_546333638748484_2075485818_n

潘智仁:

〝山哈〞

中國客家人的民族主体是畬族。

畬族(意指刀耕火種的游耕族,自稱〝山哈〞,
〝哈〞是畬語〝客〞的意思,—–見《苗瑤畬…文化志》,人民出版社)

自稱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從分佈地域與考古文化上看應是百越的一支(南海越),但從Y染色体分佈(金力只檢查了11人,見Am. J. Hum. Genet. 65:1718-1724)與狗祖先槃瓠崇拜上看又像是南蠻,故可能是越與蠻的混合,而以越為主。

客家人被來自江西的人漢化(江西人的主体也是越人),故客贛方言最相近。閩南人可能是閩越人南下,當然也含在地的畬族(今日浙閩的畬族也必然包含閩越)。

福建的族群很複雜,他們被來自浙江(與河南)的人漢化,但卻產生五個不同的方言。過去統稱的閩方言,現在已被語言學界分成閩南、莆仙、閩中、閩東、閩北五個方言,與粵、客、贛、湘、吳、徽、晉等方言同級。

漢語方言的形成都跟原土著語言有關,代表有大量土著存在。http://myweb.ncku.edu.tw/~ydtsai/taiwanese/index.htm

—————————————————————————

(本文重要摘錄請參見:台灣人確定是閩客化的平埔族閩客人是漢化的百越族炎黃神話與福建祖譜獨立是台灣最根本利益 台越人不背漢包袱

重大觀念說在前頭:代表父系傳承的〝Y染色体〞(含78個基因)的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育(與製造精子),一旦發育後,男性性格、性器官、……等等都由其它染色体(共含20,000~25,000個基因)決定,這些染色体都來自(祖)父母雙方的混合(製造精子與卵子時成對的染色体會先混合再分開)。故父系制度只是一種社會制度,它的生物意義極其微小(由堂兄弟間的巨大差異可知,又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後代有黑人、有白人),但卻經常成為征服者消滅被征服者的民族意識的利器,因為只須先〝讓少量的男人作對方部份人的第一代祖〞,再〝為其他人製造假祖譜〞,便可達成滅族。這個工具極為有效,使得陳水扁、游鍚?、謝長廷、…等許多人都自認是華裔,即使在經過N代後第一代祖的基因在他們体質裡只剩1/2的N次方。台灣人不管男性遠祖是不是來自閩南,基因幾乎都來自平埔族。

台灣人的族源

新增: 台灣人確定是閩、客化的平埔族(2006/10, 2012/9)  台灣人父系結構與福建人不同(2006/10/25)
作者:PanRenPu et al.  2002/10/30(之後有增修)    
敬請轉介這個網頁的網址,轉寄、轉貼、轉載亦可,不需徵詢或註明作者,作者放棄版權。

台人不知亡族恨,隔海猶唱大中花。賣台親中的台灣人不以為恥,因他們以為自己是漢人。
沒有民族真相,就沒有民族平等,讓台灣人認識自己真正的祖先是每個台灣人的責任。
兩岸中國人從未放棄民族主義,卻成功壓制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天真台灣人以為自由民主可抗中!
民族主義如親情般永不過時,誰先放棄誰先敗,強悍的日、韓人也絕不會放棄。
防衛性民族主義是為反制侵略性民族主義,是為了保衛自己,而不是歧視別人。

基因研究已確認(中國 人民网—漢族南北血緣其實不同), 台灣、福建、廣東人都是百越民族的後代。他們先被漢人武力征服,然後漢化,再認敵人為祖,自認漢人。也就是百越人亡國又亡族(被征服者都以為自己是征服 者),被異族殖民統治兩千年而不自知,即使體質、面貌的差異清楚可見。日本人對台灣人的皇民化因時間不夠長而失敗了,但漢人對中國南方人的〝漢民化〞(漢 奴化)則是史上滅族最成功的典範。曾被漢人領導的政府施以數十年漢族精神教育的台灣人是不是有能力覺醒,免於再一次的亡國亡族?

====================================
台灣閩客語人大約是13%高山族、少於5%漢族(0-5%)、多於82%越+南洋族(82-87%)
中國客家、廣東人的漢成份確定少於一成,是很純的越人,自稱漢人是數典忘祖
漢人以中原名人祖譜與堂號消滅越族,越人也因自卑與虛榮而自我消滅
*****民族要正名,讓越族從歷史灰燼中重生,不讓他灰飛煙滅*****
====================================
現代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且胡、漢本都屬北支黃種人
中國南方人是亡族奴,血統是南蠻與百越,屬南支黃種人
但蘇南、浙北是北方人,中國一直是北方漢、滿、蒙人的政權
台灣地區九成三以上的人都不算是漢人,且老台灣人有遠遠過半的平埔血統
平埔族與高山族是不同的種族,平埔族有過半祖先在2000-6000年前來自漢化前的福建
沒有精神正常的國民願讓自己國家成另一大國的邊陲與離島,除非他打定主意移民
====================================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

【前言:這算是一篇〝讀網與讀書報告〞,網路上相關文章很多,我根據自己的taste把心得整理下來,當然也另外看了一些書與原始論文,再加上一些個人的判斷。主要資料來自中國,故與台獨意識無關,可靠性無疑。若您想進一步瞭解,可上網用關鍵字搜尋。】

現在(2002年)仍經常有人說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但最近十多年來,國際遺傳學界已確認中國南、北方人(大致以長江為界)分屬南、北蒙古人種,故〝華 人〞是同文不同種(可參考1994年Cavalli-Sforza等著的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日、韓、滿、蒙、回、藏才是漢人(以下專指華北人種)的近親,南方人是語言與文化被消滅的南蠻(湘鄂川)與百越(浙贛閩粵桂)民族的後代, 與台灣人同種的只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粵)人,他們是越南人、泰國人的近親。雖然早已有〝漢族百越(粵)系〞的講法,但這跟滅了別人的語言文化後稱〝漢族 高麗系、日本系〞、〝大和族漢系〞或〝英吉利English族漢系〞(西元3000年時)一樣霸道。

中國閩南、客家人經常以中原南下的漢人自居,但也有民族學者認為他們是南方的土著。感謝現代的科學,這問題終於得以解答,再多的文史論述也抵不過一組科學 証據。科學家使用的原理很簡單,以血型為例,假設甲與乙二族群中屬A型的人的比率分別為 P1 & P2,若丙族群有x 比率的基因是來自甲族群,(1-x) 比率來自乙族群,則丙族群中應有 Pm=xP1+(1-x)P2比率的人是A型,由此可推導出來自甲族群的比率 x=(Pm-P2)/(P1-P2)。

但若二族群中屬於A、B、O型的人的比率都很接近,血型就不是好的指標。好的指標其頻率差異要大,且不受環境適應的影響(最好又容易分析,可得到大量樣 本)。1991年中國學者趙桐茂等人(遺傳學報18(2):97-108)發表了全中國24個民族、74個群体的免疫球蛋白的異型頻率分佈,發現有兩個單 体型Gm1,3;5與Gm1;2的出現頻率南方人與北方人差異很大,由北向南一個遞增一個遞減。屬於這兩個型的人口比率分別是:洛陽(149人受 檢)28.26﹪、39.35﹪;商丘(112人)24.04﹪、35.48﹪;廈門(115人)64.55﹪、21.12﹪;汕頭(110 人)58.46﹪、16.79﹪;梅縣(92人)71.71﹪、11.76﹪;廣州(144人)74.09﹪、9.58﹪;浙江景寧的畬族(120 人)75.44﹪、11.06﹪。若作較為保守的估計,以商丘、閩客與畬的Gm1,3;5頻率 P1,Pm & P2用上述公式計算混合比率 x,則廈門(汕頭)人與梅縣人分別有21﹪(33﹪)與7﹪的北方人血統。若以洛陽、閩客與畬的Gm1;2計算,則分別有35﹪(20﹪)與2﹪的北方人 血統(廣州人的北方血統比梅縣人更低)。民族的混合是複雜、多元的,取樣上也會有誤差,結果難以完全一致,但已充分顯示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 縣)的民族主体都是南方的民族(佔七成五到九成以上的基因)。

另中國學者金力等人在2000年(Human Genetics 107:582-590)與2004年(Nature 431:302-305)發表中國各省男性Y染色體(XY不同源,不能交換它們的片段,故只有Y可世代相傳而不變)與母系粒線体mtDNA(在細胞質中, 由卵子提供,故只能母系遺傳)單體型的頻率分佈,結果顯示各省〝漢族〞Y染色體的頻率分佈相近,廣東、福建人父系遠祖約有2/3是漢族,而母系則低於1 /4。但他們的父系分析主要是根據Y染色体的分型M122 & M134(或稱O3 & O3e),後來其他人作更多更廣泛的採樣後發現,M122其實大量分布在黃種人中,並非漢藏所特有,因此父系的結論已不可信。杜若甫等人則發現中國南北方 人姓氏的頻率分佈不同(見Sforza的書,或上網查詢),閩粵群與贛湘鄂川群先合併,再與皖江浙群形成南方大群,與北方群分開;又武夷山-南嶺形成明顯 的分界線,南北兩地〝漢族〞血緣相差甚遠。其實「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只退到蘇南浙北而已,離福建仍甚遠,而有所謂「八姓入閩」,可見人數不多。唐初 (約670年)陳元光、唐末(約890年)王審知帶到福建的部隊只有3600人(有58姓)與5000人,而據《通典》,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福建已有 人口54萬,故福建人的祖先其實只有極少數是來自北方。蒙元滅宋時,可能也有數萬南宋官兵入閩,但他們多是南方人。

而即使父系遠祖是漢族,Y染色體上的基因數只有78個,只占全部基因數(據2003年的估計在二萬到二萬五千之間)的千分之四,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 育,類似一把鑰匙,與男性有關的功能仍在其他染色體上。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後代有黑人、有白人,你說他們同種,都是Anglo-Saxon或英吉利族 嗎?

中國學者李伯謙把代表越族的幾何印紋陶文化(涵蓋蘇南、皖東南、浙、贛、閩、粵、桂)分為七個區,其中有包括福建、浙南、台灣的閩台區,包括廣東、廣西東 部的嶺南區,包括漳州、潮汕地區的粵東閩南區(目前屬閩南語區)。漢初這三個區有三個越人的國:閩越、南越與南海(以上見蔣炳釗等合著的《百越民族文 化》)。唐朝以前漳州、潮州、汀州、梅州均為畬族人的聚居區,唐初與唐末漳州兩度被均是來自河南淮河地區的陳元光、王緒的軍隊征服,這些河南人在福建生 根,不斷與當地人通婚,加上畬族人隱藏自已的族屬,而終致平地畬族的滅亡,取漢姓後所有人皆認北方漢人為祖(且好稱名人之後)。即使是深山裡的畬族(漳州 靠海山區也仍有幾個畬族鄉)也已幾乎漢化,只差沒忘記自已的族屬而已,他們講一種近似客家話的語言。客家人有〝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但真正的祖宗言早已消 失。中國六十三萬(1990年)畬族人中只剩廣東惠東一帶有九百多人使用一種被歸入苗瑤語系的畬語,但也有學者(游文良,見施聯朱等編的《畬族歷史與文 化》)指出,惠東一帶的畬應是瑤或受瑤強烈影響,惠東畬語其實可能是瑤語而非畬語。

歷史上的百越是指壯侗(泰)語系諸民族,南蠻指苗瑤(自稱Hmong 與Mien)語系諸民族,這兩語系雖也是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但中國以外的語言學家認為它們與漢藏語系無關(屬不同的超語系,可上網查詢)。中國學者鄭張 尚芳1991年(見董楚平的《吳越文化志》,人民出版社)發現西漢劉向所記錄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 得與王子同舟…)及《越絕書》中記錄的<越王句踐維甲令>的古越語發音與古泰國話相通。

中國客家人的民族主体是畬族。畬族(意指刀耕火種的游耕族,自稱〝山哈〞,〝哈〞是畬語〝客〞的意思,見《苗瑤畬…文化志》,人民出版社)自稱源於廣東潮 州鳳凰山,從分佈地域與考古文化上看應是百越的一支(南海越),但從Y染色体分佈(金力只檢查了11人,見Am. J. Hum. Genet. 65:1718-1724)與狗祖先槃瓠崇拜上看又像是南蠻,故可能是越與蠻的混合,而以越為主。客家人被來自江西的人漢化(江西人的主体也是越人),故 客贛方言最相近。閩南人可能是閩越人南下,當然也含在地的畬族(今日浙閩的畬族也必然包含閩越)。福建的族群很複雜,他們被來自浙江(與河南)的人漢化, 但卻產生五個不同的方言。過去統稱的閩方言,現在已被語言學界分成閩南、莆仙、閩中、閩東、閩北五個方言,與粵、客、贛、湘、吳、徽、晉等方言同級。漢語 方言的形成都跟原土著語言有關,代表有大量土著存在。

而台灣的閩語、客語人, 根據馬階醫院林媽利的HLA(白血球抗原)研究(可上網查詢),則帶有約13%的高山族基因(母系26%)。混血比率看來很低,似不合「有唐山公,沒唐山 媽」的講法,我想這可能是因平埔族本來就含有閩越人基因。從文化相似性上看(上述的越文化〝閩台區〞),平埔族的祖先應有很多是來自福建。根據日據時期學 者金關丈夫的研究,台灣原住民族中平埔族的體質與閩語人最接近。而即使是高山族也含有越的成份,因根據金力等人的研究,高山族的Y染色体頻率分佈與海南黎 族、上海良渚文化時期的古越人的類似(中國學者連台灣高山族的Y染色体都已研究過,必然也研究過台灣閩語人與客語人的,但結果卻一直祕而不宣,似乎成了國 家機密,耐人尋味)。不管實情如何,台灣人基因中原住民(高山族+平埔族)的比率只會更高不會更低,台灣人百越與南島(高山族+南洋族)的成份(九成五以 上)遠大於漢是可確定的,故台灣人雖講漢語但不應自稱漢人(用英文溝通的人也不應就自稱英吉利人)。

從史料看,1683年滿清據台時的台灣閩南、客家人應少於5萬(滿清政府把壯丁撤回原鄉以免他們在台灣作亂),但1811年時台灣人口卻已達179萬或 194萬,只歷時128年約四代人,而這期間清政府禁止人民來台,甚至禁止官員攜眷。這令人懷疑台灣人的祖先其實大多數是平埔族。林媽利教授2006年6 月公布的新結果:74%台灣人的母系源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但近400年來的福建移民都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母系沒變,為何唐山母系會高達 74%?唯一的解釋是平埔族來自漢化前的福建!看來這結論已無可避免。四百年前的平埔族就已經長得像福建人,是百越族與南島族的混血族,台灣人的福建祖先 並不是在近四百年內來台,而是在2000–6000年前。根據考古資料,6300年前「中國南部農人」開始進入台灣;而平埔族沒有漢文化的跡象,應是在福 建人漢化以前就來了。

根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可上網查詢,或 http://140.116.5.200/~ydtsai/immi/sini-immi.pdf ),〝外省籍〞約占台灣人口的13%,其中籍貫在古南蠻與百越地區的占75%,若不計入鄂、皖、江、浙,則有47%,還有不少人有台灣母親。所以台灣地區九成三以上的人都不算是漢人,而屬南蒙古人種。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周公孔子,李白杜甫,…三千年文化,四大發明,都是別人的歷史,炎、黃、蚩尤都不是我們的始祖。所謂五胡亂華,那是北方民族內部的事 (註1),且據學者估算,現代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並非南方人所稱的胡族。游牧民族一波波的南下與東進其實是始於黃帝族與周族(註2)。所謂中 原人南下,只是到蘇南與浙北而已(今日江南人已接近北方人),到閩粵的很少。
【註1:奇異的是與藏族最接近的反而是日(琉球)、韓(濟州島)人,他們與Einu、Eskimo、印第安人的Gm1,3;5的比例都在10%甚至5%以下,似最接近早期的北支蒙古人,而蒙古族、回族的則約有25%,與漢族的接近,所以古時候可能也有〝華亂五胡〞的現象】
【註2:周族甚至可能含有印歐血統,因當時被稱為犬戎、月氏的吐火羅人的勢力已達周的西部與北部,即甘肅東部與內蒙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商朝祭祠坑中就發現有白種人的頭骨;又據金力的資料,北方人中有5%的男性帶有一種推測是來自高加索種的Y染色体】

【後註:有一篇研究蒙古人種粒線体DNA(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只能母系遺傳)的文章(Genetics 130:139)提到一段蒙古人種特有的9個鹼基對的缺失(9-bp deletion),一般蒙古人種中(日、韓、越南、馬來)此缺失出現的比率均約為15%(日本116人有16.4%),而台灣平地人(20人受檢)則有 40%。從另一篇文章(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57:403),台灣布農、排灣、阿美族(各19,21,22人)均約為47%,菲律賓(混雜組79人)44.3%,南中國人(103人)22.3%,其 他爪哇、東印尼都在25%以下。若 P1,Pm 與 P2 分別以45%、40%與22%計算,台灣平地人應有78%母系來自原住民,遠高於林媽利的13%,正印証了「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講法。但也可能是取樣 有誤差(只20人),林媽利教授2006年6月公布的新結果是:74%台灣人的母系源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

一、補充解釋 〝南、北蒙古人種〞

南北蒙古人的兩個極端是印尼人(原馬來人proto-Malay,多是雙眼皮)與西伯利亞的Buriat, Ewenki等人(或蒙古人,多是單眼皮)。他們不僅相貌明顯有別,許多基因的結構(例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抗原…等的分型的頻率分佈)也不同。這兩支人種 的分開可能有兩萬年以上(現在全人類的非洲男、女共祖是在十多萬年前),柳江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他們的代表。中國境內的人是這二支人種的混合。過去認為蒙 古人種發源於北方,逐步把東亞的原住民族(可能是矮黑人種)往南推。但金力等1999年的論文提出一新看法,認為黃種人發源於東南亞,然後進入華南。其中 有一支越過長江、黃河而建立了北支蒙古人種。Cavalli-Sforza的書根據五、六十個基因分析全球各大洲各民族間的關係,算出他們的遺傳距離,再 建構出所謂的系統發生樹,而把南中國人與東南亞人結成一群,遺傳距離上與南中國人最近的是越南人與泰國人。現在幾乎所有有關這方面的分析的論文都有類似的 結論。趙桐茂的免疫球蛋白的文章也是把中國人分成兩大群,湖北(讓人很意外)、湖南、四川都在南方群裡,安徽、蘇南、浙北(也讓人很意外)則在北方群裡 (原來江南人不是南方人而是北方人)。其實今日我們很容易從長相上看出浙北人與福建人的不同,福建人與越南人更接近(從1998年的平均身高看,華北、東 北人是169.3cm,江浙人是 168.6cm,閩粵人是165.0cm,顯然江浙人是北方人)。在千年的漢化過程中,長相似漢人應有社會優勢,故在〝社會選擇〞的壓力下閩粵人的相貌應 會向漢人靠攏,但至今仍有差別。而在大家看不見、沒有〝社會選擇〞的壓力的地方,例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抗原…等,則保留了它們原來應有的樣貌。

其實日、韓(尤其是韓)的漢族成份應不下於福建人(而且漢、日、韓本來就都屬北支蒙古人),但他們早已成立他們自已的民族,不再認漢族的根。若當初韓國沒脫離中國,則今日韓國人的祖譜也會從簊子或衛滿(就像閩南人的陳元光與王審知)寫起,然後全部歸到黃帝。

順便再提一下日本人。過去日本人一直自認他們是二千三百年前進入日本的彌生人的後代,原來落後、被他們看不起的繩文人(屬北支蒙古人)已被局限到北海道 (愛奴人)、琉球(琉球人)等地。但最近日本人Y染色體分析發現以本州、九州為代表的日本人,有六成的Y染色體(即父系)是來自他們看不起的繩文人。Y染 色體的取代應比全體基因快速,因男性的競爭很激烈,移民也多是男性,故全體基因繩文人的比重應更高,或許也會達八成以上(〝八成〞是我沒根據的猜測)。這 點和福建人很類似,因過去福建人也努力撇清他們與蠻族的關係,且編造族譜來証明自已是漢人(社會壓力不得不如此)。但現在真相都漸次揭開了。

二、中國人口資料與免疫球蛋白數據摘錄

上網找到1998年的中國人口資料:
百越(壯侗)過半地區:浙南(以4456萬的一半計)贛(4191萬)閩(3299萬)粵(7143萬)桂(4675萬),海南(753萬)共22289萬(許多住在山裡,包括畬族、壯族、侗族…)。
南蠻(苗瑤)過半地區(但含部份藏緬族):湘、川(含重慶)、滇、黔共25857萬。
北方地區(含浙北、蘇南、西藏、新疆、內蒙、東北)共75136萬,其中漢族估計約7億左右(幾乎都住平地)。
蘇南、浙北都是北方人,中國一直是北方漢、滿、蒙人的政權。

摘錄1991年中國《遺傳學報》18(2):97-108趙桐茂的數據(這裡只列二個分型):
省市.縣市(人數)Gm1,3;5.Gm1;2...市(人數)Gm1,3;5.Gm1;2
河南.洛陽(149).28.26%.39.35%..商丘(112).24.04%.35.48%
浙北.肖山(100).34.32%.37.34%..寧波(104).39.19%.33.16%
浙南.金華(115).50.84%.19.89%..溫州(150).52.01%.25.56%
湖北.黃石(126).53.91%.22.91%..武漢(116).49.99%.18.19%
江西.南昌(104).54.59%.23.86%..宜春(150).59.85%.15.81%
湖南.長沙(140).60.78%.21.63%..韶陽(132).63.76%.18.10%
四川.重慶(136).62.94%.11.54%..成都(194).62.09%.16.84%
福建.福州(088).59.47%.18.36%..廈門(115).64.55%.21.12%
粵東.汕頭(110).58.46%.16.79%..梅縣(092).71.71%.11.76%
兩廣.廣州(144).74.09%. 9.58%..柳州(227).66.76%.14.50%
浙江景寧畬族(120).75.44%.11.06%
廣西南寧壯族(113).77.19%. 3.62%
廣西侗族(199)...81.05%. 4.56%
貴州台江苗族(114).87.51%. 9.07%
貴州三都水族(119).92.11%. 3.93%
河北青龍滿族(104).18.00%.49.92%
西藏拉薩藏族(103). 6.05%.56.24%
內蒙呼和浩特蒙古族(106).28.55%.40.90%閩語區的福州、廈門、汕頭相近,故相當可信;客語區只有山城梅縣,可信度難以判斷,但正好與浙江畬族相近;粵語區的廣州與柳州的差別較突出,有其它研究顯 示廣州與福州的Gm1,3;5只相差4%,故廣州的數據暫存疑。另一點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內蒙呼和浩特蒙古族與洛陽漢族的幾乎一樣。

金力、李輝等人在2004年9月16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中國各省父系Y染色体與母系粒線体mtDNA的研究結果(我們只能假設科學家都是 誠實並能抵抗政治壓力的),他們由類型分佈計算各南方人群含有的北方父系與母系的比例(整体基因的比例通常會介於父系與母系之間,但不一定,需由實際混合 過程決定):
省市.縣市(人數)北方父系..(人數)北方母系
江蘇.南京(100)0.821.....(67)0.786
上海.上海(055)0.902.....(56)0.833
浙江.杭州(106)0.763.....(61)0.540
江西.南昌(021)0.829.....(23)0.424
湖南.長沙(015)0.657.....(16)0.490
四川Weicheng(063)0.713.....(70)0.498
福建.長汀(148)0.966.....(54)0.248 (客家)
廣東.廣州(064)0.669.....(68)0.068
廣西.田林(026)0.608.....(26)0.249

以上的父系分析主要是根據Y染色体的分型M122 & M134(或稱O3 & O3e),後來其他人作更多更廣泛的採樣後發現,M122其實大量分布在黃種人中,並非漢藏所特有,因此以上的父系結論已不可信。

Y染色体的取樣需較小心,它不像其它基因能高度混合,而是與姓氏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故也會呈現聚居的現象,故應依姓氏比例取樣。又因不同縣市的姓氏比例的 變化非常大,一縣市的Y染色体取樣能否代表整個省也很有疑問,除非該縣市的姓氏組成與全省的一樣(省會的機率或許會大一些)。

發表的研究中沒有福建閩語系人群的資料(太敏感?),福建只有閩西客家的長汀。我推測以同樣的分析福建閩語系人群的北方父系比例也會有六、七成(約 2/3),母系約兩成。台灣、福建、廣東人從体質上看(全体基因)都是百越族,父系只是入贅,加入了越族。有國外研究顯示,子女的智力與母親較有關。

以上mtDNA結果與先前同縣市免疫球蛋白結果(接近全体基因的結果)相近。但杭州父系0.76、母系0.54則比浙北(肖山、寧波)的球蛋白估計(約 0.8)低了不少;閩西長汀的母系0.248則比粵東梅縣的球蛋白估計(少於0.1)高了許多。若不是取樣的誤差,不同縣市間或許真有不同,而且在山區裡 人群的差異會更大。長汀為古代汀州的州治,為政治中心,而且由江西瑞金越過武夷山就是長汀了,漢人比例可能真的較多。長汀客家話沒有入聲,與北方話同,而 其它客家話、閩語、粵語都有陰入與陽入兩個入聲,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某種訊息?

長江南岸湖南、江西與浙江的母系比例都近半,其中應有不少是史前就開始混合的,而不是始於兩千年前,因為雖有長江阻隔,卻是連成一片的平原,史前必然已有由南到北的梯形分佈,只是在長江形成一個斷層。

三、夏商以前的中原人就是北方人,且現代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

一位網友(ChiKetLim)的疑問:
「我是有點疑問,就是「漢文化是始於北蒙古人種」這點。我們現今的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人跟千百年前居住在此地的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可以讓我們簡單的以「漢、越」來區分南北蒙古人種?我是覺得有待商確。
記得NHK特輯「故宮」的第一輯裏面,提到了一個說法。就是二里頭文明是由居住在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所建立的。因為兩個文化都有相當特殊的玉文化(玉戉、 琮、璧)。而二里頭文化,有人認為是歷史上的「夏」(不過仍有爭議)。而河姆渡文明的紋飾又和殷商的青銅器有相當的關連,這都表示最早先的夏商兩代有可能 是由南蒙古人種所建立的。不過,周卻是有可能是來自西方的北蒙古人種,這使得由人種之間的問題更加複雜(不過,周明顯的是承襲自商的制度是沒有疑問的)。 雖然以上的說法只是目前仍眾說紛云中的一個;但不也表示了有可能是「胡(周)人漢(殷)化」。…… 另外,朱真一(http://home.i1.net/~alchu/toivan/hist2.htm)也有提到兩千多年前的山東Yixi人有可能是南 蒙古人種多少也表示另外一種看法。或許把漢朝皇帝的DNA找來化驗會是一件有趣的事。」

董楚平《吳越文化志》這本書中也列舉了十多條証據(多數是文史上的)論述是越人北上建立夏王朝,主要的根據就是二里頭文化與江南古文化的相似性。不過我覺 得困難的一點是為何根據史書夏的初期是建都在山西南部?即使是越人北上,也只能是少數人,很快就會被淹沒在華北人群中。那夏商時代的中原人究竟是南方人還 是北方人?有人用史料估計,五胡亂華後的華北人仍有82%的漢末漢族血統(〝漢族的發展和演變〞http://www.16988.net/china/institute/han.htm), 所以漢代的華北人差不多就是現在的樣子(秦兵馬俑就是像現代北方人而不像南方人,也有人注意到唐以前的雕塑或畫像清一色都是單眼皮,唐、宋以後雙眼皮才漸 多),而漢之前並無北方胡人大批南下的記錄,除了夏進入中原與周取代商之外。而根據研究,漢、藏兩族是約在六千年前在黃河上游分開的,而今日藏人雖處南方 卻是不折不扣的北支黃種人,且血緣與日韓人最接近。根據體質人類學者研究,六千年前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仰韶文化的居民身高平均169cm,山東大汶口 文化的居民平均171cm ,都接近現在華北人(而現在營養較好的福建人只有165cm),雖面部特徵較像南方人。但河姆渡人則有海洋人種特徵,可確定是南方人。江南與華北除了長江 與淮河的天險外是以大平原連接,人種與文化的交流可能很早已開始(所以很難說現代江浙人的北方血緣究竟有多少是在史前移入的),大汶口的東夷文化也屬環太 平洋古文化的一部份,與越文化一樣都有拔牙的習俗。但文化接近,種族卻不一定接近。從身高171cm看,我個人相信東夷人是北方人(他們講一種具有古亞洲 語底層與阿爾泰語上層之系統不明語言,可能近於日韓語,這是網友〝越南人〞提供的資料),這也是目前學術界普遍的看法。因此漢文化一開始就是北方人建立 的,故以〝漢人〞專指華北人種是完全合理的。這些資料多是在網路上看到的,但我只留文章,沒有網址。

朱真一教授(他的文章〝台灣族群的血緣〞http://home.i1.net/~alchu/toivan/hist2.htm是 我瞭解台灣人族源的主要起點)提的那篇文章我有看過,那是日本人作的研究,他們拿13個(齊國臨淄附近)yixi人骨頭的粒線體mtDNA與日本(本土、 琉球、愛奴)、韓國、台灣(平地與山地)、廣東、南島(印尼、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蒙古與阿爾泰等12個族群作比較,但沒有華北人,結果台灣的最接 近。不過這比對分析好像很困難,我看不懂,只有13人的樣本也很難有說服力。但後來又有新聞報導說,中國作了yixi人的mtDNA比對,發現與西歐人的 最接近。我只看到新聞,沒看過論文,或許樣本數有所增加吧。而我最近得到的可靠消息是yixi人與新疆維吾爾人最接近,離台灣人很遠。曾看過有人說(〝華 夏上古史芻議〞 http://www.guxiang.com/lishi/mi/shanggu/200110/200110160085.htm )古代的〝犬戎〞(甚至說古代的羌)是印歐人,而姜太公是羌人,他被封於齊,難道…。

商代已有不少白種人在華北是事實,商朝祭祠坑中就發現有白種人的頭骨(大約同時期亦有一支印歐人進入印度,對印度造成很大影響)。有一報導說有人把河北老 山漢墓的女墓主的頭骨拿來作臉部重建,這史上第一個作出來的漢代人臉竟就是個西域美女。周、秦、漢時西域美女可能很搶手。再有一件事拿來與大家作參考。最 近有考古學家認為他們已在甘肅禮縣發現了秦的第一祖陵,認為那裡應就是秦的發源地〝大犬丘〞。如果古代的〝犬戎〞真是印歐人,其勢力在新疆與甘肅(這裡也 是夏族炎帝的故鄉,吐火羅Tokhari音近閩南語的〝大夏〞),秦的先世(或甚至炎帝、黃帝,第一個拜黃帝與炎帝的似乎是春秋末戰國初的秦靈公,西元前 424-415在位)會不會是印歐人?秦好作超大型工程,這似也是西方人的個性。不過這是我茶餘飯後的胡思亂想,不要太當真。但如果是,那就有趣了,不僅 南方人錯認北方人為祖,東夷人也錯認周秦人為祖,而周秦人可能錯認了在甘肅的印歐人為祖,大家都數典忘祖,而這些罪惡都是因虛構血緣以達統治目的所造成 的,始作俑者是漢人,但漢人可能也會報應到自己身上。
【後註:漢人在浙江設禹陵、在湖南設炎帝陵,讓越人以為他們是禹的後代,南方人以為他們是炎帝的後代,還以官方力量編製南方人的祖譜,把他們都歸為北方人 的子孫,而且說他們是名人的後代,讓他們樂於接受。不管邏輯上是如何不可能,統治者總是勇往直前,欺騙資訊有限也不會用腦的老百姓。】

四、歷史上都是越人被統治(越人亡國)

西元前110年,漢武帝滅閩越(前一年滅廣東的南越),越人作為獨立國族從此結束,開始長達兩千年的異族統治,閩、粵成了漢人的殖民地(或許是天意,現在 全中國只有閩粵蒙藏四地區是以族名為簡稱),今年(2002年)是2111週年。但之後中原王朝主要行間接統治,由部落首領自行治理。西元686年,唐朝 在陳政、陳元光(〝開漳聖王〞)父子率兵3600大力鎮壓畬族起義之後設立漳州,標示閩南人的開始全面漢化,〝福建平埔族〞漸被改稱漢族(稱祖先是隨陳元 光入閩的〝唐(朝江)山公〞,而把人數眾多的原住民祖先一筆勾銷),今年是1316週年。

中國幾千年來,除了越人孫中山建立的民國(但孫中山並未有什麼實權)與苗蠻毛澤東、鄧小平的共產中國前期有較多南方人外(但民國的蔣、陳、孔都是北方 人),中國一直是北方漢、滿、蒙人的政權。越人從未統治過漢人,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現在的江澤民是揚州人,胡錦濤是安微人,朱鎔基是湖南苗蠻)。 福建廣東人要在中國的政界出人頭地是不可能的事,越人無論長相、性格或語言(腔調)都與漢人相距最遠,總給他們有非我族類的感覺。在政治上需靠結盟,講北 方話的人占全中國的百分之七十,講閩、粵方言(已非越語)的只各區區三、五千萬,而京城又在遙遠的北京(吃定了南方人),北方人佔盡了〝主場優勢〞,故越 人幾無機會形成夠份量的政團,全世界在以別族為主的國家中的較少數民族皆是如此(東南越人總共約2.2億,許多人住在山裡,像客家、畬族、壯族、侗族…, 而漢人則有7億,幾乎都住平地)。過去歷史上都是北方勝南方,因北方是大平原,人多,語言相通,又高頭大馬,動輒可以聚集數十萬大軍,散居丘陵又語言不通 的南方人都打不過他們,最後都被各個擊破。而現在政治上的結盟亦是如此。你看南方人因近代南方革命而取得一些主導權才多久,現在權又回到北方人手上,例 如: 2007年中國黨政軍高官,國家正副主席2、正副總理5、全國人大與政協主席2、部會正首長28共37人中,除副主席1位是江西人外,其他沒有一位是四川、重慶、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人(約 佔中國人口的4成);省市書記與省市長共62人中只有1重慶人、2湖南人、1江西人、3福建人、2廣東人、1廣西人共10人,其中閩粵桂渝4省市長還因為 是在地人;17屆(2007-2012)中共中央的常委9、軍委12、紀委書記1、部會正首長6不同的24人中,只湖南1、貴州1、四川1共3 人;2007年上任或續任的解放軍四總部、海空二炮、及七大軍區的首長14與政委12共26人中,只有四川2、貴州1、湖南1共4人。孫、蔣、毛、鄧時期 得意的南方人已徹底被邊緣化。中國的政治已是標準的「北方殖民南方」。

所以已被操控千餘年的越人只有獨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漢人統治福建就想要統治台灣,就像統治南蒙古就要統治北蒙古、統治新疆就要統治哈薩克或土耳其一樣,完全沒有正當性。善於馬的蒙人有內、外蒙,善於舟的越人也有內、外越。

五、蘇南、浙北人不是南方人,而是北方人

「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江浙是中國的心臟,人才的最主要產地,江浙人掌控中國的文化、經濟、政治,負責對台事務的也是他們,許多人以為他們是南方 人,其實蘇南、浙北人已不是二千年前的越人。因當地是魚米之鄉,是中國的稅賦重地(元朝時曾達全國稅收的七成),北方移民一直不斷,又有東晉與南宋的兩次 大移民,從趙桐茂的免疫球蛋白資料看,越人基因可能只剩兩成。又從1998年的平均身高看,華北、東北人是169.3cm,江浙人是 168.6cm,閩粵人是165.0cm,顯然江浙人是北方人。但為何講吳語而不是北方話?我想是因北方人多數時間是零星加入,講吳語的人一直居於多數, 但累積久了就變成血統上以北方人為主了。

因為近來港、台資金大量流向江浙,失血嚴重,故有必要對江浙人的族系釐清,將來如果台海有戰事(希望不要),江浙也是必攻之地,那裡是漢族的心臟。廣州、 廈門、福州才是我們自己人,現在越人以資金資助漢人,漢人只會笑越人傻,繼續統治越人。這點請大家轉告王永慶、李嘉誠…等越族資本家,大家也要注意漢族資 本家的企圖。

六、新舊台灣人子孫一體,要為台灣子孫的利益想,不要為故鄉親戚的利益想

我們不需把台灣的人分成台灣人與大陸人(若不是中國想吞掉台灣,我們也不必去分什麼越人、漢人,反正大家都是人),現在雖然不同,但幾代之後,所有大陸人 也都將成越族人,只要是留在台灣。既然將來子孫是越族,現在提前自認越族也無妨,我們已註定要成一新的台越民族。不想讓子孫當越族、或不習慣被老台灣人管 的就快回你的祖國去吧,不要想以13%的人硬把其他87%的無辜台灣人拉入中國那無底深淵,存在你基因中的人類良心應會告訴你這一點。

其實我個人甚至認為,大陸人是國民黨送給台灣的寶。現在蘇南、浙北是中國人才的最主要產地,我認為是因長期吸納了全中國各地的精英(當然包括福建的),尤 其是晉朝的遷都南京與宋朝的遷都杭州,所帶來的文武大臣都是當時全國的一時之選。本來歷史也給了台灣這樣的一個機會,但可惜時代環境不同,這世上有一個生 活好上好幾倍的美國,這些來台的精英大部份只是在台灣過境,最後都轉到美國去了,台灣沒能留住他們。而且不僅是大陸來的精英,連台灣自己最優秀的人才也被 美國吸走了,台灣被吸走的人才恐怕大於大陸來的所補充的。移民都說是為子女教育(子孫無可避免地將成為白種人),從沒人承認是自己嚮往歐美的好生活。都說 是台灣太讓他們失望,從不問自己花了多少力量改善台灣。而最惡劣的是還時時回來台灣賺錢,再帶去國外花(你看大牌影歌星多死在國外)。所以以後歷史會看 到,對台灣傷害最大的其實可能是美國,雖然短期內美國帶給台灣繁榮的經濟。一些年紀大了想回來報效家鄉的台灣人也只能盡他們的餘生之力了,因他們優秀的基 因都將長留美國,他們的後代在美國成了人見人畏的好學生(尚未見多少好學者),讓他們可以吹噓以多少比率的人口得到多少的西屋科學獎,但台灣的人才也愈來 愈難產了。

七、〝炎黃子孫〞神話的由來

炎帝據說是姜姓,其部族發源於甘肅(應是講藏緬語的羌戎)。黃帝據說是姬姓,其部族可能發源於內蒙或山西、河北(講阿爾泰語的北狄)。傳說中炎、黃二族曾 合力在河北涿鹿敗了蚩尤的南方部族(講東夷語或苗瑤語),後來炎、黃二族互戰,炎帝族在山西南部的阪泉大敗,被併入了華夏族。華夏族首先立足在山西南部 (堯、舜、禹建都於此)與陝西東部,然後東入中原。商則源自華夏化的東夷(東夷講一種具有古亞洲語底層與阿爾泰語上層之系統不明語言,可能近於日韓語)。 東西爭鬥,最後是羌戎的周、秦獲勝。商朝時,羌人(意指牧羊人)的分佈很廣,從甘肅一直到中原,商王朝經常與他們作戰,甲骨文中有許多伐羌的記載,是商最 大的敵人。從羌人(周、秦)的藏緬語基礎上揉合阿爾泰、東夷、苗瑤諸語發展出來的漢藏語系漢語族成了中國的正統語言。因周朝幾乎是由聯婚的姬、姜(即羌) 二姓統治(「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但後來又有許多異姓國),又各國國君以國為氏成今日姓氏的重要來源,所以今天大部份人的姓氏皆可追溯到周 文王,或華夏名人堯、舜、禹…,最後到炎(姜)、黃(姬)。

中原各國的國君大都是華夏族(人民主要是東夷族)。司馬遷寫史記時根據周代留下的史料,也把吳、越、楚的國君都說成是華夏後代。其實應是吳、越、楚的國君 接受周天子賜的華夏祖譜,並載入正式文獻中。接受華夏祖譜的目的是為了北上中原稱霸。雖然吳越楚的人民非越即蠻,但若國君是自己人,中原各國的接受度就會 高許多,而且可能還有驕傲感,就像日本人對於秘魯總統滕森一樣。南北朝後一統中國的鮮卑(與滿同屬阿爾泰語系Tungus東胡語族)大臣楊堅(隋文帝)與 李淵(唐高祖)也都搬出一套漢人祖譜,因為魏晉南北朝行士族政治,官位長期由一些豪族瓜分,人們喜歡誇耀門楣、重視身世(今日各姓氏的郡望即源於此),邊 荒野種難得漢人的認同。歷代許多酋長或功臣被皇帝賜國姓時也都感到非常榮耀,吳越楚被周天子賜華夏祖譜時的心情應該也一樣。這套編造祖譜以達政治目的作法 後來也擴及一般人民(宋之前的祖譜編修是由官方進行的),因對團結有利,而且也滿足人們的虛榮心(說他們是名人的後代)。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曾這樣作 過,例如猶太人也有個共同始祖亞伯拉罕。但廣大不知自身來歷的農民怎麼編呢?從史書上找一個片段,史上記載有某個名人曾遷至某地(至某地作官),當地那個 姓氏的人就全成了他的後代,全縣的人都奉他為開基祖,他的祖先就成了大家的祖先。後來當地又出了個該姓的名人,搬到另一地方去了,於是開枝散葉遍及全國。 即使找不到名人遷徙記錄也沒關係(這是大部份的情況),可到其他地方去〝分靈〞,只要說某地某個有根據的名人的第幾代的第幾個兒子搬到他們現在住的地方就 行了,他們家族的事當然是他們自己最清楚。而福建人的標準作法則是稱他們的祖先某某某於唐代隨陳元光或王審知由河南入閩。

所以每個人最後都追溯到某個國君,都是〝君子〞(這就是這名稱的由來),無不驕傲萬分。但很少人問(或大部份人不想去問),當時被國君們統治的那些人的後代都到那裡去了?服務黃帝的那些人的子孫都到那裡去了(你當然可以說黃帝的敵人都死光了)?

八、福建人的祖譜

有一篇簡体字的文章〝族譜知識〞(http://www.yuewumu.y365.com/new_page_15.htm) 值得擁抱祖譜的人參考。宋代以前的族譜是官修的,有其政治用途,此禁制到宋代才被打破,而有私修族譜,但直至明代民間修譜的風氣才大盛。既然曾是官修,就 難逃政治操控,官方可為所欲為,捏造血緣關係,故可信度大大降低,一個顯然的例子就是司馬遷《史記》把吳、越、楚的國君都歸為華夏後代。南方人的漢族認同 絕不只是文化上的,透過編祖譜、定堂號,南方人真的相信他們的祖根在北方,而在這民族意識改變(亡族)的過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可忽視。政府讓他們樂於接受 官方說法的絕招就是稱他們是名人的後代(炎黃子孫)。

福建人把祖先追溯到河南的標準作法是〝祖先某某某於唐代隨陳元光(或王審知)從河南入閩〞(韓國人也同樣可以寫〝祖先隨箕子或衛滿入韓〞,但他們沒這麼 作),如果你家祖譜的寫法是這樣,那並不代表祖先真的來自河南。因唐末福建軍政、經濟均由河南固始人把持,故許多人都自稱來自河南固始(陳元光與王審知的 故鄉,見附註)。不過這並不重要,福建人的父系遠祖的主体仍不能排除是漢人,但父系遠祖是漢人只代表男性Y染色体上的七十八個基因來自漢族,其它總數在二 萬到二萬五千之間的基因(2003年的估計)則平均大約有75%以上來自越族,每個福建人都逃不掉。至於要從整体基因的比率或單純從父系(認為母系只是生 產工具,對後代沒有影響)決定自己的族別,則是個人的選擇。猶太人是以母系為準,而除了最近幾千年,人類是認母不認父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後代有黑 人、有白人,你說他們同種,都是Anglo-Saxon或英吉利族嗎?絕對的父系主義竟也成了消滅他族的有力工具,不得不讓人欽佩漢人的創意。但Y染色体 的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育(與製造精子),只要看看遠房兄弟間的差別就可知它對外表、性格、智慧沒有影響。
【附註:唐初(約670年)陳元光、唐末(約890年)王審知帶到福建的部隊只有3600人與5000人,但當時福建人口已有數十萬。據《通典》,唐玄宗 天寶元年742年福建有人口54萬,而這只是有列入官方統計的,實際人口更高。固始人王審知建立了閩國,統治福建51年,故後來福建人都自認是固始人,並 奉王審知為開閩聖王,陳元光為開漳聖王,各姓都在相隔600~800多年後(以明嘉靖十五年1536計算)在王、陳的官員名單中找祖先。】

祖譜的寫法通常是一個地區裡(例如縣或其部份地區)同姓的人有一個共同開基祖,許多剛開始編祖譜的農民就這樣認上了他們的祖宗。有名有姓的第一代祖之前完 全沒有資料,只以一篇文章交代,說他們祖先隨王審知入閩。或選定一個名人始祖後再編出一組昭穆清楚的祖宗八代人名,然後讓各家族找個自認適當的地方附上 去。這些名人的兄弟或兒子們,及他們的遷徙作官,都不需有任何根據而大編特編(通常在縣誌或府誌裡都查不到),也不必管它看來可不可能,反正古時很少有人 有資源去查証,讀書的都在作官,他們說什麼就是什麼。一般人通常不敢亂派自己的祖先,不知就是不知,但派定別人的祖先時當然毫無困難。而只要有一代人認了 某人為祖,後代通常不敢再質疑(只敢增不敢刪)。現在幾乎所有我聽過的閩語人與客語人的祖譜都剛好是二十代左右(約五、六百年),大約是明初開始吧,也就 是那時忽然一大堆人開始修祖譜,這可能與人們開始在祖先牌上寫上歷代祖先名字有關。但明初以前的家族資料從那裡來?怎知是來自河南?當然是人云亦云,套用 普遍的說法與公式而已。那時剛脫離蒙古統治不久,可能有人順水推舟,為福建、廣東的平民百姓派定中原名人祖先,團結中國境內各族群。
【後註:據中國學者常建華的研究,明嘉靖十五年1536中國才准許庶民祭拜始祖,之前只有皇家才能蓋廟祭始祖,官與民最多只能祭到高、曾、祖、父四代。故 我推測祖先牌上的第一代應就是1536年活著的最年長者的前四代,也就是1536-(50+30*4)=1366左右出生的那一代人,更早祖先的神主牌依 禮制被撤下後應就沒再被供回。明朝是1368-1644。】

福建與廣東的族群的祖譜還有個習慣,就是都有一個常見的共同發源地。福建人的是河南光州固始縣,客家人的是福建寧化石壁村,廣東人的是廣東南雄珠磯巷,後 兩者均作為中原南下時的中繼站。而只記得自己不是漢人但已幾乎漢化的畬族也編族譜,宣稱源自廣東潮州鳳凰山。他們心裡上可能也需要有個像黃帝那樣的共同始 祖,但顯然不可能,故退而求其次把同姓的人都歸到一個祖先(這在客家尤其明顯),然後讓祖先們從同一起源地出發。而畬族則確有一個全族的共同始祖-由狗變 成的槃瓠(狗是苗瑤畬的圖騰,古時瑤作猺,未必是侮辱)。當你拿著自家的一本族譜閱讀時,你當然不會查覺到這些是既定公式,你只會緬懷祖先遷徙的艱辛,其 實你的祖先根本就是在地人。
【後註:在中國明代的造譜運動中產生了許多〝移民集散地〞,除上述的四個外,還有江蘇蘇州閶門外、南京楊柳巷、江西鄱陽瓦屑壩、江西南昌筷子巷、湖北麻城孝感鄉、山東棗林莊、河北欒平小興州、山西洪洞大槐樹……。】

這裡還有一件令人氣餒的事。據報導,陳水扁的福建詔安祖居地白葉村全村都姓陳,但該村原來有十八姓,是他們的第一代祖下了個命令:「為大家的好,全村的人 一律改姓陳,否則搬出村外」,結果他成了全村人的第一代祖。中國到處是同姓村落,隨便就一、二千人以上,這樣的事應很普遍(驗Y染色體就知道),有時還會 有村社內或村社間的械鬥,我們很難想像不識字的祖先們為了生存會作什麼樣的事,改姓應比遷居它地容易得多。再加上招贅、領養、避禍或趨吉改姓、賜姓(賜祖 譜),祖先原來姓啥,或根本沒漢姓,誰也沒把握(據說胡適家族原來姓李,稱〝李改胡〞;宋美齡的父親宋耀如原名韓教准,海南島文昌人,因過繼嬸母的弟弟而 改姓宋;李鴻章的祖先原姓許,因過繼而改姓)。我也可想像一種情況,有個漢人住進了一個畬族村落,因文化較高受到村民的愛戴,尚無漢姓的畬族村民於是全都 取了他的姓,那個地方就成了張坑、陳坑,他一個人的祖先就成了大家的祖先。福建大多數的村社都說是明代開基,難道今日福建的各村社在明代都只住了一對夫 婦?看看各姓宗譜就會發現,明代以後的祖先居住都很穩定,但之前的幾代則是經常有人分居外地,甚至有八個兒子分居天南地北的八個地方,且能各自繁衍成大族 的例子。這並非宋、元、明間的兵亂引起,改朝換代時只有作官與當兵的才會遷移,「帝力於我何有哉」的農民是不動的。所以明、清時代中國曾有過〝全民造譜〞 的大運動,百姓被允許立祠堂後,一方面在村社內統一姓氏,一方面在同姓村社間合縱連橫(結派),認一漢唐名人為共同祖先,歸於一宗。
【附錄:袁義達等人曾在山西太原郊區作了一個研究。「某村的居民都姓張,附近一個廟裏還供奉著張氏宗族的靈位。村民自稱是幾千年前某個名門之後。但從史書 記錄上看,正宗張姓應分佈在河北地區,為了驗證太原張姓的來源,研究人員從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樣,對Y染色體上的某一基因位點作了測試,結果發現,該位 元點上的基因密碼分佈不一致。按照〝姓氏基因〞理論可判定,這些同姓人群應該不是一個祖先的後代,有些人是歷史上中途改姓加入進來的。」 ─ 轉載自《科技導報》】

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口增長不超過六十倍(粗略以二千萬到十二億來估計),如果姓氏不是這樣發展,李、王、張三姓能佔全中國十二億人口的22.4%(由三個 男人到1.3億個男人), 前五大能佔32.3%,前十大能佔44.1%,前一百大能佔87.2%嗎?一百個男人的後代佔87.2%,其他一千萬男人的後代只佔12.8%?中國姓氏 約只有兩、三千個,當初的一千萬男人如何分配這些姓氏?

明嘉靖十五年1536中國才准許庶民祭拜始(遷)祖,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祖先全是名人(或許一開始只是在祠堂裡供奉同姓的名人,但後來被誤以為是祖宗;或 許只為了爭面子,或許是為了在全村統一姓氏時可提高號召力或競爭力)。閩南、客家的名人祖先以宋代的為主,因北宋時福建得功名的人數僅次於江西,南宋(都 杭州)時僅次於浙江(據學者賈志揚依據地方誌統計,兩宋合計28933名進士,福建占7144名,達1/4),地緣接近,宣稱他們後代最合理。但有人估計 自稱是周敦頤(湖南人)後代的有一百萬人以上,北宋末年人口約有八千萬,至今人口增長十五倍左右,他家族卻能增長五十萬倍。未稱名人後代的〝張廖〞氏(活 廖死張)也從明初福建詔安的一個普通男人發展至現在光在台灣就有數萬的男人。而更偉大的是〝閩粵李氏的大始祖〞李火德(有說他避唐末黃巢之亂,有說他是南 宋丞相李綱之後),他的子孫據說有三千萬,包括所有客家與部份非客家李姓人士,據說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李光耀(廣東大埔)、李嘉誠(福建莆田遷廣東 汕頭)…等都是,豈不怪哉?閩粵李氏,不論福、客都自認是唐皇族的後裔,屬隴西李,堂號〝隴西〞,李遠哲(福建南安)還因此以為他有胡人血統,說他的鬈髮 有可能來自匈奴。其實李遠哲的鬈髮可能是來自在泉州的阿拉伯人或古早時在台灣與南洋的的矮黑人(他有一台灣女祖名字就叫〝番婆〞,在台灣鬈髮人不少)。福 建大姓的唐代祖先都只有五、六人(宋代多一些,每個縣五、六人),例如人數眾多的陳姓(福建林14.8%陳14.0%)只分成三大派:陳霸先(南朝)派、 陳元光(開漳聖王)派、陳邕(太傅)派,而他們三人的祖先又據說都是東漢穎川郡的陳實(他創了〝樑上君子〞這名詞),故陳氏以〝穎川〞為堂號。但唐代北方 地區陳姓少說也有數十萬人,南北繁衍的倍數不可同日而語,福建在唐代果真是地廣人稀?而且只有這三位名人有幸能在這塊沃土上展現驚人的繁殖力?鄧曉華在 〝試論南中國漢人及漢語的來源〞一文中說:「地方文獻明確指出,福建的幾個最大姓如林、黃、陳均系閩越土著,直至元代,閩北黃姓大族領導的起義,其頭目仍 被當地士大夫描寫成〝斷髮紋身〞之狀。」閩粵黃氏據說大都是黃峭山的後代。史志書沒有記載,但黃氏族譜上大名鼎鼎,〝峭山公〞的年代與來歷眾說紛紜,較可 靠的說法是五代福建邵武人。據說他是二十四孝之一的東漢江夏郡黃香的後代(有完整的祖譜為証),娶三妻,各生7子共21子,子孫遍佈閩粵浙贛湘川桂黔,超 過千萬,以〝江夏〞為堂號。

所以結論是:一、中國姓氏的發展與領土的發展一樣,也是一種擴張兼併的過程,姓氏與血緣無關。二、祖譜上關於祖先來源的說法是按照既定公式留下的垃圾,抄來的居多。祖先的世系只有明代以後的才可信,之前的都是史傳名人的大接龍,幾乎沒有一個為真。
【後註:〝祖先二四史裡尋〞,網路上二十四史俱全,斷代史五代以後稱〝史〞,唐以前稱〝書〞,可打入「”宋史””黃某某”」等查詢那些有官位的人的出生年 與出生地,就會發現到處是兜不攏的矛盾。而最明確的是上圖書館查縣誌或府誌,那裡面進士舉人名錄與宦績等記得清清楚楚,不會遺漏任何人,只要縣誌裡找不到 的就是祖譜造假。】

九、常有人說:「小趾甲裂兩半的是漢人」

這是很普遍但錯誤的講法,這幾乎就像說〝單眼皮的人就是漢人〞一樣。決定單一個人的血統沒那麼簡單,到現在還沒有方法,我們只能從他所屬的族群去判斷。我 也在書上看過原住民說有裂兩半的才是原住民,可見原住民也很普遍。而我曾問過一位華北漢人朋友,他的小趾甲沒有裂。也有網友說滿州人的也沒有裂。所以〝小 趾甲裂兩半〞倒像是南支黃種人的特徵,這只有多問一些華北人才能知道了。網路上還有人說自己查看過台灣的四大族群,結果是每族群中都是有的裂、有的沒裂, 兄弟中也有一個裂、一個沒裂的,甚至也有同一個人一腳裂、一腳沒裂的。

但最大的錯誤是說台灣人中誰是漢人,誰是越人。在製造精細胞與卵細胞時,成對(〝同源〞)的染色體會交換它們的片斷(XY不成對,故不交換,但女性中的 XX會交換),所以每個人的基因都是混合體,但Y染色體除外。〝每個〞台灣人的基因裡(據2003年估計總數在二萬到二萬五千之間)平均大約有82%以上 來自越族,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其中只有幾個基因會決定一個人的外表,所以外表像越人並不表示他的越人基因就較多。也沒有方法可決定單一個人身上究竟 有多少比率的越族基因。

十、轉變中的北方人的民族意識

當北方語言一直在變的時候,據說越人為漢人保留了最多的古漢語。當漢族的民族意識在變的時候,也只有越人為他們保留傳統的漢族意識。現在只有港台的白痴越 人還喜歡拍反滿復漢的歷史劇,你如果看看中國的清宮劇,就會發現中國已經不把清朝看成是異族統治了(不久的將來當滿語消滅之後也會有學者開始談漢族滿州 系),不只是為政治目的(〝中華民族〞),而是因北方人已瞭解到(我們現在對漢族的瞭解都是來自中國本身的研究)他們與滿、蒙有很深的關係。不只是同屬北 支蒙古人種而已,其實黃帝部族可能是來自內蒙或山西、河北的北狄(阿爾泰語系),炎帝、周、秦是來自陝、甘的羌戎(藏緬語族),隋、唐來自鮮卑,遼、金也 來自滿族(當時稱女真),元來自蒙古。鮮卑與滿(女真)都屬阿爾泰語系的Tungus(通古斯或東胡)語族。

可嘆當年拋頭顱、灑熱血抵抗滿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像鄭成功父子,已被描述成好享樂、好權位的奸詐之徒(雖有點接近事實,但在〝民族大義〞下向來是會被 隱瞞的),而幫助滿清的人,像取台灣的姚啟聖、施瑯,則成了挽救蒼生的義人。所以當年中國根本不必抗日,現在也不必仇日,若日本統治中國成功,四百年後一 樣被歌功頌德,汪精衛將成最有遠見的歷史名臣(他看出抵抗只是白白犧牲),抗日英雄反成笑柄,而日本人將成〝漢族日本系〞。

一些中國的科普讀物已會承認漢族有不同來源,經常旅行、有見識的中國人也可輕易看出各地民系的不同,但為國家團結,只差不願意說出「南方人是假漢人」。蒙 古人在幾百年前也看出中國南、北方人的不同,而把他們分為漢人(含女真、高麗人)與南人。曾在網路上看過一篇應是中國北方人寫的文章,其中有段話說: 「〝五胡〞亂中華恰恰純化了漢族血統,因為〝五胡〞正是上古炎黃的老家人。若把漢朝漢族比作windows95,那經歷南北朝后的漢族就是 windows98,元明清后今天的漢族正是windows2000,融合一次對漢族的血統升級和純化一次,因為漢族一幵始就是漢藏与阿爾泰人的混血 兒。」他的意思是漢人本就以胡人為主,是南方人把漢人弄雜了。北方人的民族意識在變,南方人的是不是更該變?其實「南方人是蠻夷」的看法在北方人中很普 遍,自古已然(例如明崇禎帝認為只有廣東人的袁崇煥能守遼東,他說「守遼非蠻子不可」),但南方人硬是不接受,反說北方人是胡族。據報載,中國已不再認岳 飛、文天祥為民族英雄了。其實東夷人住中國東北的叫滿人,住山東的叫漢人,華夏人住蒙古的叫蒙古人,住山西、陝西的叫漢人,五胡亂華並未改變漢人的血統。 現在北方民族終於兄弟相認了,整個中國大南方也被他們完全征服同化了(中國清末民初講的〝五族共和〞全是北方民族,南方人無一席之地),對他們當然是可喜 可賀之事。但是懦弱憨厚的南方人何時才能覺醒?

十一、〝皇民化〞與〝漢民化〞(越人亡族)

中國人喜歡以〝皇民化〞來侮辱台灣人,他們以為台灣人跟他們一樣仇視日本人(但其實台灣人不像韓國人有足夠的時間來培養這樣的情緒,因台灣人的恨意很快就 轉移到中國人身上了,而且持續了五十年,日日有增無減)。其實對台灣人與廣大越人最侮辱的是〝漢民化〞。〝皇民化〞中途腰斬,功敗垂成,但〝漢民化〞則成 功到讓南方人誤以為自己是比真漢人還真的漢人,並充滿所謂中原情結。本來吸收外來的優良文化無可厚非,但忘了自己的身份,不認自己的祖先,還像鮮卑人那樣 「胡兒學得漢兒語 騎在牆上罵胡兒」,則是可恥。越人被異族統治一千多年而不知不覺,甚至有多次與漢族同仇敵愾抵抗另一異族。只因歷史上南方是如此不堪一擊,在歷史上幾乎不 留下痕跡,而北方游牧民族則個個強悍(向來中國天子只能〝南面而王〞),為求南方溫暖舒適的生活不斷南下製造歷史,留下許多胡漢混血的記錄(胡人只有在南 下統治漢人後才被同化),竟讓南方的鳩想佔北方鵲的巢,以純漢人自居。但真相終究要現身的,也終於現身了。但在科學証據出來後,還是有人百般狐疑,希望仍 能攀住一點漢族的根,或願僅以不到25%的漢成份,仍認自己是漢人,或與漢族同一鼻孔出氣,也喊出文化認同才重要(果真如此,輸入日本文化就成了日本人, 外來殖民都是可接受的),種族觀念是狹隘的,這樣扶不起的民族才令人歎息。就在民族學者也開始申論客家是閩粵贛結合部的在地民族的時候,大概是西元 2000年吧,在梅縣召開的客家大會仍通過〝客家是來自中原的漢族〞的決議。祖先是誰竟是可表決的。南方人的漢族認同絕不只是文化上的,透過編祖譜、定堂 號,南方人真的相信他們的祖根在北方,而在這民族意識改變(亡族)的過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可忽視。政府讓他們樂於接受官方說法的絕招就是稱他們是名人的後 代。

十二、越奸與漢奸?

以前投效中國的台灣人只能算是投敵,不算是越奸,因當時他們仍以為自己是漢人。但以後知道自己是越人而仍幫助漢人政權(掌握中國政權的將永遠是漢人,因他 們地平、人多、語言相同又佔有北京的主場優勢)欺負越人的就是越奸了。那不支持漢人統治台灣的在台漢人是不是漢奸?那是漢人方面不理性(一心一意想統治別 人)的想法,我們台灣的越人會稱這些支持正義的人為可敬的漢人朋友(想想阿拉伯的勞倫斯或是那些在異鄉奉獻給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的傳教士),他們的子孫也都 將是越人。在一邊是自己的母族,一邊是朋友與親戚的兩難下,在台漢人當然也可保持中立。但「有緣一場在台灣」,請幫你的朋友完成獨立的願望吧!由於命運的 安排,中國已不可能重用你們,你們只有為台灣而戰才能建立軍功,為後世子孫景仰。

你看中國人被日本人才侵略一次就恨日本人成那個樣子(只因他們沒能統治日本,他們就不恨滿洲人或蒙古人),好像他們是世上惟一的受害者,但卻到處去欺負別 的民族,西藏、新疆、蒙古、台灣……,讓那裡的人恨透了漢人,視他們為鬼子民族。很少被欺壓過的漢人是不是有能力反省一下、體諒一下別族被他們侵略的痛 苦?日本藉口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現在漢人要建立一個五十六族共和的統一強大中國,說詞是不是很相像?為什麼北支蒙古人老愛搞這種事?許多漢人以為他們 受夠了百年的屈辱,誓言要恢復大漢的天威,但周圍的民族已被他們踩在地上欺壓了兩千年。有良心的漢人是不是應以這種思考模式為恥?

十三、中國要用台灣當基地與世界對抗,獨立是台灣人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

中國要台灣並不是因什麼血濃於水,而是要用台灣當基地與世界對抗。他要的是地,而不是人,故他絕對願意殺人奪島。以中國領土之廣、人口之多,為何他還認為 中國的強大需要台灣?就是因為他要用台灣與世界對抗,搶奪台灣周邊的海洋資源,並更進一步佔有整個南海與東海。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其它說詞都是謊言。中 國要東出太平洋的戰略位置,侵犯菲律賓或琉球又無藉口,故想以同文同種為由先強取台灣,再來對付菲律賓、日本(而且誰知更強大後的中國會不會要求韓國、越 南、蒙古「回歸祖國」,甚至向西追循成吉思汗的足跡?)。但同種的神話已被科學戳破,僅剩同文(但幾乎也僅止於用漢字、拜漢神)。但若文化相同是接受中國 統治的理由,那以後不僅是台灣,連中國也應被歐洲統一(受歐洲中央政府管轄),因以後我們使用的東西(你仔細轉頭看看那樣是來自偉大的中華文化)、通用的 語言,甚至宗教,樣樣都是西來品(佛教是印來品)。

中國有許多文獻可証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甚至還曾被誤認為屬於日本。魏源《聖武紀略‧康熙重定台灣記》:「雍正元年,憲皇帝即位,詔曰『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我皇考(即康熙帝)神武遠屆,拓入版圖』。」施琅《靖海紀事‧壤地初闢疏》:「臣竊見此地,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藍鼎元《鹿洲文集‧平台紀略總錄》:「台灣古無人知,明中葉乃知之。」乾隆《大清一統志‧台灣府》:「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本朝順治六年,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置承天府。」本土台灣人就是閩南化與客家化的東番平埔族,閩客基因確定少於3成,很可能少於1成。而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被殖民漢化的百越族,也都不是漢人。

我對政治沒研究,也沒什麼興趣,故我只能以素樸的直觀,預想台灣被中國併吞後會如何,結果我只看到台灣是死路一條。中國強大時受益的只是核心地區的居民, 從全國搜刮來的物力、人力會被用在核心區進行種種偉大的建設,榮耀歸於他們與他們的子孫,但台灣將只是孤懸海外的邊疆。一旦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因過去 台灣造成的麻煩,中國必定會把台灣控制得滴水不漏,他會用一些措施使台灣永遠脫離不了中國。台灣將永遠從國際社會消失,而日本、韓國、菲律賓…這些我們亦 敵亦友的伙伴,都將永遠存在,繼續保有他們自古就有的民族尊嚴。中國是個大黑洞,只要一進入就永無脫離的機會,台灣人豈能不三思?以下是我的一些預想:
(○)中國的資源本身已不夠用,不可能分給台灣一杯羹;但台灣周邊豐富的海洋資源卻要與13億人共享,台灣人的損失可想而知。
(一)台灣再不能具有能搞獨立的軍事或經濟力量,台灣人不能在本島當兵,駐台軍隊必來自大陸,駐台軍官均需經嚴格調查,且經常輪調。台灣主要設施只有遍布 全島的海空軍基地(用來與世界對抗),台灣住民只是來為這些軍事基地服務,像以前的金門。中國的學術研究會集中在大陸,儘量弱化台灣的學術機構,使知識份 子不得不往大陸移居,使台灣永遠沒有會搞怪的人才。台灣的資本家在政策操控下也只有往大陸發展才有機會。於是留在台灣的都是些弱勢的人,這是續漢武帝滅閩 越後「徙其民於江淮間,東越地遂虛」的餘韻。而且中國可能會把罪犯流放到台灣,計畫性地大量移植漢人的血統,對台灣進行換血。

(二)要全中國均勻發展到目前台灣的小康局面是不可能的事,因地球無法負荷,故中國只能幾極化發展,一級是上海江浙地區(這裡是許多中國政商人物的家鄉, 又是中國海岸線的中心及長江出海口)、北京天津地區,二級是廣州、武漢、瀋陽等等(廈門頂多是第三級)。而全中國的人才與資金都會往這些地區集中,落籍後 再也不回【據2002年中國工程院士資料,閩籍院士有29位,但僅有3位在福建工作,浙江籍105位,僅10位在浙江,其餘幾乎都在北方地區,這些人的後 代會回福建、浙江嗎?今日中國的重點大學與科技中心全在北方,南方只有浙江大學一所,其它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兩廣、雲貴全掛零,但南方人早已習慣了他們兩千年不變的〝下邦〞地位】。 故即使沒有如第一項所說的政治操控,不要說台灣,連福建、廣東(因位在一個國家的邊緣地區)都會成人才與資金的貧乏地區。過去一千多年來江浙地區便已作過 這樣的事,因當地的富庶,它吸納了大量華北與華南的人才,而使現在漢族發源地的山西、陝西、河南呈人才貧乏狀態(這三省以16100萬的人口產生32位工 程院士,而江浙全境13100萬人有246位,福建3300萬人有29位,當然貧富差異也是原因)。而現在江浙因地理位置的優異,短短二、三年就能吸收到 廣東花了二、三十年都吸收不到的國際資金,這是邊緣地區的悲哀。所以台灣併入中國後有利的、或說不受影響的、無所謂的可能是知識份子與資本家,他們終將落 籍他們選擇的地區,但必需留在台灣的人都將成為下等的邊疆民族,與他們有關的政策都由遠在北京的異族人制定。

(三)依附在大國之下,跟以前一樣,台灣無法發展自己的文化(都被強勢文化所掩蓋、人才被吸走,地區性的文化都是小眾的、不入流的),所有國家級的中心 (文學、音樂、美術、電影、戲劇、新聞傳播…)都在極遙遠的地方,我們將只能羨慕韓國人。台灣發生的事也都只是區域事件,無法寫進中國的歷史,就像千年來 中國歷史看不到多少福建的影子,但韓國、越南的歷史早已是世界歷史的一部份,擁有許多傲人的國家級的歷史文物。韓國的歷史劇演的是自己的故事,但福建人只能演北方人的故事,他們甚至連自己的語言文學都沒有(在號稱文明化一千多年之後),電視新聞也要請所謂字正腔圓的北方人來播報,看的電影戲劇也都是北方人在演(就像在台灣,華裔利用台灣人的腔調問題壟斷影劇界)。福建人驕傲地認為韓國人的成就不如中國人,但事實上福建人的表現不如韓國人。

(四)福建廣東台灣人要在中國的政界出人頭地是不可能的事,越人無論長相、性格或語言(腔調)都與漢人相距最遠。在政治上需靠結盟,越人幾無機會形成夠份 量的政團,全世界在以別族為主的國家中的少數民族皆是如此。法國科西嘉島三百年來只出了個拿破崙,但法國本土沒幾年就出一個新總統。【後註: 2007年中國黨政軍高官,國家正副主席2、正副總理5、全國人大與政協主席2、部會正首長28共37人中,除副主席1位是江西人外,其他沒有一位是四川、重慶、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人(約 佔中國人口的4成);省市書記與省市長共62人中只有1重慶人、2湖南人、1江西人、3福建人、2廣東人、1廣西人共10人,其中閩粵桂渝4省市長還因為 是在地人;17屆(2007-2012)中共中央的常委9、軍委12、紀委書記1、部會正首長6不同的24人中,只湖南1、貴州1、四川1共3 人;2007年上任或續任的解放軍四總部、海空二炮、及七大軍區的首長14與政委12共26人中,只有四川2、貴州1、湖南1共4人。孫、蔣、毛、鄧時期 得意的南方人已徹底被邊緣化。中國的政治已是標準的「北方殖民南方」。北方人牢牢掌控政治、軍事、文化、科技,讓南方人永不得翻身,只有乖乖繳稅的份。北 方人的祖先以武力打下南方,造福了千秋萬代的子孫,讓他們有源源不斷的南方資源可享用。】
(五)以後中國再發生內戰,若南方又敗,中國本士最後的決戰點又會被設在福建(就如元滅宋,清滅明,共和國滅民國),敗的一方又會退到台灣苟延殘喘,受摧 殘的又是兩岸的越族同胞。所以台灣需獨立才能脫離這揮不去的惡夢,而中國也應斷然放棄台灣,以免將來又有收拾不了的軍事殘局。

漢人曾是越人的老師,現在周公孔子的民族已成橫行東亞、威脅世界的大惡〝漢〞,是東亞民族痛苦的根源,至少有54個民族在他的宰制下永世不得翻身(漢人可曾想過)。漢人帝國的疆域從原本的黃河流域擴展到珠江、黑龍江,再到天山與喜馬拉雅山,哪一次的擴張不是靠侵略屠殺?許多漢人以為他們受夠了百年的屈辱,誓言要恢復大漢的天威,但周圍的民族已被他們踩在地上欺壓了兩千年。世 界上已沒有國家會想去侵略中國,只有中國想稱霸東亞,稱霸世界。世界上沒有國家不被包圍的,除非是瀕臨大洋,試看韓國或歐洲國家,四周都是強鄰。但只有中 國迷信戰略,要突破包圍,要成就他們的千秋大業,他們的心態與元代的蒙古、二次大戰的日本沒兩樣。所以現在中國的仇日情結極其可笑,人們只要把中國的作為 審視一遍,就完全不會有共鳴。他們老是提「日本侵華」的陳年舊事,要日本不斷地認錯,但自己侵入圖博、東突厥斯坦,卻是現在進行式,毫無反省。

現在台灣人的困境之一是媒体被在台中國人控制,他們不願當台灣人又不願回中國,甚至想為他們的祖國立汗馬功勞。他們以報紙、電視等不斷告訴台灣人改善生 活、過好日子最重要,要投降、不要抵抗他們的祖國(卻也不斷誇耀他們不惜犧牲抗日如何英勇)。但台灣人要認清,經濟是一時的,獨立是為子孫萬代,寧一兩代 人為子孫犧牲,不要萬代子孫為我們犧牲。中國人控制的媒体也大加稱讚沒有民族意識的台灣人,鼓勵他們拋棄所謂狹隘的種族觀念(但中國人自己的民族意識卻與 日、韓人一樣強烈),因為歷史証明,一個民族意識強烈、團結的民族很難被征服。在中國人的誇讚與催眠之下,從未經過民族鬥爭(就像沒見過貓的紐西蘭原生動物)、接觸文字才四百年、歷史上被五個異族(夕荷滿日華)輪番統治的台灣人果真領先東亞各古國放棄民族意識,甚而恥笑民族意識, 把自己的弱點當成優點,認為自己比猶太人、中國人都高明,以自由、民主的偉大號召就能抵抗中國。但台灣人錯認祖先的效應繼續發酵,八成以上台灣人自認華 人,賣台親中不被認為可恥,被兄弟之邦併吞無所謂,這是台灣立國最大的危機。不管你多厭惡民族主義,自認華人就不會抗華到底,這是人性。看到別人不團結 時,大家都會說他們傻,自己不團結時卻都自認有十足的理由,但在中國人眼裡很清楚:台灣人傻,王某某傻,陳某某傻,吳某某傻,…傻…傻…傻。台灣人要覺 醒。

十四、台灣人的祖先絕大多數是平埔族,平埔族是南島化的百越族,有過半祖先在2000-6000年前來自漢化前的福建 – 2006、2012

有人(例如沈建德教授)用歷史資料得到台灣平地人大都是平埔族後代的結論,他們的討論確實令人折服。從我所見的有限資料,這可能性仍未被排除,林媽利的發 現是平地人帶有約13%的高山族(屬南島族)基因,而不是說平埔族基因。平埔族也可能與閩越人有很深的關係,可能是漢化前的福建人與南島族混合而成,因而 即使台灣人大都是平埔族後代,高山族基因也可能只有13%。

但也別忘了歷史資料常是片段、疏漏的,論者也常是各取所需,最荒謬的例子莫過於用幾段簡略的陳元光與王審知的歷史而得出閩南、客家來自中原的結論,應引以 為戒。但對科學方法我們能質疑只是取樣的可靠性,在花蓮取樣與在台中取樣就會不一樣,20人的取樣的統計意義也不能與200人的相比。但這都是很容易克服 的,多取一些地方的樣本就好了。但你不能要求古人把歷史再寫詳細一些。

所以就等科學家去努力了,他們得到什麼結論就是什麼結論,文史的推論與科學結論不符時,應是接受科學結論。科學霸權?現實一點吧,我們都可以開始研究科學。〝科學〞的定義其實就是〝能獲得確定知識的方法〞,科學家需說服人他的方法確實能得到確定的、不隨人而異的知識。

〝台灣平地人大部份是平埔族後代〞的說法已存在很多年了,但一直不被大部份人當一回事,主要是因為人們想到平埔族就想到高山族,而大家卻很容易一眼就看出 台灣平地人與南島系(印尼系)高山族的不同,而論者也沒有為此解釋。林媽利的研究顯示平地人的高山族成份只有13%,正與大家預期的接近。其實沒有証據証 明平埔族與高山族同種(雖屬同語系,見前段)。與台灣最近的不是菲律賓,而是福建與浙江,那裡的海岸線那麼長,中間又有中繼站的澎湖,而越人又善於舟(胡 人善於馬,這是漢人古史上說的),沒有越人到台灣來才是怪事。若台灣平地人的平埔後代說要成立,平埔族必需是以漢化前的越人為主。也就是說平埔族與高山族 可能早就是不同的種族,平埔是百越的一支,但語言已南島化,而高山族才是真正的南島人。這點大家不查,所以一直以為現在的平地人都是在最近四百年內從福建 移來,其實越人移台早在兩千多年前越人開始受到漢人的持續壓迫時就開始了(或在更早的6300年前,考古學上發現的「中國南部農人」遷入台灣的時間)。漢 人壓迫越人,越人卻也壓迫南島人,往事已矣,現在只能和解與彌補了。

台灣客語人幾乎家家都有追溯到閩、粵的祖譜(當然其中假造的很多),而閩語人則很少人家有祖譜,這完全不符中國閩南人的習慣,恐怕不能只以〝移民都是目不 識丁〞的農民來解釋,因客語移民也多是農民。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眾多閩語人祖先刻意隱瞞自己的父系淵源,不希望子孫被歧視。
【後註:閩南文化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麼低,歷史上泉州出過進士1773人,官至宰相20人,至尚書20幾人,晉江縣是全中國18個〝進士超過千人的縣〞 之一,加上莆田、福州與建甌,福建佔了4個,事實上歷代有1/10的狀元、進士出自福建,福建人從北宋到清初引領風騷六百年,清乾隆後才衰落,原因不 明。】

由於平埔族已幾乎全部閩、客化,且與閩客人共居通婚,又可能同屬百越中的閩越,故可能很難以科學方法釐清現代台灣人與平埔族的關係,除非找到足夠數量的古 人遺骸,或發現台灣人父系是純粹的百越(這點中國學者金力的研究群可能早已發現,但一直不敢公布)。目前我們只能以沈建德教授的方法推估,但這裡只討論四 個時間點:1683(滿清據台)、1711、1811、1893(日本據台前二年)。荷蘭據台時的長官記載,當時台灣閩粵壯丁約有2萬5千,婦孺推估約有 9千。1661年鄭成功再帶兵2萬5千來台,故全台閩、粵人不到6 萬(有說後來增加到15萬,但那應是平埔歸化而來的人口),其中男遠多於女,許多人單身一輩子,又許多人在1683年滿清據台後被趕回原鄉,以免他們在台 灣作亂(沈建德教授估計最後只剩下幾千)。接下來的192年清政府禁止移民台灣(打工則須申請,但很麻煩),直至1875年才完全開放,初期的近一百年甚 至還禁止人民攜眷。但依清朝統計,1811年(尚未開放移民)台灣人口已有179萬或194萬,距1683的閩粵人少於5萬僅128年約四代人;而 1893年(日本據台前二年)有254萬,1943年(日人離台前二年)更達587萬,平埔不見了,高山只剩16萬。

以下各類人口數主要來自臺灣府誌、道光《福建通志》、《清宮宮中檔奏摺台灣史料》(部份可見於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02/npm/npm.htm)與網路上的泉、漳州市志。各類人口數與計算都在 http://140.116.5.200/~ydtsai/taiwanese/calculate.xls。年增率都用R= exp{ [ln(N倍)] /(T年)}-1,即(1+R)^(T年) =N倍。

台灣歷史人口數如下(沈建德網頁http://www.taiwannation.com.tw/inside016.htm中有詳列各年的台灣人口):
1661荷蘭據台..閩粵人3萬(壯丁25000+婦孺5000,據荷蘭長官記載;另有說10萬)
1661鄭氏來台..閩粵人5萬5千(九成以上男性,鄭兵25000+壯丁25000+婦孺5000)
1683滿清據台..閩粵人少於5萬(因大多數被趕回原鄉,又有許多單身,官方統計是民12,727戶,16,820口;但學者估計最高的說有10~15萬人
1683-1875實施渡台禁令,人民來台打工須申請,移民則禁止,1788前還禁止官民攜眷(只三次共11年開放接眷)
1711......民戶數不變,18,827口(1683-1711的28年裡增為1.12倍,年增率0.40%
1781......共90萬(少於5萬的閩粵人在1683-1781的98年裡靠生育與偷渡能增加多少?)
1811......179萬(不含恆春、埔里等番界,道光《福建通志》195.0萬,含澎湖4.1萬;《嘉慶重修一統志》178.7萬;筆者認為實際人數160~200萬間,見註釋1)
1893......254.6萬(含恆春2萬、埔里1.6萬、台東州0.6萬,扣除後,1811-1893的82年裡增加為1.29倍,年增率0.31%;或增為1.40倍,年增率0.41%
1895日本據台,閩粵人停止來台,故關鍵年是1683~1811的128年,1811(嘉慶16)年後的增加是靠生育與番口加入,移民微不足道(台灣西部已拓完,又值閩粵人下南洋的高峰期,來台者很少)。

1896......257萬(加上乙未戰爭死亡者估1.4萬,1893-1896的3年裡增加為1.017倍,年增率0.57%;另有生番約8萬、支那人少於1千)
1912......321萬(1896-1912的16年裡增加為1.25倍,年增率 1.40%;另有生番12.2萬、支那人1.7萬)
1926......392萬(1912-1926的14年裡增加為1.22倍,年增率1.44%,另有生番9萬)
1943......587萬(含生番,1926-1943的17年裡增加為1.46倍,年增率2.27%
1956......本土約850萬(1943-1956的13年裡增加為1.45倍,年增率2.89%
1600→1850年的5個50年,歐洲人口年增率分別是0.02%、0.22%、0.31%、0.58%、0.78%,1750後死亡率開始下降,工業革命開始,而此時台灣仍是個野蠻地區

有讀過書的人用腦筋想想就知道,在政府禁渡台、禁入番、禁娶番的連三禁(註釋2)又語言不通下,必須漂洋過海、主要靠偷渡、且成功率只有三成(俗諺「十去 六死三留一回頭」)的閩粵農民只用了1683-1811的128年約4~5代人就全面取代了平埔族是不可能的事,漢人有兵力當後盾、合法走陸路並繁衍一千 多年最多也只取代了福建人的1/4。美國白人能取代印第安人靠的是長鎗與大砲,還有世界最先進的制度與科技,而閩粵農民有的只是鐮刀與鋤頭,識字的沒幾 個。而且並沒有閩粵農民大量屠殺平埔族的記載或傳說,只聽說有唐山公入贅(可見大多是和平相處),但語 言不通入贅談何容易,靠偷渡與入贅不可能在128年約4~5代內就消滅一個民族,連消滅一半都不可能,平埔男人不會糟到本族女人都不要。而且滿清據台的前 20年禁渡台令最嚴厲,浙閩粵沿海30~50華里(約15~25公里)在鄭清對峙期間被「禁海遷界令」淨空內遷的居民也才剛重回家園,百廢待興,幾乎沒有 人會偷渡台灣,故實際可能只有約110年。

據1926年台灣人祖籍統計,泉漳以外的〝閩+粵+其他〞地區人數是泉漳人數的(3.85+19.54+1.63)% = 25.0%。1829年(道光九年)泉州、漳州總人口約450萬(泉州252.16萬,漳州人口請見註釋3),男人約225萬。該年福建含台灣府人口是1734萬,而1786年則是1281萬,故年增率0.71%。但愈早期的統計愈不完全(例如1765年福建含台灣府才807萬,年增率2.2%),1756-1765-1773福建不含台灣的年增率才0.15%、0.31%,平均0.23%,故我們只以年增率0.15%把225萬倒推82年,取1683~1811(中點是1747乾隆12年)泉漳男性人口的平均值為199萬(若以0.23%倒推則得186萬)。再假設清代人平均壽命是55歲(正確地說是「活過20歲者的平均壽命」減去「官方列入統計的最低年齡」,見理由與註釋4),則128年中有男人128*199/55=463萬。如果128年中有1/20(相當於100年中有1/16)的男人偷渡來台灣(渡台禁令1683-1875),應也有1/20以上的人合法去東南亞(因當時去東南亞是不被禁止的,且經濟更發達,現代東南亞閩南人有一千多萬,台灣閩南語人有約1700萬,而因歷史與種族因素,台灣的假閩南人人數應遠多於東南亞的),故應 有1/10以上男人出海謀生(可能嗎?那(1+0.5)/20=1/13呢?)。又若128年平均是1/20,則高移民的安溪、南靖、平和將達1/20的 1.5倍即1/14以上,這三縣在乾隆初年台灣可墾地最多時偷渡者又將達1.5倍即1/9,另還有往南洋者,加上後出海不歸者將達1/8以上【以 祖籍泉州的台灣人數與1829年泉州各縣人數來算,若以全泉州移民率為1.00,則安溪、同安、三邑的相對移民率分別為2.22、0.89、0.80,而 以此移民率算,安溪128年平均將有驚人的(1/20)*2.22 =1/9男人偷渡台灣,高峰期更可達1/6;漳州平和縣的相對移民率也高達1.66,南靖渡台人數更多】。泉漳男人的1/20是23.2萬人,「泉漳+非泉漳」23.2*1.25 =28.9萬, 是有記錄的合法移民者(因短暫開放合法打工者接二等親內的眷屬)3萬的9.6倍,持續128年平均每年有2258人偷渡(但據閩浙總督奏報,乾隆 24(1759)、43、48、52、53年(1788)分別逮捕了999、214、5、481、77名男女偷渡客,平均355人)。29萬在故鄉活不下 去的窮苦弱勢者中(政府則認定「渡台民人多屬內地游手好閒之徒」),能偷渡成功、存活,且在語言不通、政府禁入番地禁娶番婦的雙重禁令下,靠兩腿走入部落入贅平埔族的不會超過4成,即11.6萬(學者楊緒賢努力搜羅所得到的知名來台祖則不超過7000人,見下文;俗諺「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即存活留下的只有3成,能娶妻的更低,二戰後來台並已存活安居的華人中須娶台女者的成功率只約34%)。故台灣人的自認是閩南人,應該與福建人的自認是河南固始人一樣,都是亡族的具体表現!
【後註:唐初(約670年)陳元光、唐末(約890年)王審知帶到福建的部隊只有3600人與5000人,但當時福建人口已有數十萬。據《通典》,唐玄宗 天寶元年742年福建有人口54萬,而這只是有列入官方統計的,實際人口更高。固始人王審知建立了閩國,統治福建51年,故後來福建人都自認是固始人,並 奉王審知為開閩聖王,陳元光為開漳聖王,各姓都在相隔600~800多年後(以明嘉靖十五年1536計算)在王、陳的官員名單中找祖先。而現在台灣人也奉鄭成功為開台聖王,當年屈辱的被征服者(台灣中部的沙轆社被殺到只剩6人)已驕傲地自以為是征服者。
【註釋1】台灣人口問題
把道光《福建通志》中1811年台灣4縣3廳人數加總後是1950063(通志沒有總數)。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有另一數字是1786883,但它只有總數而沒有各廳縣的數字。詳情請參考 http://140.116.5.200/~ydtsai/taiwanese/calculate.xls
雲林南半+嘉義+台南的人口在1811是112萬(福建通志),但在1893卻只68萬(台灣通志稿),不增反減,年增率 – 0.63%,但全台其它地方的總平均是 0.99%,中彰雲(北半)是 0.54%,高屏是 0.93%。與日本人作的統計〝1897年257萬與1926年370萬〞作比較,1893年的人口應沒什麼問題,故應是1811年的台灣縣30萬與嘉義縣82萬出了問題。1811 年中彰投雲(北)地區才34萬,而鹽水溪與二仁溪間的小小台灣縣就有30萬,台南鹽水溪到雲林舊虎尾溪間的嘉義縣也有82萬人。我把1893年雲(南)嘉 南的人口675093,試著以年增率0.5%倒推回1811年是448484,此時台灣統計人口只有128萬,比通志少了67萬。
台灣統計人口在1856年是66萬,1881年是90萬,1811年卻突增為195萬,其實〝有戶口〞的應只有約130萬而已。台灣人口起飆前夕1893~97的年增率是0.57%,1811~93的應低於此,但也應高於0.3%。把1893年的255萬以最高0.57%、最低0.30%倒推,1811年台灣〝實際人數〞最少有160萬、最多199萬,但有很多無戶口(至少30萬)。如果福建通志中其它廳縣的人口是正確的,則大清一統志的統計人口179萬也是差很遠(二志應都是根據同一來源),但可能正好接近實際人數,故本文將主要以179萬作分析,但也有作194萬、160萬的計算。1829年的泉漳已是高發展區,統計應不會有太多遺漏,而1811年的台灣仍有大量未統計的番口在番界內外,故我們應以實際人口來作計算。
【註釋2】清朝禁令(原文)
(a)禁渡台–渡台禁令的內容有些爭議,參見施志汶<……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無爭議的有:渡台須有原籍地的照單(官員不得濫發、嚴禁無照偷渡)、不准攜眷(乾隆53年1788廢止)、未婚者逐回原籍。由後二項可知,在台留下後代的若不是非法居留的單身者就是在台包二奶的,有照單的大多會回原籍,屬打工性質而非移民。光緒25年1899《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775:「台灣流寓之民,凡無妻室者,應逐令過水,交原籍收管。……謹案:以上雍正八年(1730)定。」被驅逐過海回籍的人臉上會被刺上「逐水」二字,甚是嚇人。
(b)禁入番地–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775:「在番居住閩人實系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前出洋者,……准其搭船回籍,……。至定例之後,仍有托故不歸、複偷渡私回者,一經拿獲,即行請旨正法。謹案:此條乾隆元年(1736)定。」意思是1717年以前渡台而居留番地者可以免罪,但須回原籍,藉故不歸或又偷渡回台者將被處死。卷99:「乾隆二年(1737)覆准:臺灣民人偷越番地,該地方文武官弁如有實力巡查,……,按數遞加議敘。倘不實力巡查,至有偷越之事別經發覺,……,降一級調用;上司罰俸一年。若有賄縱情弊,……,將該管官革職,計贓論罪。」卷775:「凡民人偷越定界私入臺灣番境者,杖一百;如近番處所偷越深山抽藤、釣鹿、伐木、采棕等項,杖一百、徒三年。其本管頭目鈐束不嚴杖八十,鄉保、社長各減一等。巡查不力之值日兵役,杖一百;如有賄縱,計贓從重論。謹案:此條乾隆二年(1737)定。」番地包括已歸化的熟番(番民)與未受統治的生番的土地。
(c)禁娶番婦–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119:「乾隆二年(1737)議准,臺灣漢民不得擅娶番婦,違者,土司、通事照民苗結親媒人減一等例,各杖九十;地方官照失察民苗結親例,降一級調用。」番婦含已歸化的「番民」之婦,故會有土司受罰。滿清保護少數民族,也禁漢民娶苗女。
【註釋3】漳州人口問題
據道光《福建通志》,道光九年(1829)泉州有人口252萬,而漳州各縣人口加總後是361萬,竟比泉州多百萬,其府治龍溪縣人口達150萬,也比泉州 府治晉江縣的79萬多71萬。這顯然是個錯誤。另外龍溪、海澄、南靖、長泰人口也分別達1953年人口的3.7、3.0、4.5與2.3倍,顯不合理。可 能因此1990年代的漳州市志就直接把舊誌的龍溪人口150萬當作漳州總人口。1953年漳州人口173萬,1829年人口似不應高於此。沒有明顯問題的三縣(漳浦+平和+詔安),1829→1953年增為1.16倍,以此倍數倒推1829年漳州人口是173/1.16= 149萬。或據祖籍漳州的台灣姓氏家族數統計,此三縣佔49.1%,依此比例推算漳州人口可能是(或可被當作是)82/0.49 =167萬。又據1926年台灣人祖籍統計,泉州是漳州的 1.27倍;泉州乾隆26年的丁口數是漳州乾隆41年的的1.2倍;1953、2009年泉州人口是漳州的 1.51、1.26倍,因此漳州人口可能是(或可被當作是)泉州的1/1.27倍,即252/1.27 =199萬。但泉州的252萬可能也太高了。1829→1953年中國人口3.9→5.9億,增為1.51倍,而泉州(含廈門)252→261萬,只增為1.04倍。但也不能排除1953年時因台海戰爭而使人口流失。故我們仍取泉漳總人口為泉州252萬的 [1+(1/1.27)]倍,即450萬,雖實際極可能不超過1953年漳州173萬的 (1+1.27)倍,即393萬(即使如此,泉州在1829→1953年也只增為261/(173*1.27)=1.19倍,仍偏低)。
【註釋4】清代活過20歲者的平均壽命
網路上盛傳,清代人平均壽命只有33歲,但我罟鉤(google)不出原始來源。平均壽命的計算包括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嬰兒。中國學者郭松義從33部清代族 譜中找出有生卒年的男2922人、女2437人,都在20歲以上,平均壽命是56.4與56.6歲。他也統計出10~19歲亡者佔族譜總人數的5%,我把 這部份加計後平均壽命降為54.4歲。10歲以下者不入族譜,如果把1~10歲的早夭率以10%算,則平均壽命降為49歲。包括1歲內的早夭率可能達 20%,若計入則平均壽命再降至43歲。但我們需要的是(見理由)「活過20歲者的平均壽命」56.4減去「官方列入統計的最低年齡」0或1(依規定是出生死亡都要記在戶牌上),即56.4或55.4。另中國學者鄭正與王興平分析漢朝以來5000多名有生卒年可考且正常老病死亡者,發現西元1500年以後的平均壽命都在68~71之間。還有一些人隨手作的正常死亡的統計:三國名人平均是52歲;唐朝詩人59歲;宋朝詞人64歲;清朝皇帝53歲;清朝狀元63歲。
【註釋5】福建與台灣的人口自然年增率
1756→63→73年福建不含台灣府的人口是730,3743→740,3955→759,2528,分兩段的年增率分別是0.15%、0.31%,平均是0.23%。其它時期的都含統計暴增,不能用,但福建年增率愈高,由1829年回推的1747年人口愈少,對本文的論証愈有利。若相信清國的人口統計,則1749~1810年全中國年增率是1.07%,1783~1829年福建年增率是0.90%。 1683-1811的台灣人口年增率我們可由三個地方得到估計:(一)1683→1711的28年裡台灣丁口數16,820→18,827,年增率0.40%,因戶數不變,應很接近自然成長;(二)澎湖在1811→1828→1893年人口41002→59128→76540,前17年年增率2.18%,有大量人口被加入統計,因島小又無山,後65年只有0.40%,應來自自然成長;(三)1756→67年,台灣人口660147→687290,年增率0.37%。其它時期的都含統計暴增,不能用,台灣仍相當落後,即使低估了也不會低很多,1893~96年增率才0.57%,但福建的可能比0.15%高很多

【對照福建族譜】1992年的《雲林縣廖氏大族譜》估計,只雲林縣的張廖氏(活廖死張)就有約4.2萬,全台其它地方還有幾萬,他們都源自福建詔安官陂。官陂張廖應是單一鄉鎮單一姓氏來台人數最多的了,全台開基祖共有95位。族 譜中的「日享公派」含詳細的官陂族譜(P.127~151),最具研究價值。日享公派有6房,其中2房有人來台,故有11~16世的詳細族譜,另4房則止 於11世,11世中來台2房佔111/175。筆者計數其中11~14世(約在康雍乾年間)的人數,不計渡台者的後代,曾在官陂活過的「日享公派」來台2房的男人共有111+239+431+605 =1386,渡台者0+10+17+30 =57,渡台比例是57/1386 =1/24。高峰期是在14世,有30/605 =1/20渡台(10世3兄弟的14世孫中有18/38渡台,其中一組堂兄弟10/12渡台;12、13世各有一組6兄弟全渡台)。若考慮另有4房無人來台,則日享公派的來台比例可低到 (57/1386) *(111/175) =1/38(但注意不能用祖譜估計自然年增率,因明末清初曾有〝社內統一姓氏、社間結派認祖〞的運動,小姓被併入大姓,請見福建人的祖譜 http://140.116.5.200/~ydtsai/taiwanese/genealogy.htm ,台灣平埔人認閩粵祖的情況亦然)。全部57位渡台者中有33位不知所終、2位無後,成為開基祖的僅22人,佔22/57 =38.6%,而這是在已有親族聚居而娶妻應較易的情況下,且也可能含少數唐山媽(以此比例推算張廖氏渡台者可能有95/0.39 =240人)。根據漳州編的《平和縣心田賴氏淵源志》,心田賴氏渡台的有94人。但據一賴氏網站的開基祖列表,心田派有34位(另有7位不知所終,可能是出現在開基祖的族譜裡),佔34/94 =36.2%。沈建德博士根據族譜發現,福建南安縣陳氏在荷鄭康雍乾移居台灣的156人中只有49人有娶妻(31.4%);晉江縣玉山林氏在康雍乾來台的82人中,只有7人有眷屬,但在台都無後代(0%)。看來能成開基祖的都在4成以下。另林嘉書(《閩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從漳州已查知的400多部族譜中統計到有6895人遷台(p.248),平均每部只有17人,而遷台人數最多的南靖縣,平均每部22人(107部族譜中有101部有遷台記載,共2289人,p.220)。而渡台超過100人的家族只有28個, 例如:南靖縣梧宅賴氏480人、梧宅林氏208人、梅林魏氏309人、梅林簡氏143人、樂土黃氏304人、竹溪沈氏115人、下版寮李氏230人、下版 寮劉氏109人、奎洋莊氏255人、書洋金山蕭氏275人,雲霄縣何地何氏397人,漳浦縣大坑陳氏231人,平和縣壺嗣吳氏179人。 100人以上的有些其實包含台灣家族入譜者,而從所舉的例子取平均也只有249人。南靖賴氏雖有480人渡台,但據一賴氏網站的列表卻只有31位開基祖來 自南靖,比例是31/480 =6.5%,遠低於官陂張廖與心田賴氏(廖、賴分別是本土台人的第17、19大姓)。南靖縣資料(p.230)顯示,在 康雍乾嘉來台的佔75%。保有古譜的家族應都不小,在康雍乾嘉的4~5代中少說也有500男人(一社男女老少500,多社聯宗更多),而數代人中卻只有 17人(南靖縣22人)渡台,佔不到17*0.75/500 =1/39(南靖22*0.75/500 =1/30)。由此可見,本文以「1683~1811的128年中1/20男人渡台、其中4成存活且入贅」作估計,其實非常高(泉漳男人有 (1/20)*0.4 =1/50在台灣傳下後代)。

【附記:據一張廖網站的開基祖列表,全台10~18世的開基祖有95位(雲林的有44位),其中不能歸入「某某公派」的有16位(雲林有8位),可能是官 陂祖譜中找不到。又據1956年的人口普查,雲林西螺、二崙、台中西屯各有台澎廖姓12.9萬的8.5%、9.0%、3.4%(潘英《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 分佈》)。西屯開基祖有34位,而西螺+二崙共38位,來台時間差不多,但雲林開基祖的後代人數是西屯的的 [(8.5+9)/38] /[3.4/34] =4.6倍,為什麼?是否意味雲林張廖氏有3.6/4.6 =78%來自平埔人的「認祖歸宗」?1956年時西螺+二崙開基祖每位平均有後代22575/38=594人,相當於1990年的594* (2029/931) =1295人。 1750年台灣人口66~120萬,2000年時本土台灣人約2000萬,增為30~17倍,但考慮古時人口含二代(均壽不到50歲),每一壯男平均衍生60~34現代男,即男女120~68人。但台灣有許多在這250年間就繁衍上千人的家族:桃園新屋「葉五美」家族,開基祖葉特鳳於1735年隨父來台,特鳳妻卒於1827年,生5子,1980年代有後代8000人;台南七股篤加村全村姓邱,開基祖邱乾成於1748年19歲時來台,也生5子,2009年村內設籍者有1080人;苗栗公館傅家,傅常達於1753年率5子來台,進入當時仍是番界的鶴崗村,今每年祭祖的就超過1000人;苗栗西湖劉家,劉恩寬1755年來台,定居番界內的四湖村,生有5子,現今宗族估計逾4000人;台中北屯「心田五美」賴家,賴雲從1750~1760年間來台,1761~1786年生下5子,1992年時超過3000人(而 北屯也成各派心田賴氏的聚集地,1956年時共有4600人,估計1990年共有1萬人)。以上這些大家族正好都分5房。清國曾於乾隆23年1758命令 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賜姓改用漢名,時間正好相符。而台灣最大的家族可能是台南學甲的「陳桂記」。1661年陳一桂(鄭成功的姑丈)率3子在中洲建家 園,現在已有親族數萬人。1661年至今台灣本土人口成長不超過2000/30 =70倍,每一壯男平均衍生現代男女280人,但陳一桂的3子平均每人衍生超過萬人。
再來看一個新竹湖口鄉就有:「張六和」家族,張亦標1740年年輕時來台,但55歲才得1子存活,子再生6孫(應該已近1800年了),2009年族人逾5000人;「陳四源」家族,第一代陳曰勳在1740年前後來台,但第四代的4兄弟在1800年前後出生,2006年時族人估逾3000人;「戴拾和」家族,戴南珠於1788年24歲時來台,1804~1828年間生下10子1女,2006年有族人 3000餘人;「周三合」家族,周宜尊於1714年20歲時來台,僅1子存活,子收養1孫,孫生3曾孫,現在有 2000餘人;另還有羅合和、黃六成、范八茂、傅四章、廖三才……。這些家族都在1800年前後才因出生數兄弟而成巨族。湖口在土牛溝以東(舊番界內),1798年才開庄。筆 者認為,開基祖與祖籍地大概都是真的,來自大墾戶或當地有名望的人,但他們真正的子孫可能沒那麼多,很多可能是來自平埔人選取姓氏後的認祖歸宗。開庄之 後,漢化被認為是進步的象徵,桃竹苗許多地區還流傳原住民被以竹管擠出的超大坨糞便嚇得跑光光(以為來者是巨人)的故事。湖口絕不是特例,只因客家文化重視族譜與祭祖而進行認祖歸宗,讓我們有機會看出可疑處,而不重視族譜的閩語區則因沒有認祖歸宗,讓我們難找到破綻。
另姓氏高度集中,可能存有巨族的鄉鎮(整理自潘英《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只列高於1.2萬的):雲林四湖-吳1956年1.50萬(相當於1990年3.27 萬)、嘉義布袋-蔡1.11萬(2.43萬)、彰化溪湖-楊0.88萬(1.92萬)、雲林麥寮-許0.73萬(1.59萬)、新竹市-鄭0.58萬 (1.26萬)、彰化芳苑&二林-洪1.72萬(3.74萬)、南投草屯-洪0.74萬(1.61萬)、彰化大村-賴0.96萬(2.09萬)、 彰化社頭&田中-蕭1.32萬(2.87萬)、彰化鹿港-施0.67萬(1.45萬)、彰化埔鹽-施0.66萬(1.43萬)、雲林斗南-沈 0.64萬(1.40萬)、嘉義義竹&台南鹽水-翁0.79萬(1.71萬)、嘉義六腳&朴子-侯0.76萬(1.65萬)、雲林台西- 丁0.69萬(1.50萬)。除了新竹市-鄭,以上都在彰投雲嘉4縣,這些巨族的開基祖人數值得探究。】

荷蘭長官的2.5萬,加上鄭成功帶來的2.5萬,1661年時共有5萬閩粵人(筆者懷疑學者估的1883年12~15萬可能是加上娶妻生子後的)。不計戰死、病死、未娶與1683年後被遣返中國的,以最可能的純生育死亡年增率0.40%推算(見註釋5,福建是用0.15%倒推),1811年時這批閩粵人的基因有5萬*1.004^150 = 9.1萬。又雍正10年至乾隆26年間(1732-1761)曾有三次共11年開放接眷(二等親以內,含子媳),共來了約3萬眷屬,加上接眷者與未接眷者(兩者應都是先前偷渡或違法在台居留)後以6萬估計,則1811年時這批雍乾移民的基因約為6萬*1.004^64=7.7萬人。因此1811年這二批閩粵人基因的總數是9.1+7.7 = 16.8萬,是當時人口179萬的9.4%。至於其他偷渡來台的人數規模(1811嘉慶16年以前的)都只是臆測,標準說法是「閩人大量來台」,為了符合「台灣人都是閩粵人」的結論,需多大量就說有多大量。他們認為台灣人長得像福建人,預設的結論絕對錯不了。但真的錯不了嗎?

林媽利教授2006年6月公布的新結果:74%台灣人的母系源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但近400年 來的福建移民都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母系沒變,為何唐山母系會高達74%?唯一的解釋是平埔族來自漢化前的福建!看來這結論已無可避免。四百年前的 平埔族就已經長得像福建人,是百越族與南島族的混血族,他們應是台灣人的真正祖先。但為何平埔族說南島語?可能的解釋是長相與越人 明顯有異的南島人先到台灣(可能早在一萬二千年前的冰河時期由亞洲大陸來或六千年前由南洋群島來),後來越人因地利之便零星但卻持續不斷地加入(講南島語 的一直居多數),南島人後繼無力,故出現血統上以越人為主但卻講南島語的現象(就像江浙人血統上北方漢人佔八成但卻講吳語)。(我有一個懷疑提供給學者參 考:會不會是6300年前百越開始進入台灣後啟動了南島民族的偉大遷徙?百越可能是最先跨越大海的民族。)

如果把滿清據台1683年的閩粵人取為學者說的15萬人,或基因10萬(考慮閩粵人中,第一代者可能少於2/3傳下後代,第二代以上者可能已是閩粵基因少於2/3的混血兒),康雍乾移民以「泉漳+非泉漳」11.6萬(但學者楊緒賢努力搜羅所得到的知名來台祖則不超過7000人)計,以最可能的純生育死亡年增率0.40%推算(福建是用0.15%倒推),則1811年時閩客人後代不會超過 10萬*(1.004^128)倍+2*11.6萬*(1.004^64)倍=16.7+30.0 =46.6萬,是當時179萬的 9.3+16.8 =26.0%(古時均壽不到50歲,人口統計約包含二代,故康雍乾移民後代應乘以2;但1683年閩粵人、康雍乾接的眷,二代都有,不乘2)。本土台灣人的閩客基因確定少於3成,您可自行試算
【如果您覺得不能忽略女偷渡客,那就把康雍乾唐山媽取為3萬(但俗諺是無唐山媽,女性上船被視為不吉祥),則她們貢獻 2*3*(1.004^64) =7.75萬,增加了4.33%,但一個唐山媽可增加1-0.4 =0.6個唐山公,故共增加4.33%*1.6 =6.9%,成為179萬的32.9%(康雍乾媽∕公 = 3/(11.6+3*0.6) =22.4%)。】【如果您認為非泉漳系的比率與泉漳系的不同,那我們就把以上的討論限於佔台人80%的泉漳系,泉漳基因佔1811年179/1.25 =143萬的3成以下,非泉漳系的比率就隨人去想,但林媽利的研究是台灣閩客語人的基因沒什麼不同。】

http://140.116.5.200/~ydtsai/taiwanese/calculate.xls 中,筆者也有假設兩岸閩粵人的年增率相同,都以0.5% ~ 1.0%倒推1747年泉漳人口與推算1811年台灣閩粵基因數(但1683~1711年以0.4%推算),結果也都在3成以下,只是加上1/5~1/4的唐山媽後會略超出3成。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裡極力搜羅後所列出的開台祖估計不超過7000人(據該書,佔人口10.9%的陳姓有172人、8.2%的林姓有280人、6.1%的黃姓有206人、52.6%的前十大姓有約1631人),多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時來台(也有道光、咸豐的)。假設他們都不是漢化的平埔族人(依母系社會習俗,男性須離家入贅他處,若入贅處或工作處較遠,很容易就能假冒漢人,謊稱祖籍,這可能是平埔族消失得迅速又徹底原因之一)母系部落父系化後所奉的共祖(例如一個漢人入贅後,全部落採用他的漢姓,幾代後更奉他為來台祖,全部落變成一個子孫成千上萬的大家族), 這些繁衍成功的知名祖先是佔〝有後代的移民〞11.6萬的1/16?再假設每個知名祖先現在活著的男性後裔平均有500人(男女共千人的大族,1683年 至今台灣本土人口增長不超過70倍),他們的基因都放大500倍,則現在這些知名祖先的基因有0.7萬人*500倍=350萬人,佔現代本土台灣人的 350/2000 = 17.5%。宜蘭就有多個「平埔部落集体取同一漢姓」的確定例子(見附註)。

答案揭曉:以純靠生育每年人口增為1.0040倍估計,1781年時,鄭成功來台時(1661年)與雍、乾時期(乾隆元年是1736年)閩粵人的後裔應少於5萬*(1.004^120)倍+2*6萬*(1.004^34)倍=21.8萬(或10萬*(1.004^98)+2*11.6萬*(1.004^34)= 41.4萬),那1781年的90萬人口那裡來?又在1781-1811的30年間89萬人是如何突然增加的?答案都很明顯,大都來自先前未被列入統計的番戶!「渡台禁令」實施期間,不可能有幾十萬人偷渡到台灣而不被察覺。而康雍乾(1662-1795)盛世,人口上升,人民生活尚可,很少人有必要偷渡到一個野蠻落後、充滿未知風險的番域。鄭、清時代閩粵人在現代台灣人中所佔的基因確定少於3成,很可能少於1成。閩南人、客家人既不是中原人,台灣人也不是閩南人、客家人,古代民族的消滅都只是文化與認同的消滅,而不是種族的消滅!

所以我建議,只要家族裡找不出祖先的閩粵原鄉的,就應自認是平埔族(指父系,母系就更不用說了),因為這樣數典忘祖的機率會降至最低。沒族譜的可看祖先牌位或墓碑,上面刻的是中原郡望(例陳氏的「穎川」、黃氏的「江夏」、李氏的「隴西」、……)而不是閩粵的縣或鄉名的,就是不知祖籍地(蔡 英文屏東楓港祖墳上刻的就是蔡氏郡望「濟陽」,在她父親墓碑上刻祖籍「楓港」是正確的決定;蘇嘉全祖墳上刻的是蘇氏郡望「武功」;蘇貞昌祖墳上刻的則是福 建的「海澄」縣)。而有祖譜的也不要就認定男祖先真的來自閩粵,尤其是那些宣稱祖先在乾隆以前來台的(《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中的老祖譜大多如此宣稱),因 為乾隆曾大量賜姓給台灣平埔人(史稱「賜籍從姓」),進行同化,大墾戶也讓大量散居的平埔人冒充閩粵籍(吳沙率約1300人在14年間編派閩粵籍貫給4萬 散居的噶瑪蘭人);或家族人數超過五千、一萬的,因這些家族的繁衍速度大大超常(1683年台灣本土人口至少50~100萬,現在2000萬,成長不超過40~20倍,但考慮古時人口含二代(均壽不到50歲),每一壯男平均衍生80~40現代男,即男女160~80人,故現在家族男性超過500、男女超過1000的應都算超常),應是母系平埔部落父系化後集体取同一漢姓的結果。他們公認的那位祖先或許真的來自閩粵,但他真正傳下的子孫沒幾個(例如一個自稱的漢人入贅後,全部落採用了他的漢姓,幾代後更奉他為來台祖,全部落變成一個子孫成千上萬的大家族)。有些巨族則記載來台祖先有多位,都來自閩粵的同一地方。雖然族親相繼偷渡成功、存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除非檢驗Y染色体),但平埔族就地漢化的可能性更高,真正來自閩粵的可能只有眾祖先中號召力最高的那位。因此台灣人去福建認祖歸宗時絕對不要忘了驗男性Y染色体DNA。

1752乾隆17年王必昌總輯的《重修台灣縣誌》說「內地窮民在臺營生者數十萬」。 這句話最常被用來証明閩客人來台是摩肩接踵。台灣縣的範圍約在舊台南市的鹽水溪與二仁溪之間,東到高雄的內門,是「南北5里東西70里」的小縣,西部是閩 南人的聚集地,盛行閩南的語言與風俗,故王必昌易有「內地窮民數十萬」的印象。4年後的1756乾隆21年,全台有「土著流寓併社番男婦大小」共66萬 人。流寓者應是純閩客,但是是少數,土著已是混血兒或閩粵化的平埔番(被大墾戶虛報為閩粵籍),此二類合起來確有數十萬。我的推算是此時的閩客基因少於 (179*0.3) /(1.004^55) =54萬(以人為單位),但混血兒人數的上限可以多得多。

十五、台灣人父系結構與福建人不同

以下是男性Y染色体的四個突變型M119、M95、M122、M134在各族群中所佔的比例(除兩項資料來自林媽利教授外,其它都來自中國學者金力的論文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65 (1999):1718-1724與Human Genetics 107(2000):582-590):
...(人數) ..M119..M95..M122..M134
北方漢人(82) ..0.098..0.000..0.293..0.232
南方漢人(280)..0.168..0.036..0.254..0.279
廣東人(15) ...0.200..0.000..0.400..0.267
福建人(13) ...0.000..0.000..0.385..0.385
福建人(55) ...0.218..0.055..?????..?????(林媽利2006年10月初的演講)
台灣人(55) ...0.200..0.170..?????..?????(林媽利2006年10月初的演講)
廣西壯族(28) ..0.179..0.250..0.036..0.250
廣西侗族(10) ..0.200..0.200..0.100..0.200
印尼Batak(18)..0.222..0.278..0.111..0.000
印尼爪哇(11) ..0.182..0.182..0.091..0.000
金力論文中另外尚有高棉人、泰北人、馬來西亞人,與台灣4個、中國9個少數民族(含畬族),但他們的M119、M95比例與台灣人的明顯不同,故不列出。

M119普遍出現在東亞各族中,北方人略少於10%,南方人約20%。但M95則只出現在南亞人種中,北方人中幾乎沒有,南方漢人中也很少(福建人0%或5.5%),但在台灣人中卻有17%。從上表可看出台灣人的父系基因結構與壯族、侗族或印尼爪哇人、蘇門答臘Batak人的最接近(都含大量的M95),而與南、北方漢人的(M95很少)很不同,難怪金力的Y染色体論文很不尋常地從不提台灣人(為了政治正確,中國人提「中國各省」時必定要包括台灣)。可惜林教授未出示台灣人的M122、M134資料,故不確定台灣人與壯侗人究竟有多接近(壯、侗族是古代百越的直接後裔)。若簡單地以M95來推估,假設400年前平埔族有20%(25%)的人屬M95,而福建人有5.5%,則現代台灣平地人的父系有21%(41%)在400年內來自福建,而体基因有可能就是10%(20%)。

研究現代平埔族的基因雖有助瞭解台灣平地人的血緣,但這些研究註定要受質疑,因很難確定住西部平原的平埔族沒混到福建人的血液(400年要追溯十代以上),而住山邊的平埔族,自古以來就含有較高的高山族成分,甚至有可能是〝平埔化的高山族〞,而且也可能因受歧視而長期傾向於與高山族通婚,故也不能代表400年前西部平原的廣大平埔族的血緣。最能讓人信服的,還是直接比較台灣平地人與福建人的父系。
【後註:林媽利、陳叔倬等研究埔里的巴宰族與台南、屏東、花蓮靠山邊的西拉雅族,發現他們都近於高山族。但此結論如上述不能推廣到400年前西部平原上的廣大平埔族。或許就是因為這些族群與其他平埔族大不同才未被閩客化。】

十六、聽外國人說台灣人是什麼人

(大部份取自沈建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an/25/today-o2.htm)再來看看從前外國人怎麼看台灣人:
◆ 1847年(道光27年)北路理番同知 史密 上書說:「全台無地非番,一府數縣皆自生番獻納而來。由諸羅而彰化,由彰化而淡防,納土開疆 ……。而台番最愚,一無所圖,既無大志,安有大事。」
◆ 1885年(日本人據台前10年)劉銘傳說:「台灣……沿海八縣之地,番居其六,民居其四。」「台 番……各社所佔膏腴之地,… 一旦教之耕種,皆成富區。」(見《劉壯肅公奏議》卷二謨議略<臺灣暫難改省摺>)隔年又說:「生番……盡佔腹心之地,犬牙錯處,無一不與民地為鄰,歲殺居 民至千餘人之多。」(卷四撫番略<請獎官紳摺>)經過200年發展,民番的人口密度應差不多,除了城裡。而所謂的「民」也包括已漢化的番(歸順清國稱「薙 髮為民」),「漢民」家族中的女祖當然也多來自於番,故宜蘭及西部沿海縣的閩客基因少於2成。
◆ 1896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在士林觀察,山上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和街上的「漢人」,體格和臉形上無法區別。
◆ 1904年紐約時報稱日據前的台灣為「野蠻之島」(標題"Savage island of Formosa transformed by Japanese"),可見當時美國人的認知裡台灣人都是原住民。
◆ 1915年6/28《台灣日日新報》的<臺灣發達比較>說1896(1912)年台灣有內地人(指日本人)1(13)萬人、熟番257(321)萬人、生番8(12)萬、外國人1千(1萬7千)。也就是說,當時日本人認為台灣人都是熟番與生番。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報社單純的把「本島人」誤植為「熟番」,或編輯的個人意見。
◆ 1936年,毛澤東對斯諾(Edward Snow)說:「要收復我國全部的失地。…… 但我們並不把中國以前的殖民地朝鮮包括在內。……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將熱烈支援他們爭取獨立的鬥爭。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台灣。」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報告中,鼓勵「朝鮮、台灣等被壓迫的民族」爭取獨立。在毛澤東心中,台灣人一直是另一個民族,這也是當時全世界的普遍認知。
◆ 1947年英國外交部說台灣人:「大多數是原住民,即使到了明代,他們仍很少或完全不受中國政府控制。」(The great majority are aboriginals over whom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on even in Ming times had little or no control.)

十七、但荷、鄭時代,平埔人能有那麼多嗎?滿清禁買禁墾番地的禁令使大墾戶虛報散居的平埔人為自己同鄉;1875年禁令廢止後,官員編派台灣人的祖籍,向世界宣示台灣已是清國人的天下 – 2013

假設1811年時平埔族基因佔179萬的85%,即152萬,若以年增率0.6~0.4%倒推,則平埔族人口需有:1683年約71~91萬,1650年約58~80萬。 有學者估計荷蘭人入台時(1624年)高山族與平埔族各約20萬人。但如果高山可養活20萬人(目前約40萬人),則已有農業且已開始引進更先進技術(荷 蘭加鄭氏共58年)的平地養活70~90萬人不是不可能。平埔族有土地,技術更新後人口年增率也可能大於一開始心不在台灣的閩粵人。靠槍炮與聖經,荷蘭只 以2千多的士兵與平民統治台灣,1650年全台降伏的原住民有68657人,而這應只是一小部份,故原住民人數應有數十萬,可能已非游獵採集的民族。本文 內各類人口數與計算都在 http://140.116.5.200/~ydtsai/taiwanese/calculate.xls 。年增率都用R= exp{ [ln(N倍)] /(T年)}-1,即(1+R)^(T年) =N倍。

荷蘭與清國的統計都顯示,平埔社的平均人數在200多人,最多的超過2000人(1650年的屏東塔樓社與台南蕭瓏社)。是什麼生產方式可讓數百人集居在一個地方,而且持續到清代?不是有效率的農業嗎?據江樹生譯的《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屏東塔樓社與武洛社以稻穀向荷蘭人納稅。1684年的《臺灣府志》記載鳳山八社是「不捕禽獸,專以耕種為務,計丁輸米於官」。鄭氏主要經營嘉義到高雄,1684年漢人尚未到達屏東平原,故在鄭氏來台前,屏東原住民已以務農為生。其實在荷蘭據台前,台灣北部、南部都產很多稻米。據蔡承豪《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P.45~68,1627年西班牙人攻入淡水地區時發現稻米多到可以裝滿一艘軍艦與四艘大舢舨,而且據說尚有近五十艘船的米糧可以搬運;1635年荷蘭人攻入台南高雄交界處的塔加里揚社時,發現眾多穀倉,大部分都裝滿米;1644年荷蘭人攻打宜蘭的掃笏社時,發現它被「水田」所圍繞,攻入奇力板社時,發現家家戶戶儲滿稻穀與小米,而之後噶瑪蘭人也以稻米向荷蘭人繳稅。又據考古資料(見蔡承豪文P.34~42),台南科學園區在4200~4800年前就已有粳稻與小米,1700年前已有鐵器、大量稻穀及其它穀物,農耕已相當進步;台北芝山岩也發現3000~3400年前的碳化粳稻;台中大肚(1500~3500年前)與屏東墾丁(4000年前)也都發現陶片上的秈稻印痕。故台灣的稻作從未中斷,粳稻(米粒肥圓,例蓬萊米)、秈稻(細長,例在來米)及黏性變種的粳糯、秈糯都有,只是較少水耕(宜蘭是水耕),且可能採燒地、游耕法,收穫時用手拔,效率較低。閩粵人應只是引入水利設施、農具、高產早熟耐旱的越南占城稻(屬秈稻),所謂的「拓墾」其實就是建水圳。西班牙人還記載了北部原住民已有工人與商人:金包里社、大雞籠社原住民既不耕種,也不收割,靠著替人「蓋房子、鑄箭、縫衣服、製作大刀、轉販琉璃珠與瑪瑙的方式換取稻米」(蔡承豪引用《西班牙人在臺灣》P.158)。

據1649年1月巴達維亞(雅加達)總督的報告,自1636年的4月起,小琉球原住民被殺或自殺者504人,被俘虜送往他處者697人,1647年最後被捉獲者17人,共1119人(見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P.298),其中1045人是在1636年的4~7月間(《巴達維亞城日誌》的1636/11/26;《熱蘭遮城日誌》的6/2說滅掉約500俘虜483)。而珊瑚礁構成的小琉球島僅6.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165人/km2,這應是荷蘭人在台灣因進行剿滅(悲哀)而作過的最完整的人口統計了(1650年屏東8社中有4社人口在1599~2160間,密度可能更高)。以此密度推算,當時台灣西部平地至少有7000 km2,可有116萬人,還未計4000 km2以上的丘陵地人口。又據《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荷蘭人在小琉球沒看到船隻,只有二條捕魚的竹筏(1630/5/13),故應是以農業為主;有美麗又整齊的農地與存糧食的農舍,種椰子、蕃薯、玉米(milie栗米?)、香蕉、豆子、anjames、oubis、milge及其它作物,還有養豬,開發得看不到一個地方沒有種植,甚至於在礁岩之間也都開發了(1633/11/18、1636/5/11、6/2)。由此可見台灣在荷蘭時代就已有滿滿的人,且農業相當進步。特別的是,小琉球沒有河流,二條地溝約以45度交叉於島中央而分成四塊台地(最高點分別為87、70多、70多、50多米),1900年前後見記載的泉水只有三、四口(大的每秒可湧出2708/3600 =0.75公升)。若當時有石灰岩洞底部可儲存大量雨水,這種岩洞須夠普遍才能支援全島農業。若是已會挖井(小琉球的井一般淺於10米,有只6米多的,但在台地較高處須穿透4~10米以上的珊瑚礁石灰岩),則當時台灣原住民已能離河而居了,成為面的分布。 掘井的歷史可溯至石器時代。據1958年調查,由地面至靜止地下水位的深度(米):台北3~10、桃園5~13、新竹至高雄7~13(除濁水溪沖積扇 2~4)、屏東5米。台南有一口烏鬼井,深3.48米,水位常在0.57米深處;另一口延平街古井,3.15米深、水位常在1.82米深處。

清代小琉球是化外的禁地,不准民人登島,直到1875年。1788年清國曾登島搜查林爽文餘黨,發現「祗有泉州民人三十八戶」(《欽 定平定臺灣紀略》,清代文獻似乎都照例不提散番);撫番4年後的1879年有340餘戶、2000餘口(夏獻綸《臺灣輿圖》);1894年有400餘戶、 2~3000人(《鳳山縣采訪冊》);1926年有4400人,已全是泉州三邑人(鄉貫別調查)。1893→1926台灣人口增為1.54倍,因此這些三 邑人應是從1894年的人口繁衍而來。但據1904年的戶籍資料(存於琉球鄉戶政所,見李宗信<小琉球的社會與經濟變遷>),508戶中,能追溯祖先在清代以前來自福建的只有79戶,與1788年的38戶相當符合,佔15.6%。因小琉球曾被清空再吸引移民,故其閩人比例可能反應了高屏沿海的閩人比例(但三邑人在高屏各郡或沿海各庄除小港庄64%、彌陀庄62%外,其它都佔四成以下,原住民祖籍是編派的)。而依父系是15.6%,依全體基因應是約8%。

宜蘭平原有320平方公里,因靠海荷蘭人較易接近,1650年降服的有30多社8037人,另有6社1633人敵對,每平方公里共有 9670/320=30人。而這些應只是目標明顯的大社,8成在今鐵路以東的靠海地區,其他因水源不夠充足、土地不夠肥沃,只能養活10~20人的地方應 很多,這些難管理的小社群,全台只有2000多的荷蘭人是不會有興趣的(而這些散戶也最容易冒充漢人,因此清國統治後都不見了)。包括這些小社群與未被發 現的大社後的人口密度就只能猜了。

宜蘭在荷、鄭、清初並無閩粵人,1773年才有林元旻4兄弟開墾礁溪,1796年才又有吳沙率約1300人前往武力開墾(《東槎紀略》卷三:「沙所召多漳 籍,約千餘」、「泉籍初不及二百人」、「粵人則不過數十為鄉勇而已」),1804年台中巴宰族人潘賢文聞風跟進,也帶約1000熟番前往,1810年併入 清版圖。但1810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在<奏請噶瑪蘭收入版圖狀>中奏報,噶瑪蘭已有漳42500泉250粵140熟番990歸化生番4550共48430人,14年間竟已有42500漳州人,平均每年增加約3000人。而據《淡水廳志》卷4,1811年大甲溪至台北的淡水廳有人口21.5萬,若以1841年的各堡人口比例扣除客家地區的至少4萬後,漳籍不到8.5萬;而若以1926年漳人只佔22.5%算,則不到5萬【暫不管真假,桃園東部的桃澗堡2萬,多漳籍;大台北12.4萬,漳籍(1926年只佔26%)不到6萬(或3.5萬),其中東北海岸帶的金(包里)雞(籠、三)貂堡,1841年總人口11359佔淡水廳的4.0%,1811年可能只有0.9萬】。而且當時宜蘭尚屬未入版圖的番界,民人是不准越界的(設有隘寮派兵看守),而吳沙家族竟能每年招佃3000人,吸走北台灣漳州人的1/3(或1/2),卻幾無泉州人, 這顯然不合理【大甲溪以北的漳人優勢區只有:台北的雙溪貢寮到石門的東北海岸帶(即清代的金雞貂堡)、士林、內湖、板橋、中和、土城,與桃園的東部】。又 漳、泉人數差那麼多,如何鬥?又據《噶瑪蘭志略》卷5, 1810→1814年噶瑪蘭人口48430→62243,由「前4年仍是年增約3300人且到1926年(泉4700、漳133100)泉州人只增加 4500人」來看,應仍是以漳州籍為主,難道淡水廳4年又被吸走1.2萬的漳人?故筆者認為,42500或4年後的5.5萬漳人中除了吳沙帶去的1000多人外都是原來散居而未集居於大社的噶瑪蘭人,是原住集居社番4550人的10倍以上,人口密度也達每平方公里(4.6+1.2)萬/320=181人,而若是加1810→1830非自然增加的2.4萬,則可達(4.6+2.4)萬/320 =219人(而貧瘠又無河流的珊瑚礁島屏東小琉球島在1630年代的人口密度就已達165人/km2)。吳沙家族只是對這些散戶抽取「鄉勇費」,實即現在常聽聞的「保護費」,而大社則抗拒。而在1810年宜蘭各界呈上戶口清冊請求併入版圖時,如果都據實呈報為原住民,將來這些番地不能賣給漢民,故把繳「鄉勇費」的散戶全部報為漳人。而且如此一來還可製造「生米已成熟飯」的假象,即既已有如此多漳人違法越番界,且違法墾番地,就無法懲罰而直接設廳了。就在宜蘭突現4萬多漳人的同時,1781→1811年台灣人口也暴增105萬(清國自1741年開始作非徵稅用的人口普查,1756年台灣有66萬)。

筆者斷言:大墾戶或官員分派籍貫,虛報散居的原住民為漢民的現象也發生在全台各地。滿 清規定漢民「禁入番地、禁買禁墾番地(見註釋)、禁娶番婦」,以防原住民土地被侵吞而致生計困難。清初荒地固然多,但散居的原住民也很多,比集居大社的多 很多(攤開番社分布圖,社與社相距遙遠,中間真的是空無一人嗎?據1724年《臺海使槎錄》,全台共只有287社,比今日鄉鎮市區的數目368還少,即 1.2個鄉鎮才有一社二、三百人,少於8社的:高雄0台南6嘉義2雲林6南投2新竹1桃園4社)。大墾戶其實只是提供技術與組織引水,並半威脅地收取鄉勇 費、保護費,主要墾耕者仍是原住民。當大墾戶把「墾出」的田園報官時,若據實呈報地主是原住民,一來坐 實了大墾戶違法入墾番地的罪,二來將來這些番地不能賣給漢民,因而說服原住民假裝成大墾戶的同鄉。而官方也全力配合,因正好可加速同化,甚至成了正式的同 化手段,尤其在1781→1811年台灣人口90→179或194萬,應有官員主導。這就是台灣出現大量閩粵移民,同鄉相隨,但在中國卻沒這回事的原因,台灣人不要任意相信祖上留下的籍貫。大部分的平埔族就這樣消失了,只留下大社,歷次的原住民統計也都只限於這些大社,因荷蘭人只2000多人無法管理散戶,清初徵稅用的丁口數也只含社番,清中後期普查時則散戶已全被報為閩粵籍。很多大社持續很久,卻成了社番難以抹去的標記,無法冒充漢人,因而許多人離開後便不再回,留在社裡的就繼續當番。

噶瑪蘭社番則集體取同一漢姓。文史專家曾中宜在日治《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中發 現,在宜蘭五結鄉的加禮宛社「大社的地主除了吳偉炳、李那里、李瓜末、吳炳榮外,其餘三十五位均姓陳;瑤歌除了陳居荖、陳乃交、陳武連八寶外,其餘十三位 地主均姓潘;竹仔林除了陳武枝母荖外,其餘十位地主均姓朱;七結仔則十五位地主都姓李;武暖則八位地主都姓胡。」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各社的母系來源或許單一,但父系則肯定是多元的,而他們幾乎都用了同一漢姓。1683年台灣本土人口至少50~100萬,現在2000萬,成長不超過40~20倍,但考慮古時人口含二代(均壽不到50歲),每一壯男平均衍生80~40現代男,即男女160~80人,故現在家族男性超過500、男女超過1000的都應懷疑自己來自社番(小家族則極可能來自散番,祖籍得自大墾戶或官員)。

枋山、車城、恆春也有突然出現大量閩粵人的情況。這地區在鄭氏時期據說被視為流放罪犯的天然監獄,在清代則是禁止民人踰越的番界,直到1875年開山撫番才設恆春縣。但據《恆春縣志》卷7,在1889年全縣人口就達20055, 14年裡湧現15953閩粵籍的莊民,社番只有22社4102人。恆春車城平原9646人中只有3社431名社番,其它社番全在牡丹、滿州的丘陵區。但在之後的3年卻僅增加492人(至 20547),年增率0.82%,略高於全台的0.57%,並無大量移民。不要以為閩粵人對後山地區早已垂涎欲滴,一撲而上,1875~79年清國還需在 廈門、汕頭、香港以獎勵招募農民,結果因成效不彰而廢止。據《台灣通史》,恆春知縣稟言:「臺灣開拓後山,於茲三年,生番漸次受撫,而招墾尚無成效。」畢竟番域凶險,拓墾一切從頭,台灣西部人口又非達到飽和。1888年,另一恆春知縣說:「招墾應募者多係衙外胥吏及其親友,與衙役勾結,稔悉地理。於獲准開墾之後,轉賣他人。」可見13年裡來拓墾者很少。撫番統領吳光亮<化番俚言>32條中就有一條是「改社為莊,以示區別」,《恆春縣志》案說「莊民均係閩之漳泉粵之潮嘉等處渡海而來」,但又矛盾地說「開治以後,來者較多,土著則皆番民也」,官方的操作已可確定。全縣散番是社番的3.9倍,平原區則是21.4倍。

但1875年後禁買禁墾番地令已廢止,為何官員還要編派祖籍給原住民?這是為了向世界,尤其是日本,宣示台灣已是清國人的天下,不要再妄想。1874年,日本以1871年琉球人在高士佛社被殺為藉口登陸屏東車城,攻打牡丹等社(日兵5990人戰死12人死於瘧疾561人),主張番界不屬清國,是無主地。因而事後清國開山撫番,並在只有2萬人口的枋山、牡丹、恆春地區設縣,而不只是設廳,其宣示意味濃厚。1875~1895年間清國用來欺騙世界而全面編派給台灣人的祖籍,現在也被中國拿來要求台灣回歸「祖國」。

宜蘭、恆春都在開始有閩粵人進入到第一次有統計記錄的14年內,族群結構完全逆轉,若不計外來的熟番,平原區閩粵人各佔90%、95%。全台其它地區應也都差不多,都在大墾戶進入後,或開山撫番後的幾年內散番全部漢化,〝拓墾完成〞,只是很難找到資料查証而已。

像埔里、魚池應該也是,但因只有開山2年與40年後的族群統計而難以確証。據閩浙總督劉韻珂<奏勘番地疏>,1847年出來迎接他,請求設官治理的埔里、魚池盆地內「水沙連六社」的社番有生1020熟2000多,共3020人,其中熟番全來自埔里社。據1877年夏獻綸查勘中路埔裏的報告,開山2年後此六社有漢民2600多、屯番6000多、化番600多【註:屯番指外來熟番,據埔裏社番自述而官員記下,1823~4年間有中部熟番受邀入墾該社,但24年後該社竟逆轉成熟番2000生番27,筆者認為應是生番熟番化,頂多只有幾百人是真正外來】。再38年後的1915年,據日治《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見邱正略<水沙連地域客家的開發與聚落分布>),閩粵人已佔埔里社堡(閩7899粵5101熟4777生番38)17815的73.0%、五城堡(魚池,閩6590粵602熟358生24)7574的95.0%,二堡共有閩粵人20192、熟番5197、生番62,即閩粵人增為7.8倍而番口減為0.8倍。以全台灣1893→1896→1912的年增率0.57% & 1.4%把閩粵人20192回推到1877年是14510,若以開山後前2年有2600的速度,也是14年內就可達成,但二位恆春知縣的說法顯示招墾並不容易。 埔里、魚池盆地共63平方公里,依1811年噶瑪蘭人的密度估計,盆地內可有生番(181~219)*63 =11403~13797人,而面積是盆地3.5倍的丘陵區應也有不少人口。而由宜蘭、恆春的例子也可知,盆地內散居的散番會是官方統計的社番3020或 6600的好幾倍,也就是上萬,另再加上盆地外。是什麼樣的嚴苛淘汰能讓一個原應有1萬多人的原住民在1877~1915的38年內(實際或許也在14年內)只剩熟番5197、生番62人?而且若不是因埔里社大到難以撼動,熟番應也會所剩無幾。原住的生番不是閩粵化就是熟番化,而閩粵化的吸引力顯然大過熟番化,而且1875年後官員編派的當然是閩粵籍。
國姓也與魚池類似,1875年前是番界,1926年時已有閩1100粵4400人,閩粵共佔人口的約95%(粵籍佔1915年的69.6%、1920的74.8%、1935的78.7%,1926年應佔約76.4%)。而照理說,粵籍應多來自東勢郡(東勢、石岡、新社),但祖籍潮州、嘉應、惠州的佔比卻與東勢郡的大不同(國姓23%、64%、14%,東勢郡65%、28%、8%),國姓的粵籍來自何處?應是隨著少數閩粵人(瓶頸效應)的足跡編派而來。

基隆至苗栗的丘陵區(乾隆27年1762以前全部是番界),更難有資料,又未與 外界清楚隔絕。但還是可作一些事。據《淡水廳志》,1841年淡水廳城南二堡(後來的苗栗一堡,含後龍、造橋、獅潭、三義之間的大片地區,苑裡、通霄則組 成城南三堡)有人口14158。1841→1926年全台灣人口增為不到392.4 /[160* (1.004^30)] =2.18倍1811年台灣實際人口取為最低值的160萬以免高估計算結果,因筆者認為福建通志的194萬太高),城南二堡人口自然增長應不到14158*2.18=3.09萬。但1926年時這地區有閩粵人10.04萬,故約有(10.04-3.09)/10.04 =69%是非自然增加的,若1841~1926年並沒有大量閩粵人移入苗栗一堡各鄉鎮的事實,則這地區約69%的人口應是1841(道光21)年後加入的,應是番口漢化(閩粵人不會躲這麼久)。醫界已發現,苗栗客家人與賽夏族人常見蠶豆症,但其它地區的客家人少有此症。同法算得的其它各堡的比例是(見 calculate.xls):城南三堡45%、一堡55%、廳治城廂45%、城北一堡(頭前溪北)51%、二堡(西桃)67%、桃澗堡(東桃)47%,桃竹苗各堡總平均是57%,約105911*0.57/0.43 =14.0萬的閩粵籍人口是1841年後加入的。而1841年前的人口中也可含大量番口,1762年以前丘陵區全部是番界。若排除閩籍人很多的南二、廳治、桃澗等堡,則粵籍區是62%約10.3萬,相當於1926年的10.3*2.18 =22.5萬,但不可能有這麼多客家人移入桃竹苗,因1926年桃竹苗有粵籍353300(四縣168300海陸133200),其它地區共只有23.3萬 (四縣128600海陸21400),含大台北2800、中彰投107700、高屏92000,且23.3萬中應有很大部分也是1841年後加入的。
台北各堡的總平均則是41%約11.3萬(都換算回1841年的人數),也含不少番口。但 台北已成政治與經濟的中心,也會有很多移民,尤其在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後;又首善之區台北的年增率也可能領先全台飆高,不只增為2.18倍。當然 也可懷疑是1841年的統計效率太低,但清國自1757年起就有一套「每戶發給門牌,名字填在門牌內,十戶立牌長,十牌立甲長,十甲立保長」的保甲戶口清 查法,已用了84年,民戶很難逃掉。
台北至苗栗的廣大地區遲至1875年才廢淡水廳而設縣,算是相對落後,全淡水廳(扣除大安溪以南)的總平均是48%約25.3萬。又1841→1871的30年間,淡水廳依比例扣掉城南四堡後的人口269933→約401815,自然增長應不到269933 *(1.004^30) =304276,故有24.3%約9.8萬,相當於1841年的8.7萬是非自然增加的。再仔細算後,1926年的台北至苗栗閩粵人口中,44%是在1811年前就有,8%在1811~1841、16%在1841~1871、32%在1871~1926年間加入。鐵路通車後,確實可能有大量人口移入北台灣,但如前述不可能有大量客家人移入。

台中的新社原名「新番社」,是噶哈巫平埔族的居地。1833年粵人杜行修率「五十壯男」由台中大坑(而非東勢)進入,為閩粵人到達新社之始。據說在1862~65年的戴潮春(萬生)反清事件中,沿海居民紛紛遷入新社避難,新社因而逐漸發展,1926年時有閩人300粵人6400,已無噶哈巫人(1905年台中廳熟番只有282人),據說都搬去埔里了。但戴潮春事件並未波及東勢、石岡等客家區,沿海居民則都是閩人,何來沿海粵人避難?五十壯男能繁衍多少人?噶哈巫人能舉族翻山越嶺逃避而不遇阻力嗎?有大屠殺嗎?其實清國相當保謢原住民,漢人會被驅逐(像埔里郭百年事件)而不是原住民舉族逃離。中部平埔族向宜蘭、埔里移民的應只是一小部份勇壯者向外尋找更好機會,就像閩粵人一樣,而不是像許多學者所說的在逃避外來入侵者。故筆者認為6700閩粵人大多是噶哈巫人漢化,只要照撫番統領吳光亮的<化番俚言>作就可以了,根本不必逃。

這裡附記一件事。1892~95年成稿、日治時被重抄的《嘉義管內采訪冊》將打貓西、北、南堡2.3萬人全記為番戶。 「番戶」不可能被誤寫、誤抄了91次(88街庄+3計共),但嘉南平原腹地不應有這一大塊熟番保留地。筆者猜測有三種可能:一是此三堡(大埤南部、大林西 北部、溪口、新港北部、民雄西部)拒絕官員統一編派閩粵祖籍,官員挾怨報復;二是編者或重抄者想保留一些他認為的真相;三是編者公報私仇。

如果前述的看法正確,扣掉吳沙的約1500閩粵人(泉250粵140餘為漳1110,合理多了)與潘賢文的990熟番後,噶瑪蘭族應有46000人,宜蘭平原有320平方公里(km2),每平方公里144人,而這是噶瑪蘭族在無閩粵人介入下自力達到的,而且必仍有大量未被統計到的人。據《噶瑪蘭志略》卷5,1810→1814→1830年噶瑪蘭人口48430→62243→78871,平均年增率6.47%與1.49%,此時統計不分族群,移民也合法,我們無法分辨其中有多少是移民,但由「前4年仍是年增約3300人且到1926年(泉4700、漳133100)泉州人只增加4500人」來看,應仍是以漳州籍為主,但實為噶瑪蘭人,不然淡水廳4年又被吸走1萬多的漳人。保守地只加上前4年每年3000之後(其實1810→30年又非自然增加2.4萬,但可能有人堅持有上萬的漳籍移民),噶瑪蘭人至少就有4.6+4*0.3=5.8萬,每平方公里181人(多可達(4.6+2.4)萬/320 =219人)。 此時距荷蘭人來台已有187年,我們不知荷蘭人有沒有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或他們有沒有自行從外界取經,習得較先進的農業技術而使人口大增,或這樣的人口 密度其實已維持了一段很長時間(1644年荷蘭人攻入奇力板社時,發現家家戶戶儲滿稻穀與小米,而之後噶瑪蘭人也以稻米向荷蘭人繳稅)。若以那個時代算很 高的年增率0.4%把181回推161年,則1650年每平方公里有95人(人口3.05萬)。故平埔族在閩粵人介入前的人口密度可在95人以上(而貧瘠又無河流的珊瑚礁島屏東小琉球島在1630年代的人口密度就已達165人/km2)。而台灣西部+澎湖+宜蘭的平地目前超過8500平方公里,1650年時應有7500平方公里以上(筆者只能搜尋到二項訊息,一是1000年來台灣西南海岸向西推進了5~15公里,而筆者量得大安溪至高雄柴山海岸三段直線長約210公里;另一是1823年的曾文溪改道把三、四百平方公里的台南台江內海填為平地),故可有 95*7500 =71萬人以上。另還有超過4000平方公里的丘陵地,雖平地少但水源多(人口這麼稀少,是不是平地可能已不是重要因素),若每平方公里30人則可再養個12萬人(2005年台灣西部丘陵中人口密度最低的有台北坪林39人、台南南化53、台北石碇54、苗栗獅潭67、苗栗南庄71;台北低於100的還有雙溪71、平溪88,都在密度最低的50名內;1926年苗栗南庄57、獅潭69幾無變化)。

我們也可直接計算而不回推。1811年時,剛開發的宜蘭有181噶瑪蘭人/km2以上,早開發100餘年的西部的密度應更高。故西部平地(應超過7200 平方公里)的平埔人數應多於181*7200 =130.3萬,全台平埔人多於130.3+4.6 =135萬,還未計丘陵地的,剩下的少於179-135 =44萬則是閩粵人,是179萬的24.6%若平埔人要佔179萬的90%,即161.1萬,則西部平地的平埔人密度需是(161.1-4.6)/7200 =217人/km2,是噶瑪蘭的1.20倍,而這是合理的數字,因100年的平均年增率西部只需比噶瑪蘭的高0.18%。再以181人/km2推估其它小地區。1875年恆春設縣時恆春平原可有平埔人181*110 =19910,但1889年實際人口只有9646,可以全部是平埔人(恆春可能因沒有大片高山,水源不是那麼豐富,今日仍可見許多荒地)。水源豐富的苗栗河谷平原在併入清國前可有平埔人181*90 =16290,但1841年時範圍比河谷平原大很多的城南二堡只有14158,故可以全部是平埔人(因 筆者無資料可分離出平原人口,故不討論日治時期人口)。水源豐富的埔里、魚池盆地平原共63平方公里,在1830年設通事、1823~4年有中部熟番入墾 前可有平埔人(181~219)*63 =11403~13797。1830→1912年全台人口可增為321/[194* (1.0040^(1830-1811)] =1.53倍,1912年埔里、魚池可有(11403~13797)*1.53=17446~21109人。1915年實際人口17815+7569 =25384,故可以7~8成是平埔人。但埔里也可能比宜蘭更肥沃,平埔人密度超過219人/km2。

過去學者都預設了「台灣人都是移民後代」,因此都根據統治者所得的人口數,認定平埔族是稀少的。但平埔人口數是一個開放的問題,空間非常大,而福建泉漳人口卻有相當可信的數字,本文已証明了台灣人的平埔基因超過7成,因此學者們應都錯了。年輕一輩的學者不要再重蹈覆轍,以免將來積重難返。

【註釋】禁買、禁墾番地–康熙《戶部則例》:「臺灣奸民私瞨熟番 埔地者,依盜耕本律問擬,于生番界內私墾者,依越度關塞問擬,田仍歸番。」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166:「(乾隆)十一年(1746)題准,閩省臺 地綿亙二千餘里,近山有水之處皆屬膏腴,人力易施,種植之獲倍於內地。嗣後民人如有私買番地者,告發之日,將田歸番,照律計畝治罪,荒地減一等,強者各加 一等。其有潛入生番地界私墾者,照律嚴懲。」光緒元年(1875)此令才撒消。

十八、看清國官員如何漢化台灣人–<化番俚言> – 2013

1875年前,因滿清的禁買、禁墾番地令,使閩粵籍大墾戶或官員把散居的原住民虛報為自己的同鄉,全部漢化,〝拓墾完成〞。

1874年,日本以1871年琉球人在高士佛社被殺為藉口登陸屏東車城,攻打牡丹等社(日兵5990人戰死12人死於瘧疾561人),主張番界不屬清國, 是無主地。因而事後清國開山撫番,廢除禁渡台、禁入禁買禁墾番地等禁令,1875~79年在廈門、汕頭、香港招募農民,想以大量閩粵人充實台灣,總共送來 了2000餘人。結果發現來者「半系遊手好閒之徒,不能力耕」(胡傳《台東州采訪冊》),緊急喊停,改由本地招募。既然不能招來真正的閩粵人,把閩粵籍貫派給原住民也能達到同樣效果,枋山車城恆春、埔里魚池國姓、台北至苗栗的剩餘平埔族就這樣幾乎全部漢化了(這波漢化構成了1926年台北至苗栗閩粵籍人口的1/3)。

負責開山撫番的統領吳光亮在1879年頒布了<化番俚言>32條(收於《臺灣生熟番紀事》),要求「刊刷成本,頒發爾等各社、各學,以便逐日觀覽。並令蒙師於授學之餘,講解而指示之,……務將後開條款,時常誦讀,默記於心」。其中很多是在說明法律與道德,以下只摘錄與漢化有關者。

改社為莊,以示區別。查內地百姓所居之地,均稱某村、某莊,未有稱為社者。茲本軍門恩准爾等安居故土,其社名改名為莊……(筆者按:其實漳州人稱集居處為社,如《漳浦村社要覽》。)
◆ 薙髮打辮,以遵體制。……爾等從前,無論男女俱留長髮,殊無分別,實屬可恥。茲已化番為民,婦女當蓄長髮,男子須薙髮打辮,方見爾等真心歸順,是為遵制良民。
◆ 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筆者註:母系社番就這樣成了有數百數千子孫的父系大家族。
◆ 分別稱呼,以序彝倫。大凡親戚,有父族、母族之分。何謂父族親戚?如父之姊妹稱為姑母……何謂母族親戚?母之父母稱為外公、外婆……
◆ 分別姓氏,以定婚姻。娶妻不娶同姓,恐其亂宗族也。……惟天朝民人,凡娶妻者託媒人擇異姓年紀相稱者,須用三書六札,父母主婚,俱要過禮受聘,謂之明婚正娶,不得糊亂強配。臨娶之時,又要擇吉日,到門夫妻同拜天地,再拜祖宗、父母,然後夫婦之道乃成。……
◆ 禮宜祭葬,以安先靈。……爾等番俗,父母死後皆不用衣棺收殮,就將屍身藏於室內或埋之隴畝,不知祭拜;天倫滅絕,莫此為甚!此後爾等如遇父母、兄弟、妻子死亡,須用衣棺收殮,深埋山岡之上,堆土為記。每年清明,祭拜一次,世代相傳,勿忘父母鞠育之恩。如父母死,男子用白線打辮、女子用白繩束髮,不可穿紅著綠,以表哀慕之誠。三年後始行除去,再從吉服可也。
◆ 分記歲月,以知年紀。如每逢一年為一歲。每歲系分十二個月,每月大建系三十日,小建系二十九日……
◆ 建立廟祠,以安神祖。爾番眾現已歸化,凡一村一莊、或幾村幾莊共建廟宇一座,安設關聖帝君、或天后聖母、或文昌帝君及各位正神身像,合眾虔誠供奉。又各莊各建祠宇一座,安設全莊祖宗牌位,每逢年節及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眾備香燭虔心叩拜,必獲保佑人口平安、五穀豐熟,獲福無窮矣。(筆者註:全莊祖宗牌位當然要有個姓氏開基祖,那就編個閩粵人。

十九、台灣閩客語人大約是13%高山族、少於5%漢族(0-5%)、多於82%越+南洋族(82-87%)

林媽利發現高山九族都是很純的民族,但族間差異頗大,顯示他們有不同來源,但仍與海洋南島族群聚。她推測他們的祖先可能在一萬二千年前的巽他大陸 Sundaland時期(冰河時期東海、台海、東京灣、泰國灣、爪哇海都是陸地)就已從南北各地來台,之後就相互隔離【感謝網友〝Simon〞告訴我這一 訊息,但這推測也有可能錯,在<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的後註中有提過有人發現菲律賓人與高山族人的mtDNA有9-bp deletion的比率很相近,而與印尼人不同,如果有人能確認菲律賓人與高山族不尋常地相近,因菲律賓與台灣間從未有陸地相連過,兩地人會相近必是因後 來的雙方海上長期交流的結果】。如果林媽利是對的,冰河時期的〝古台灣族〞就是南島族,那麼離台灣最近的福建應也是他們的天下,後來的越族應與南島族有大 量接觸,壯侗語也因而與南島語有關係(合稱Austro-Tai南-泰語)。根據体質人類學者,河姆渡人就有海洋人種的特徵。巽他大陸時期持續了約兩萬 年,台灣又變成海島時,人口應已接近漁獵採集社會所容許的飽合程度(每人所需的獵場很大)。

第二批來台的有可能是海洋南島族(以下稱南洋族),尤其在五、六千年前的南島極盛期,但我不知有沒有証據顯示的確有這批移民,甚至有理論說南島人是那時從 台灣移出的。若真有南洋族乘船而來,因船能載的人數有限,面對的不是像太平洋上的無人島,會遭岸上人的抵抗,他們對人種的影嚮應不大,除非文化比對手強很 多。高山南島族與海洋南島族雖然分開數千年,但仍長相相近,文化也相近,漁獵對漁獵,要取代當時住平地的〝古台灣族〞實不容易,像美拉尼西亞的人就皮膚黝 黑(mela是黑的意思),並未被像印尼那樣的人取代,故高山族與平埔族都接近〝古台灣族〞的可能非常大。即使南洋族夠強悍,與〝古台灣族〞混合成古平埔 族、卻未影響到高山族的話,他們的比率也不會超過兩、三成(先進的漢人只佔福建人的二成半,日本彌生人也只占日本人約這麼多比率)。但這只是合理推測而不 是科學推論,也可能在科學面前一夕瓦解,南洋族也可能很強悍,長期不斷地成功登岸存活,而使古平埔族與高山族變得很不同。

第三批來台的可能是未漢化的福建古越人,其實幾千年來一直有大陸文化傳到台灣,他們因地利之便,可能長期緩慢而穩定地把平埔族從南島族轉變成百越族,但文 化仍是南島文化。最後一批是宋、元以後已漢化的福建越人(75%越+25%漢)。假設宋元後的福建人與宋元前的平埔人(已混有古越人與南洋人)有如下的種 族比率:

.......高山族..南洋族..漢族...越族
宋元後福建人..0....0....0.25...0.75
宋元前平埔人..g....n....0.00...(1-g-n)

這是假設南洋族與高山族完全不同,若同屬南島族的南洋族與高山族無異,則n應取為零。若現代台灣人有P比率是平埔族,(1-P)是宋元以來移入的福建人, 則台灣人的高山族比率是G = P*g,根據林媽利G =P*g = 0.13(雖然P與g均未知),而漢族比率是H = 0.25*(1-P),其餘為越族加南洋族Y+N = 1-G-H = 0.87-H。作下表(已知P*g = 0.13):

......... (1) (2) (3) (4) (5) (6)
台灣人的平埔比率P= 1.00.0.90.0.80.0.70.0.60.0.50
平埔人的高山比率g= 0.13.0.14.0.16.0.19.0.22.0.26
台灣人的漢族比率H= 0.00.0.03.0.05.0.08.0.10.0.13
台灣人越+南洋 Y+N= 0.87.0.84.0.82.0.79.0.77.0.74

所以台灣人的漢族比率上限是8%(P=0.70),也可能低到沒有,而越+南洋族下限是79%,高可到87%。沈建德教授認為台灣人的平埔比率大於 0.90,從上一節的討論可知這是個合理的估計。當P = 0.90時,g = 0.14,H = 0.03,Y+N=0.84。但如果更保守一些,取P > 0.80,則g < 0.16,H <0.05,Y+N>0.82,即平埔人只有小於16%的高山族基因,台灣人有小於5%的漢基因、大於82%的越+南洋基因。

二十、扶持東南亞的兄弟,不幫助欺壓我們的漢人

我們的外觀的確不太像東南亞人。事實上有面部測量研究顯示我們的長相較接近中日韓等東亞人。但畬族、壯族、越南北部人長得更像我們(越南南部人則像高棉 人)。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東南亞人受印度人與澳洲原住民的影響,因他們皮膚黝黑,輪廓與黃種人差很多,故不需加進太多就能顯現出差別。所以或許崇山峻嶺中 的百越與苗蠻人原來就是這個樣子,是黃種人的原型(而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是黃種人語言的原型),而中國北方人是為適應北方環境而自發改變、或是被白種人改 變了面貌的黃種人(周秦漢唐時有很多西域人在中國,我覺得日本人比中國北方人長得更像我們)。第二種可能是百越人長相漢化,在千年漢化過程中,長相似漢人 有生存優勢,故有〝社會選擇〞的壓力,而審美觀也漢化,故也有〝性選擇〞,越人從內心到外表都被漢化。但這樣一來,畬族、壯族(他們漢化也頗深)也需(在 漢人外表的啟示下)自發產生崇尚高大、白晰的審美觀而改變民族的外表,這可能性似乎不大。故第一種可能較大,但不管是那個原因,在大家看不見、不會有〝社 會選擇〞或〝性選擇〞的壓力的地方,例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抗原…等,越人保留了它們原來應有的樣貌,許多基因分析都顯示越人與東南亞人相近。

有時想到越人在東南亞的〝成就〞,我不是感到驕傲,而是感到心疼。東南亞人其實才是我們的近親,比漢人還近,但越人卻一開始就用從漢人學得的較高文化,處 處壓過他們,讓他們信心盡失。東南亞人受越人的欺負就像當初漢人欺負我們越人祖先一樣。故這些已握有優勢的越人們應去多扶持一下我們的兄弟,而不要去幫助 已統治我們一千多年,而現在仍想殺過海峽來繼續統治我們的漢人。

高山族與平埔族的兄弟們應勇敢地堅持自己的身份,中國閩南人、客家人在一千年前也都是番,因掩藏身份,一千多年來誤認自己的祖先,真正的祖先生前被欺壓, 身後被否認,慘莫過於此。閩客人的文化也是學來的,並非他們自創的,只因地理關係,漢化較早而已。而漢人也不能再驕傲多久了,一山比一山高,西方文化已席 捲世界,漢人也正在西化的浪潮之中,他們在西方人面前也是自卑得要命,只能在東方人面前誇耀他們的祖先。與現在的歐美文化相比,漢人的舊文化離番不遠,就 像當年的越文化相對於漢文化一樣。

二十一、台灣人成中國的猶太人?

台灣人不可能成為中國的猶太人,理由簡單清楚,文化根基太淺薄。(或許我們應請教育學者研究正統猶太人教育後代的方式與內容,把與猶太種族有關的部份去 掉,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對我們而言,無論是中國文化或猶太文化或日本文化都是外來文化。不背舊包袱,擇優而從是我們該走的方向。)

或許會有幾個台籍富商,但那只是因他家族剛好曾生在二十世紀後半的台灣,並憑著運氣與黑心(與制度的不健全)聚集了大筆財富,最後把台灣一、二代人的血汗、本應屬全体台灣人的東西背去中國,環境災難留給台灣,這樣的成就,台灣人應以他們為榮嗎?

有了這些富商,如果沒有出等量的學者會讓人覺得台灣人有錢而沒有內涵,所以富商成了台灣人的心理負擔。

中國的台籍富商對台灣有好處嗎?他們不僅不會像猶太人拿出10%收入幫助同胞,連稅也不會交給台灣。他們家族會落籍上海(或美國),在與當地人通婚兩代後 也不會再自認是台灣人(雖然老頭子可能會諄諄告誡,但聽在小伙子耳裡就是毫無感覺)。而即使留在台灣,台灣也要時時看他們的臉色,他們稍不高興就會威脅要 離開台灣。

所以我認為台灣不應幫富商們到中國打天下,他們成功後只會認為是自己的成就,台灣人的生死與他們無關。故台灣的命脈不能靠他們,台灣應把他們的資金困死在 台灣,叫他們在台灣把錢吐出花光,即使讓所有台灣人把過去的積蓄坐吃山空,也比讓他們少數人變成中國富商來得公平而正義。困在台灣也可逼他們作出好的投 資,若他們自己想不出來,就請專家來幫忙。寧要有全台灣人參予的正義公平的失敗,也不要少數人的不公不義的成功。

台灣商人與日本、韓國商人不同的地方是沒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很容易就消失在漢人的大海中(把〝移民〞說成只是〝移居〞),這也是為什麼建立台灣人的越民族 意識那麼重要。中國在吸光台灣的奶後,再來還要啃吃台灣的骨與肉。把籌碼送給中國、協助武裝中國對付台灣的資本家們,你們的良心何在?

【後註:雖然越人在文化、政治上沒什麼成就,但嗜錢如命,拼經濟的能力有目共睹,由他們在東南亞的表現可看出。故台灣今日的經濟奇蹟,是百越民族在美國的幫助下努力的結果,不應被歸功於中國來的國民黨官員,說是因他們正確的規畫才有今天。】

二十二、台越民族不背漢文化的包袱,去漢化台灣才能永久獨立

日本人一百年前就知要脫亞入歐,韓國人、越南人也已完成去除漢字。在民族觀念嚴重混淆的台灣去漢化成了當務之急,唯有去漢化才不會讓台灣人誤以為自己是漢 人,讓中國人誤以為他們該統治台灣人。去漢化後台灣才能永久獨立,否則必陷入中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這點韓國人早已警覺到而在上世紀去除 了漢字。雖然去漢化過程非常艱辛,一時國人也難達共識,但台灣務必在有辦法抵抗中國入侵時完成它,才能增強國人的抗中意識,提高中國殖民台灣的難度。目前 西方文明橫掃世界,英語成世界語言,這環境是前所未有的,去漢化不是不可能,但可能需時好幾十年、上百年。

正當台灣要國際化的時候,確認台灣人不是漢人倒是個適時的好消息,因台灣人可以坦然不再背漢文化的包袱,勇敢地西化。不管是西方文化或中國文化,都是外來 的異族文化。我們不該忘的祖宗言其實早已忘得差不多,只剩幾個找不到漢字對應的語詞,現在不管是閩南話或客家話,都是越化的漢語。漢語是一種為遷就書寫方 式而發育不良的語言,就像一個太早上工的孩童。古時的文字要刻在竹簡上(希臘人寫在紙草紙或羊皮上),秦俑顯示,當時文官隨身攜帶的文具是一把刀和一塊磨 刀石。因刻字極其不易,讀書的量是以幾斤而不是幾頁計算,故用字力求精簡,要字字千金,這也是四書五經如此難讀的原因。若把四書全部翻成白話文,一般人可 在一天內全部讀完,而發現不過是一些淺顯但不易作到的道理。但古人卻把大部份的精力耗在解讀這些文字上,〝經〞需〝傳〞來解釋,〝傳〞又需〝注〞來解釋, 〝注〞又需〝疏〞進一步解釋,總之解釋不完。人人把〝難解〞當〝深奧〞(這是一種混淆),又因語言模糊,而無法在真正的思想上更進一步。後世書寫方便多 了,卻因古書讀多了而喜歡上那種過度精簡的語言,從沒想過要把語言精確化,結果是留下更多模糊不清的文字,各憑本事建構私密的意念,隨人去猜,非專家少有 人能懂,翻成白話又多平淡無奇。所以中國語言的精確化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這就是現在大家都能明確了解的白話文。但因這種精確語言只發展幾十年(之前只有 一些章回小說),無法與西方的幾千年相比,故中國人的文句多是平淡無奇(奇句都在文言文裡),這就是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因西方人喜歡複雜 多變的文句(從翻譯的西方著作就可看出,難懂可不是因翻譯者的程度差,而是中文難以負荷)。如果把現存的中國先秦文獻全部譯成英文付印,還沒有希臘亞里斯 多德一個人的著作多(完全不需註釋,現代英文版達1500頁),內容也遠不如亞里斯多德的有趣又碰觸有真正內涵的問題。你如果讓中學生同時讀過幾篇希臘羅 馬人與中國人的文章,絕大部份人都會喜歡希臘羅馬(有趣的是年輕人也都自然地覺得耶誕節比春節好玩,西方情人節比中國的浪漫…)。台灣的學生應放棄中國文 化基本教材(要的話也用白話文即可),而改以希臘羅馬文化或西方文化基本教材,可大大增加他們思想的深度與廣度,才能在國際上競爭,西方人就是在那樣的文 化訓練下才發展出這麼偉大的文明。不用擔心學生的中文程度不好,學好英文後要學中文是件容易得多的事。

大家都發現,台灣學生學了十年的英文後,絕大部份仍不能說、不能寫、不能聽,讀則靠字典。但西方人學二、三年中文就能溝通無礙的比比皆是。是台灣語言教育 方法出問題嗎?一般都這樣以為。其實真正的問題是英文對講中文的人來說真的太難了。何以如此?認真學過英文的都知道,要能讀懂英文雜誌或小說,英文字彙需 二、三萬字以上,接近中文字的十倍,每一個字都要熟記它的拼字、發音(不查字典幾乎都會發錯)、重音位置與多重的意義,即使是同一字根的名詞、形容詞、動 詞的發音也會不一樣(詞類變化也不規則),一點一滴完全靠記憶。英文裡不能自由地拿兩個字(概念)來合成一新字(概念),你就是需先背過那個字才能符合英 文的表達習慣。中文通常是一個詞由二個有聲的音(字)組成,英文字則長短不一,音素多,又有無聲的子音,我們要從數萬個字彙中辨出是那個字常常很不容易, 而他們的表達方式又複雜多變,所以學了幾十年英文雖能讀(在字典的幫助下)但仍聽不懂電影對白的比比皆是。台灣的學生在小學畢業後就很少查字典,因從上下 文與單字就可看出詞義,但英語系國家的學生直到要進研究所都還要考字彙,語言訓練既深廣且持久。每背一個字就像我們的背一句成語,必需背到二、三萬個以 上,這樣培養出來的語言能力怎能不強。英文需從很小學習,過了二十歲幾乎無望,字典需終生陪伴(垃圾車教英文更不可能,教教漢語方言還可能有點效果)。英 語需用到人類語言的最大潛能,但從小使用中文的人因中文容易而語言天份沒被充分發揮,辨音、記音的能力都差,長大後要學英文已是困難重重。但學好英文後要 學中文是件容易得多的事。

中國文化即使再發展個三千年,也不會有幾何學、科學、邏輯、文法、人權(女權)、民主…。即使在經過西方人那麼多的教導示範後,中國人仍無法學會(更別說 自己產生)尊重不同的意見,尊重別人(包括台灣人)自主的權利,只知自己的拳頭大。西方人思想開闊,又遠在地球另一邊,人種分明不同,對我們沒有領土的野 心,但中國人卻以為使用中國文化的就該受中國的統治,思想的層次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應立刻對中小學生教授百越民族的歷史,並把〝中國歷史課〞提升為〝東亞歷史課〞,不要浪費時間學習中國如何改朝換代。再改〝國文課〞為〝語文課〞,雖 暫時仍以華文為媒介,但涵蓋東亞及世界各國的文史哲思想(中國的文史哲學,無論古今,並沒有世界地位,不信你去問印度人)。不要讓這兩大〝中國情結製造 機〞(或再加〝中國地理〞成三大,是〝向中派〞固守的三大灘頭堡)繼續毒害我們的後代。若越人再度失去政權,只好世世代代繼續被敵人納為子孫。

二十三、盧溢棋Ekki列出的閩南語中的百越語彙

一篇簡體字網頁〝布依猜想〞中說:「然而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事情剛好相反—〝百越〞不是一種他稱,而是來源于越民族的自稱,〝布越〞。在壯、布依語中, 〝布〞至今仍為〝人〞、〝族〞之意。等于說:布越者,越人也、越族也。也就是說,〝布越〞才是多年前的越人自稱。」漢人把〝布越〞音譯成〝百越〞,指其族 系繁多,是個妙譯。
【後註:閩南語中男人zabo(女人zavo)的bo與閩南語發音的〝布〞正好一樣,會不會是同源的?有專家認為za是〝人〞的意思,但會不會za其實是發語詞(像〝阿〞),bo是指男人,vo是指女人?】

閩語人稱他們的話為〝河洛話〞時,心裡是帶著驕傲的。客語人聽到閩語人這樣自稱時心裡是充滿鄙夷,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才與〝中原〞有關,閩、粵人都是在地的 蠻獠。如果你是漢人(華北人),看到百越族後代的閩、客、粵人在爭論誰保有最多的古漢語時,你是不是會滿心驕傲地微笑?若你是越人,對這樣的景象,你會不 會羞愧得無地自容?這樣的爭論經常在客家網站上演。

無關情結,只論事實。曾有人說顧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提過福建人稱「城邑人」為「河佬」。唐代住城裡的人多是陳元光、王審知部隊的後代,故有此 稱呼是很合理的,而他們的話可能就叫〝河佬話〞(完全符合holo的音,〝福佬〞、〝猲獠〞皆不符,〝鶴佬〞講不出根據)。閩南語中的〝文讀〞是唐代的語 音,而〝白讀〞則脫胎於更早期的吳語。故〝河佬話〞可能原先只是指王審知等帶來的文讀音,是唐代殖民者的語言(現在河南人也叫太陽、沸水為日頭、滾水), 後來因文讀與白讀已混合使用,而不查地一律稱〝河佬話〞。文讀系統也可能只是閩南人為科舉而學習的北方話,與祖先來源無關。故就算閩南話真是河洛話,那也 是殖民者的語言,閩南人何光榮之有?客家人又何需吃味?而事實上閩南話是學得不太像的〝河佬話〞(例如無f或捲舌音)、(舊)吳語與古越語的混合語 (creole),故稱〝河洛話〞並不恰當。

以下是盧溢棋Ekki列出的閩南語中的百越語彙,字數之多及使用之普遍讓人驚訝,這些是我們僅存的寶,應好好珍惜。我在網路上找到的:

福:alnne/alnni..漢:這樣
...泰語:ni/nai(這)..南亞語:ni/ne(這)
...台灣原住民:ni,m/ini,ini/a(這)
福:buun...漢:吹...瑤語:pyom/plom
福:daam...漢:濕...越南語:ddam..瑤語:don
福:diarm-diarm..漢:靜..馬來/印尼:diamdiam
福:dir....漢:在...馬來/印尼:di
福:dorng..漢:戳...古南島語:t′ungkit
福:duh....漢:瞌睡..印尼:tiduh/tuduR
...布農:ma/tuzuh
福:gnial..漢:嬰兒..越南語:con..高棉語:koun
福:gnuar..漢:提...泰語:kam..印尼:genggam
福:guaan..漢:高...苗瑤語:hraang
福:geq....漢:低...苗瑤語:ka/ku(矮)
福:gutlad.漢:勤勞..古南島語:get′a′
福:gyiul..漢:拉...古菲律賓:guyud
福:kap/kamp..漢:蓋..古南島語:kebkeb/kubkub
...瑤語:kum/kub
福:kataau′u..漢:膝蓋..古南島語:tuhud
...阿美:turus
福:lagyiaa...漢:蜘蛛..馬來:lawa-lawa
福:lalm...漢:弱...古南島語:lemah
福:lank...漢:隔...馬來:langkau
福:lerng..漢:鬆...馬來:longgar
福:lox....漢:高...阿美/亞泰:qelaw(長)
...泰語:law...古太平洋語:lawas/lowas
...古玻里尼西亞語:loa
福:lut....漢:落...馬來/印尼:luchut/lucut
...越南語:lot
福:put....漢:斬...泰語:paat
福:taai...漢:殺...阿美/排灣/布農:patay
...苗瑤:tay...西南泰語:taay(死)
福:ulngu..漢:駝背..印尼:ingkuk/bungkuk
...苗瑤:ngkho
福:vah....漢:肉...泰語:bla,blabla,bia
...魯凱(台南):bulabulai
福:vat....漢:識...越南語:biet
福:vidboo/yiarboo..漢:蝙蝠
...瑤:hapo,butbui
福:za-(zabou,zavoul)..漢:人
...古菲律賓:tau/Cau/cau..魯凱:u-tsao
...排灣:tsau-tsau

「我並不反對漢字,但是有些人以為用羅馬字寫福佬語是不對的,是違背大漢傳統。我希望大家應該多多暸解福佬人的百越傳統,和瞭解為什麼福佬語該多用羅馬字。羅馬字是福佬人尋找自己,自我認定的工具。某些詞匯用漢字寫反而違背了福佬人的傳統。」 -- Ekki

註:上表中沒有的尚有lim(飲)、hiu(灑)、lam(混合)…

二十四、我們祖先的語言

遠古時代,我們台灣人的祖先可能有過半住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講壯侗系(Daic,傣語系)的語言,另一部份就住在台灣,講南島系的語言。

約六千前,我們的百越祖先掌握了橫渡大海的技術,開始渡海來台(及日韓東南亞, 形成環西太平洋的越文化區),但當時台灣島上早已住了講南島語的南島民族(高山族,在一萬二千年前的冰河時期台灣海峽是陸地時就已遷居台灣)。祖先一批接 一批地來,持續了數千年,並可能啟動南島民族的偉大遷徙,但每一批上岸時,面對的都是眾多講南島語的南島與百越的混血兒,因而也都被同化成了南島語族。經過數千年後,雖然百越在血統上佔了過半,並把百越文化(幾何印紋陶、杆欄屋、紋身黔面、鑿掉門牙、拾骨葬、……)傳到台灣,但語言已南島化。

約350年前(1661年起),鄭成功與滿人建立的清國統治了台灣,來了一小批閩南人、客家人。因閩、客人有較先進的文明,閩、客語背後還有文字的支撐, 為了貿易、簽約等等的需要,及統治者強力推行漢化教育,祖先們不得不學習閩、客語,因而又成了閩南語族、客語族。因平埔族人長相與閩、客人本來就差不多, 為免於被歧視,多不願提自己的背景,後來甚至在日本政府登記人民的種族時謊報為「福」與「粵」,最後通通都變成閩南人、客家人(留在原番社的因無法抹除印記就繼續當番,遷到或入贅外地與其他人組成新社區的就改變身份成了漢,成了「來台祖」)。當時阿扁的故鄉就有許多平埔人選了〝陳〞當他們的漢姓(或有姓陳的入贅母系部落後,全部落就以陳為姓),經過幾代後,當每個人的根源已模糊時,又共同選了一人當他們的祖先(例如入贅的那位閩南人)。那位祖先可能真的來自閩南,但他真正的子孫可能沒那麼多。

所以我們祖先的語言先後是:壯侗語、南島語、閩客語。現在我們又變成了北京語族。

我們的百越祖先與閩、客人在遠古是同一民族。閩、客人在二千年前開始被漢族入侵,經歷了與平埔族類似的被同化過程,變成了河佬人、客家人,語言由壯侗語變 成了漢語系的河佬語、客家語,他們的血統中漢族約佔1/4,閩越族佔3/4。而平埔族這支,則與南島民族融合,融入了約13%的高山族血統(26%的母 系)及比率未明的南洋(菲律賓)血統。

後記

四百年前,台灣住民的血緣其實已分成平埔(百越)與高山(南島)兩大族系。有幾件事讓台灣(閩客語)人深信自己是來自中國的閩客移民,而原住民都已被趕到山上:(1) 清國大力〝化番為民〞(大墾戶為避罪而虛報散居的原住民地主為同鄉)、日本進行〝自我認定〞的種族登記、二戰後中國流亡政府以大量的文獻與宣傳進行洗腦。 (2)平埔人與中國閩客有很大部份是同源的,被閩客化後幾乎是天衣無縫。(3)平埔族與高山族的語言文化相近,讓人以為他們血緣也相近,因而以為平埔族應 與現代台灣人有別。(4)中國明末清初是〝村社內統一姓氏、村社間結派認祖〞、上溯漢唐名人祖先的〝造譜運動〞大時期,台灣正好趕上這風潮而聯上了閩粵祖 譜;依母系社會習俗,男性須離家入贅他處,若入贅處或工作處較遠,很容易就能假冒漢人,謊稱祖籍,這可能是平埔族消失得迅速又徹底原因之一。(5)歐洲白 人也在四百年內取代了北美印第安人,使台灣人有自己〝當然也可以〞的錯覺,甚至還有優越感。
現在可能又有第六件事:(6)現代台灣山邊僅存的幾個平埔族血緣上接近高山族,讓人以為四百年前的廣大 平埔族也接近高山族。所以這裡有必要指出這個推論是不可靠的,因這些山邊的平埔族自古以來就含有較高的高山族成分,甚至有可能是〝平埔化的高山族〞,而且 也可能因受歧視而長期傾向於與高山族通婚。或許就是因為這些族群與其他平埔族大不同才未被閩客化。

二十五、結束語

本欄到此結束,請看過這個欄,理解並能接受自己不是漢人的同胞把這事實轉告你的親朋(或轉貼),不要再自稱(南方)漢人,丟民族的臉。對於已理解但一時仍 難以接受的朋友,你就慢慢調適吧,幾十年的錯誤認同忽然一夕要改(曾經讓我們讀得要死並引以為榮的中國歷史忽然變成與我們無關),確實不易。我們都曾被漢 人領導的政府有計劃地強力教育成〝堂堂正正的漢人〞,其實我們有八成以上的祖先(平埔族)在三百年前連中國人都不是。如果林媽利教授的「13%高山族」與 沈建德教授的「平埔占九成以上」的結論同時成立,則台灣人的漢基因少於3%(平埔人的高山族基因少於14%)。仍不理解自己不是漢人的,你就繼續理解吧, 有一天你必會理解的,這已是不可能改變的科學事實。漢文化是台灣人(與南中國人)第一個接觸的較高文化,台灣人認漢人為祖就像剛出生的小鴨認牠第一眼看到 的移動物体為母一樣(銘印現象),李遠哲小時候就以為自己是日本人。

堅持台灣人與中國人沒有任何關係的同胞,你們的主張可能與科學研究結果不符,何不接受科學事實。平埔後代說已宣揚了那麼多年,沒多少效果,因一般人提到平 埔族就想到高山南島族,但一眼就可看出台灣平地人不可能屬南島族。其實平埔族含大量的越族血統,而近代來台灣的也並非漢人,而是不知不覺被異族統治一千多 年的越人。新的架構未必不利,而且可被大部份人接受。如果越人的民族意識能被喚醒,將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會漸漸失去對台灣的施力點。善於馬的蒙人 有內、外蒙,善於舟的越人也有內、外越。

不管是日本統治或是中國統治,都是異族統治,李登輝說的〝外來政權〞,一點也不錯,兩岸的百越人永遠脫離不了這宿命嗎?百越族從原本的分佈〝從長江口到越 南北部〞(三國時代的人說「行經萬里不見漢地」)到現在只剩台灣與越南不受漢族的控制,百越人能不誓死保衛嗎?漢人仍要趕盡殺絕嗎?獨立的台灣不僅是民族 尊嚴的問題,而且是關係著子孫千秋萬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利益,台灣人若不能捍衛她,將被敵人與全世界恥笑。日本的威脅已遠,中國的威脅就在眼前,讓我們聯 合日本人、西藏人與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民族,抵抗窮兵黷武的中國人(中國人不稱侵略者為人,而稱鬼子)。

以下修改自越南最有名的一首漢詩〝南國山河〞(李常傑將軍寫):
南國山河越族居(原文「南帝居」)
截然定分在天書
如何逆虜來侵犯
汝等行看取敗虛

台灣國歌 蕭泰然的

 
www.nylon.org.tw/0518_3.mp3:
太平洋西南海邊,美麗島台灣翠青。
早前受外邦統治,獨立/建國咱欲出頭天。
共和國憲法的基礎,四族群平等相協助。
人類文化、世界和平;國民向前、貢獻才能。

附錄:

現代華北人仍有82%的漢末漢族血統是這樣推出來的(摘自〝漢族的發展和演變〞http://www.16988.net/china/institute/han.htm):
「(2).据史料記載,東漢全國有7200萬人口,后因戰亂人口銳減至原來的1/3,即2400萬,三國末期人口為2500萬﹔曹魏、吳、漢休戰后都在恢 复生產建設,到西晉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長到3379萬﹔西晉八王之亂人口死亡過半,到317年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萬。
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衹有80萬﹔至于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 漢族衹有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于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优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 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敦惶一帶全是流亡的漢族。后來30萬羯人被冉閔基本殺絕﹔40萬氐族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于分布太過于 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被西燕和后秦消滅,苻丕被后燕滅,苻登為西秦滅。西秦又被匈奴胡夏滅,后秦被東晉滅,胡夏被吐谷渾滅。鮮卑 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戰中被北魏、高云-馮跋、東晉消滅。到東西魏并立北方時,中國北方衹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与鮮卑族拓拔部。
由于胡人以打仗為職業,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戰中大都戰死,以至于西魏不得不從漢族民間補充兵源。于是胡將大大減少,漢族大將先后涌現,如西魏大將 韋孝寬、李淵的爺爺西魏太尉李虎、楊忠的爸爸武川鎮司馬楊元壽、遼東漢族高歡、秦瓊的爸爸北齊大將秦彝等等。從此,漢族人不僅在民間而且在軍方也占壓倒性 优勢,周齊隋唐的漢族將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東西魏并立時期。到了隋朝初年,關中、山西一帶由于胡人戰死,民間漢族增長和外地漢族重新回歸,漢族已經占壓倒 优勢。
由于在秦燕爭雄的間隙,民間漢人恢复增長,368-407年的漢族人口全國恢复到3000萬,東晉人口有1500萬,所以北方民間漢族人有1500萬。 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2000萬,北朝漢族2500萬,混血兒300萬,鮮卑雜胡440萬(535年東西魏在北方并立)。北朝以至 后來的隋唐北方漢族血統大概為(2500+150)/3240 = 82%。
(4).金建國初期女真族有60萬人口,后來入主中原的女真族有40萬人,而金國治下的漢族人有4300萬。金滅亡后,漢族人怀著對金人滿腔仇恨,將殘留 在華北的女真人無論男女老幼統統殺死。很難想象當時對女真恨之入骨的漢族殺之惟恐不及,居然會跟女真通婚!!!蒙古帝國全國蒙古族人口不到150萬,散布 于亞歐大陸,而進入中原地區不會超過50萬。當元朝的漢族人口有9730萬,完全是壓倒优勢。(元朝規定:〝凡漢人結婚,新娘必須先跟當地的蒙古官員睡覺 破處〞,至今日本人据此笑話中國人血統不純)于是,朱元璋對留在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實行种族滅絕政策,云南的蒙古人嚇的改了自己的民族屬性,几百年來不敢 說自己是蒙古人。
滿族是金政權進入中原后留在東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本世紀,基本上融合于漢族,這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200萬滿族人融合于3億人口的漢民族,基本上改變不了漢民族的屬性。所以漢民族是相對純正的民族。」

所以南方人不要再動不動就用「華北人曾與胡人大量混合,現已無純種漢人」的說法來阿Q式地安慰自己了

文章連結:

朱真一〈台灣族群的血緣〉http://home.i1.net/~alchu/toivan/hist2.htm
林媽利〈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 http://www.wufi.org.tw/linmali.htm

沈建德〈台灣血源七千年之證言〉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沈建德《台灣國》之〈血統獨立〉 http://www.taiwannation.com.tw/topic015.htm
陳順勝〈從醫學資料看臺灣的族群融合〉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3.htm

台灣澎湖海底現虎井沉城 可能為世界最早城市

$
0
0

這是轉載自中國的文章,很多語詞都亂改,例如明明是台日共同研究,他就改為中日,另外上萬年的遺跡,怎可能會是隋朝的!另外台灣通史已經被證實不具歷史價值!

20130827140650
虎井沉城

  7月12日消息﹐日前﹐據一些學者所發現的證據顯示﹐台灣很有可能是人類上古文明的起源地﹐而最直接了當可以證明這項論點的證據﹐當屬澎湖海底十字城的發現。

  為了讓社會大眾注意澎湖海底沉城這塊文化上瑰寶﹐立委張清芳邀請中華飛碟學研究會理事長何顯榮﹑學者林勝義﹐昨天上午舉行了“失落的世界”記者會﹐解釋海底沉城發現的經過及查證的證據。

  潛水界名人謝新曦與蘇淵曾率領2組潛水隊﹐于1982年在聯合報系的贊助下﹐前往澎湖虎井嶼淺灘海底探險﹐發現海底有南北向石牆﹐高出海底約3米。1996年﹐日本人得到臺政府的同意﹐邀請謝新曦再到虎井嶼潛探海底石牆﹐另外發現有東西向石牆﹐與南北向的石牆成直角;在中間相交﹐形成十字型城郭狀構造物﹐並在北端有直徑20米的圓形構造物。

  經台﹑日專家研討﹐根據海底石牆的形狀及構造﹐及切割的石塊分析﹐確認由岩石砌成的十字型城郭狀之牆壁體﹐非自然形成而是人為的構造物。當地傳說這是台灣通史中﹐于隋朝興建﹐因為地殼變動沉入海中的城牆。臺大人類學黃士強教授則認為﹐該地區萬年以來﹐地殼並無重大變動﹐唯一的變動是在冰河期之前﹐約距現在1萬2千年到8萬年間﹐海平面比現在低106米。台灣海峽當時是陸棚﹐根據在附近海底撈獲﹐約3萬年前的長毛象的下顎骨化石和石器等﹐確認該區曾是陸地。由此推斷海底十字城﹐極可能在冰河時期即以建造在陸棚上。

  張清芳表示﹐如果將十字城的覆蓋物清除﹐城市或可顯現﹐如此將重寫人類文明史。現在首要的工作就是澎湖十字城的採證﹐採證工作主要有3個步驟﹐首先是使用水下聲納掃描儀和衛星定位儀﹐繪製海底十字城範圍內的海底地形圖。再來﹐依照海底地形圖的判讀﹐在適當地點潛探海底﹐收集相關資料。包括調查﹑丈量﹑攝影﹑記錄﹑取樣等﹐根據樣品作年代鑒定﹑化學分析﹑文物比對﹑確認是否為上古文明的遺跡﹐最後依據確認事項﹐訂定處理方案﹐清理海底十字城。

  如果真是隋朝的遺跡﹐則可列為國家一級古跡。倘若真是如地質學家所指﹐是1萬2千年以前的建築﹐則應向聯合國提報成為世界級古跡。張清芳認為這麼做﹐不但可以發展成觀光景點﹐成為世界旅遊的重要據點;同時也可以健全台灣島史﹐恢復台灣在世界歷史的定位。

2013-07-12 13:20 來源﹕科技訊  查看評論

基隆巨石又稱老鷹石 漁民辨位地標

$
0
0

既然早就知道是遺跡,為什麼這麼多年都不見人去維護,馬英九政府只重視中國遺跡,將台灣歷史視如糞土!

自由時報 – 2013年9月3日 上午6:11

專家眼中的巨石文明遺跡

〔自由時報記者林慶川/台北報導〕基隆市發生巨石砸落意外,據了解,此顆巨石又稱為「老鷹石」,不僅是老漁夫出海捕魚時辨識方位的重要地標,也是古文明專家眼中的「巨石文明遺跡」,可說來頭不小。

又稱立石仙 93年颱風毀翅膀

曾任明新科技大學副教授的台灣古文明研究室主持人何顯榮昨天細看電視畫面後,赫然發現此顆巨石就是他在九十年及九十四年兩度踏勘的「老鷹石」。他說,老鷹石的翅膀,在九十三年的一場颱風被破壞,日前又崩落一半,「巨石因此報銷了,真的很可惜!」

何顯榮說,當初他在當地的凱達格蘭民族工作室主持人林勝義陪同下踏勘此巨石,一看驚為天人,原因是,巨石的頭、嘴、頸部都有人為雕琢痕跡,翅膀的人工鑿痕最為明顯。老鷹石「頭圓、嘴尖」,雖經風雨沖刷,略有剝落,但樣態仍栩栩如生,他也將此段所見所得,撰成「太陽帝國在台灣的巨石文明遺跡」踏勘紀錄。

當地碧砂里長黃志強表示,小時候常爬到巨石附近玩,當地人稱此巨石為「立石仙」(台語,指石頭仙人),也有叫「老鷹石」,因為石頭很大塊,外海就可看到,因此,是老一輩的漁民捕魚返航時,用來辨識方位的地標。

20130903105741

找回歷史原貌 荷蘭文獻重返台灣

$
0
0


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對以古荷蘭文書寫的台灣文獻,紀錄十七世紀荷蘭人與台南、西拉雅族人的關係,是台灣珍貴的寶物。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一批典藏在雅加達「印尼國家檔案館」的台灣史料,在沉睡三百五十年之後,重返原生地─台灣,市府特別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舉辦「歷史機遇─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文獻重現台灣特展」,即日起至二十八日止在永康社教中心展出。

該批台灣史料珍貴文獻於二○○二年被荷蘭的檔案員發現,這一偶然機緣喚醒了一段失落的台灣史,記錄十七世紀荷蘭人與台南、西拉雅族人的關係,也為台灣史填補缺頁,為台灣先民勾勒更清晰、明朗的樣貌。

二○一二年四月,原住民族委員會前任主委孫大川率團訪問印尼,在外交部駐印尼代表處的協助與安排下,印尼國家檔案館將編號四○四三、四四五○、四四五一等三卷檔案共六百七十三頁,逐頁掃瞄建檔,而在這批珍貴文獻內發現有關台南、西拉雅族群的紀錄,有助於了解與認識當時荷蘭人與台南的歷史。

這三卷檔案包括書信、決議錄兩類型,主要為大員小會的決議錄及與荷蘭、印尼巴達維亞、駐華武及雞籠地區牧師的往來書信。從西方史學觀點,這批由宣教師記載之史料,不同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雇員留下的日誌、決議錄、書信,是宣教師的觀點,記錄十七世紀台灣先民當時的社會生活、族群動態。

原住民族委員會已邀請專研荷西時期台灣史的林昌華、查忻、康培德、賀安娟等學者,協助譯介、解讀這批以古荷蘭文書寫的台灣文獻。

2013/09/03 22:22 中華日報


國民黨愚民教育下 90%的台灣人都相信他們是漢人

$
0
0

25937_2704893359386_1292868530_n

資料來源:潘智仁

這份資料太重要了
日本時代的台灣戶口謄本是大清國民就註明《清》
可以推翻 所謂的「日本時代戶口謄本的《福廣》 就是中國人」的謠言。
日本時代的戶口謄本 註明 福、廣 表示忘了母語只會說閩客語的熟番 不是支那人
如果日本時代戶口謄本 註明《清》這才是支那人

所以 如果
日本時代的戶口謄本 註明的是 福、廣 表示忘了母語只會說閩客語的熟番 不是支那人
如果日本時代戶口謄本 註明《清》這才是支那人 這份戶口謄本資料我看過
很多中國派歷史研究者 故意不提1895日本人接收台灣時就有 清時代的台灣戶口資料
這是關鍵證據 日本人就是依據這份資料 來分辨您是熟番還是支那人
如果是清國支那人就必須離開台灣
要記住這個重點

蕭泰雄

中國人寄籍的戶口籐本見過嗎?

1895年之後,日本總督府,在台灣做一全面性的戶口調查,
動用日本人類學者及懂漢文的台灣人約一萬多人,徹底調查台灣人口以及族群的分佈,
當時的調查之詳細,不輸現今林媽利醫師使用的DNA檢測。
日本人類學者是以族群為中心,將族群的語言以羅馬字拼音,
再以漢文譯註,來考台灣人的母語,所以當時人種驅離是很嚴謹的。
將在台灣的清國人驅逐的很乾淨,完全不懂『福』語或『廣』語的台灣人,在
戶口籐本的種族欄內至註明『熟』。
當時不願回國的清國人,至1905年12月31日在台漢人正確數為8083人。
總督府後來發給這些人『華僑證件』,識別為中國人,後來這些人也逐漸回國。

日本總督府後來為加速南進政策,才自中國進口奴工來台灣建築鐵路,
人數約四萬多人,這些人,集團性的散居在現今的鐵路沿線。
中國進口奴工來台灣建築鐵路,人數約四萬多人,
都是仲介公司集體辦中國護照入境的,入台後集體辦寄籍。

1905年12月31日在台漢人正確數為8083人。在台灣怎會有中國人。
日本人將在台灣的清國人驅逐的很乾淨,完全不懂『福』語或『廣』語的台灣人,
在戶口籐本的種族欄內註明『熟』。
懂福佬話的在種族欄註明『福』,懂客家話的在種族欄註明『廣』。
是總督府為方便調派『台灣軍伕』,在戶口籐本的種族欄內註明,
方便調派台灣人去統治福建及廣東。

蕭泰雄
1895年之後,日本總督府,在台灣做一全面性的戶口調查,動用日本人類學者及懂漢文的台灣人約一萬多人,徹底調查台灣人口以及族群的分佈,當時的調查之詳細,不輸現今林媽利醫師使用的DNA檢測。
日本人類學者是以族群為中心,將族群的語言以羅馬字拼音,再以漢文譯註,來考台灣人的母語,所以當時人種驅離是很嚴謹的。將在台灣的清國人驅逐的很乾淨,完全不懂『福』語或『廣』語的台灣人,在戶口籐本的種族欄內至註明『熟』。
當時不願回國的清國人,至1905年12月31日在台漢人正確數為8083人。
蕭泰雄
日本總督府後來為加速南進政策,才自中國進口奴工來台灣建築鐵路,
人數約四萬多人,這些人,集團性的散居在現今的鐵路沿線。持護照時間到 一樣要回中國

國家地理雜誌1920年3月號–日本國的台灣[轉貼]

$
0
0

在eBay看到有人拍賣國家地理雜誌1920年3月號,該期雜誌刊登Alice Ballantine Kirjassoff訪問台灣的文章,內有60張當時的台灣照片,好奇之下就下標買回來,共花了美金23元(含運費)。

今天收到這本雜誌,保存完好,紙質在當時應該算很棒的,即使現在看來,也還是很高級的樣子,沒有泛黃,也沒有掉頁。封面長這個樣子: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裏面有許多汽車廣告,這是其中的Dodge汽車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還有大英百科全書的廣告,裏面已有花一塊錢就可以試閱,想買的時候才付錢的服務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那麼,1920年的台灣是什麼樣子?那時台灣已被日本統治了25年,縱貫鐵路已經在1908年通車,阿里山森林鐵路也於1911年通車,1917年開始向美國輸出蔗糖,1920年台灣留學生在東京成立"新民會",七月全島劃分為五州,二廳,屏東機場落成。

作者在這篇報導首先敘述對基隆的印象,他抵達時基隆下著雨,驗證了他所學來的知識–"基隆是世界第二多雨的港口",接著他搭火車上台北,才過了一個隧道(獅球嶺?)天氣就豁然放晴,讓他嘆為觀止(現在基隆氣候還是一樣)。

到了台北,作者很訝異台北不像一般中國的城市,街道寬廣,充滿西式建築,也很乾淨,人民衛生習慣也很好,他將之歸功於總督府規定每年二次大掃除,以及下水道等衛生設施完善,但令他不習慣的是噪音,不時有婚喪喜慶傳來的吵雜聲。

接著作者主要介紹台北市大稻埕、艋舺、台灣四大產業(茶、樟腦、原木、蔗糖)、交通工具、原住民生活習俗、及台灣歸日本統治後的進步情況,他認為最顯著的進步是交通、衛生、司法、教育、產業,以下是該篇報導的部分照片:

作者對台灣的竹筏印象深刻,發現台灣的竹子很粗大,所造的竹筏大於他在中國所看到的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台灣的人力台車很普遍,但大部分只用來運貨及老弱婦孺 搭乘,由於作者說曾在桃園地區搭乘台車,照片中的城門應該是桃園地區的某個地方,城門看起來很小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又是台灣竹子的妙用,要不是作者說明,可能想像不到照片中原住民扛著的管子是中空的竹子,做什麼用?運(carry)水用的,但怎麼運? 這麼粗重,用扛的 一定不容易,有可能是接起來當水管用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他看到的南部平原的平埔族,解釋說他們和荷蘭人及漢人加叉混血,所以長得和中國人很不一樣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作者花了約三分之ㄧ的篇幅介紹原住民,大部分的照片是原住民的人像及起居情形,這是原住民學校音樂課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當時每個來台灣的外國人都被告知原住民有獵人頭的習慣,但他發現當時原住民在日本的殺人償命政策下,已經不再獵人頭,但還可以看到一些部落展示以前所獵到的人頭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1920年的台北已經完成了總督府(1919今總統府)、博物館(1915二二八公園內)、總督府官邸(1901今台北賓館)、臺北州廳 (1915)、圖書館(1908)、地方法院(1900)等重要建築物,所以作者抵達台北市的時候,很訝異台北的西洋式外貌,有寬廣的街道、宏偉的公共建 築、漂亮的公園。

不過作者對這些都沒興趣,他希望看到一個充滿東方情趣的城市,但他失望了,僅能從城門去憑弔一番,因此這篇報導裡完全沒 有任何都市建設或城市景觀的照片,只有以下這張位於大稻程南端快要完工的防波堤,算是都市建設吧! (作者的觀察力果然是屬於國家地理雜誌的),依據照片中河道的彎曲程度及河中的沙洲判斷,我猜大概是在環河南路一段,成都路中興大橋橋頭一帶拍照的: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另外一張照片則是颱風過後的台北市某一角落,有個招牌寫著五福眼藥,照片裡竟然還有人留著辮子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他 下榻於大稻埕,所以對大稻埕的觀察比較多,認為大稻埕做為華人的城市,過於乾淨而顯得不自然,反而噪音讓華人的特性顯現出來,而且時時刻刻都有噪音傳來, 布袋戲、結婚、喪禮、生日等等,還有茶館裡的樂團,甚至在旅館後面的窄窄巷道裡,晚上還在上演華人管弦樂(Chinese Orchestra 歌仔戲嗎?),讓他睡意盡失,他慶幸日本人規定所有音樂活動必須在午夜停止,否則睡眠就要報銷了。以下照片是在茶館表演的樂班,表演的應該是南管、北管之 類的,有趣的是演奏者都是女孩子ㄟ,作者稱她們是福爾摩沙版的爵士樂團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另 外,大稻埕有兩項商業活動吸引了他,首先是製茶,那時台灣烏龍茶已經享譽美國,所以那個年代有關製茶、選茶的照片很多,因此就不掃瞄貼出來了,不過有一張 照片蠻有意思,原來茶葉輸出是裝在襯著鉛皮的盒子(lead-lined box)裡的(如下圖),以確保在海運過程中不被鹽分侵蝕或煙薰,他提到茶商在交付海運時,會留意同船還載有什麼其他貨品,以免茶葉遭到污染而報廢: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另外一個商業活動是什麼?請先看看下面這張照片,猜猜看是什麼?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賣西瓜?柚子?足球?砲彈?都不是,是鴉片也,一顆顆圓圓的鴉片是從印度進口的,扁扁細長的小包裹也是鴉片,從波斯進口。不過他解釋說鴉片是受到管制的,當時還有2%的台灣人有吸鴉片習慣。

最正港的台版感恩節即將到來!西拉雅族感恩節不吃火雞,吃全豬!

$
0
0

1 October, 2013 · by 我是小編

10 月到,除了迎接雙十連假以外,大部分捧油都還知道,老美老加會在 10、11 月過感恩節。

可是你知道嗎?我們台灣人,也有正港的台版感恩節喔,而且還剛剛被我們偉大的祖國台灣,列為國家級的「國定重要民俗」呢……

它就是西拉雅族的「夜祭」!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四、初五(今年是國曆的 10/8、10/9),就是台南吉貝耍部落(Kabua-Sua)的夜祭了。而今年我們的文化部,剛好在吉貝耍夜祭前夕將其列名為「國定重要民俗」,格外有意義!

夜祭在許多西拉雅族的部落都有舉辦,吉貝耍部落的有什麼特別呢?這都是因為目前吉貝耍的夜祭最原汁原味,最傳統啊啊啊!

6233418878_6dc438635a_b

西拉雅族的最高祖靈「阿立祖」,在吉貝耍叫「阿立母」,而夜祭主要就是感恩、祭拜阿立母的儀式。當晚的儀式程序大致如下:

  1. 拜阿立矸:
    農 曆九月初四當晚,所有部落的族人就會把家中的「阿立矸」通通拿出來,然後和所有家族成員一起在大公廨(西拉雅族的大廟)祭壇上,向阿立母祭拜。許多部落受 到漢文化影響,都會開始拿香祭拜,唯有吉貝耍部落仍然不拿香,這也是一般公認吉貝耍夜祭是最傳統的西拉雅族夜祭的原因之一!
  2. 拜全豬:
    接著,在過去一年,有向阿立母許過大願的族人,都要在這天獻上全豬來還願!全豬獻上後,祭司向阿立母行三向禮,然後就是夜祭的最重頭戲 -- 牽曲!
  3. 開向、牽曲:
    沒看過「牽曲」,別說 你看過西拉雅族夜祭!只見夜幕低垂,夜深人不靜,祭司開始進行開向、點豬、敬酒、覆布、過火、翻豬等最傳統的儀式後,接著就請西拉雅族的女孩兒們手拉手, 圍成圈,翩翩唱起牽曲。當天儀式,就這樣持續進行到農曆九月初五的凌晨 3 點,接著當天下午就會繼續舉拜吉貝耍部落獨有的「哮海祭」!

為何西拉雅族人要舉行夜祭呢?

  1. 感恩:
    在過去一年,許多族人向阿立母祇願,獲得祂的眷顧,因此當然要在農作豐收後,舉拜一場豐盛莊嚴的儀式,來感謝阿立母。
  2. 慰靈祈福:
    女孩子們所吟唱的牽曲,都是西拉雅族祭祀用的古語,至今已經沒人能聽懂了,但有人說這些古語,都是描寫祖先在幾千年前,渡海來到台南所遭遇「七年饑荒」後天降甘霖的故事,以此儀式慰靈,並希望祖靈庇蔭後代子孫。
  3. 開向:
    夜祭完成後,「開向」也完成了,於是直到來年春天「禁向」前,族人都可以開始打獵、結婚、歌舞,是以前西拉雅族人因為隨著季節更迭,而衍生出來的生活規範,並以祭典儀式來約束,使得大自然能生生不息,部落生活有秩序。(「開向」的意義請見我們之前的故事:〈「向」的神力帶來千軍萬馬,是否也能帶回大武壟族人的笑容?〉)

從感恩到開向,無一不是西拉雅族人藉由每年反覆的莊嚴儀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感謝,與對自然作息的尊重……

所以所以,下次別再說台灣沒自己的文化了,因為還有這麼多台灣原住民的文化,都是台灣人最值得驕傲千年資產呢!

詳細吉貝耍夜祭活動時間表,請見《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粉絲專頁

來源:http://www.pure-taiwan.info/2013/10/siraya-thanksgiving

毛利人台東尋根 發現傳家寶

$
0
0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0日電)毛利人的祖先來自台灣?紐西蘭毛利師生,今天到台東尋根,在卑南遺址公園,發現毛利人家傳的「巴圖」,相當興奮。

近幾年學者陸續從考古、文化、血緣提出台灣是南島的原鄉,台灣的老祖宗移民至夏威夷和紐西蘭,紐西蘭毛利人也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台灣。

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藝能產業協會」安排下,一群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電影系毛利師生,遠渡太平洋到台灣尋根,並且將過程拍成紀錄片。

尋根師生今天到台東,參觀卑南文化公園內的卑南遺址文物展示廳,裡面陳列的文物讓他們驚訝不已,有許多都和毛利人相同。

南島文化交流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陳華友 (Tony Coolidge)說,毛利師生參訪了北部和中部,發現台東的卑南遺址和毛利人最接近。

參訪師生看到展示館玉器展示櫃時,相當驚訝,停留了很久,每位女學生都配戴玉器項鍊,身上也隨身帶有玉器,他們的玉器和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相同,尤其是當作工具用的玉錛。

另外,卑南遺址人蓋的穀倉會利用石頭做成防鼠板,這和毛利人的祖先防老鼠方法相同;釜和鋤頭也是一模一樣。

最讓毛利師生震撼的是卑南遺址人農耕用的「巴圖」 (patu),因為這在其他地方未曾發現,只有在卑南遺址看到。奧克蘭大學考古文化老師說,「巴圖」是早期毛利祖先戰爭用的武器,後來變成象徵領導人的信物,現在成為家傳之寶。

7年前台中市長胡志強訪問紐西蘭時,在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中,發現官方文獻記載,毛利人是4000多多年前從台灣移民到紐西蘭。

中央社-2013年12月10日 下午15:50

道卡斯族三大社群的由來

$
0
0

1601286_606348616080319_81605708_n

道卡斯族的範圍南起大甲溪,北至湖口台地、楊梅鎮龍潭鄉一帶,南北長距離約一百公里。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帶,西至臺灣海峽。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主要活動範圍以沿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道卡斯族一名之來源,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1904),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透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有邵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道卡斯族、噶瑪蘭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和安雅族、貓霧剌族、水沙連族、西拉雅族。
在行政沿革方面,道卡斯族在明鄭時期,明永曆二十四年(清康熙九年,1670)隸屬天興縣。鄭經命「 劉國軒經略蓬山八社、後龍五社 」,為漢人統治道卡斯族之始。康熙二十三年(1684)改隸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改隸彰化縣(淡水海防廳),雍正九年(1731)大甲溪以北歸淡 水海防廳管轄,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治由彰化縣移駐竹塹(今新竹市)。光緒元年(1875)以淡水廳之一部分,增設新竹縣道卡斯族歸新竹縣管轄。 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准設郡縣,中路新設臺灣府,為省會首府。全省劃為三府,以大甲溪以北至中港溪為界增設苗栗縣、蓬山八社及 後龍四社,中港除外,歸苗栗縣所轄。竹塹社、中港社歸新竹縣所轄。

道卡斯族主要的社有蓬山八社、後龍五社、竹塹兩社。蓬山、後瓏、竹塹三大社的劃分處始自於乾隆初期,有關社餉徵收。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雍正九年奉文 彰化縣,撥歸管轄土番大社八社(內附小社二十四), 額徵銀一千二百五十八兩一錢三分六釐。乾隆二年奉文以二年為始,豁免社餉,改照民丁例(每丁徵銀兩錢),減徵社餉銀九百九十三兩一錢三分六釐。實徵土番八 社(內附小社二十四社)共番丁一千三百二十五(每丁徵銀兩錢),共徵銀二百六十五兩(內蓬山社並附大甲東、苑裡、南日、貓盂、德化、房裡、雙寮、吞霄等 社,番丁共三百五十;後龍社並附新港仔、貓裡、加志閣、中港等社,番丁共三百七十;竹塹番丁八十九)。

由臺灣府志即可看出,徵番社銀兩即由蓬山社、新港仔社、竹塹社三大社統籌、徵銀,這是道卡斯三大社群之由來。

以上資料來源:道卡斯族簡介

勉懷台灣先民,關懷台灣主權
請訪問三腳貓半桶水

Viewing all 13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