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阿美族人。對一個阿美族人,要如何了解太魯閣族的文化呢?藉由書面文獻與網路資料的參考,開始對太魯閣族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族群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之下,要全然的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對自己來說是有限的。感恩在花蓮就服站因緣際會下,有機會來到秀林社區發展協會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當初一踏進協會,看著阿姨們精巧的雙手在織布上編織著美麗的圖騰,由心而發的讚嘆著好美,對太魯閣族編織開始產生了好奇與興趣。在這世界之大族群眾多的土地上,每個族群都有權保有其特有的文化與語言,且讓它受到適度的欣賞與尊重。原住民族群在未來將面臨到什麼衝擊呢?花蓮港口部落已逝的耆老許金木先生(阿美族人),在紀念影片中曾提到『我最擔心的,我們的孩子為什麼都不會說母語?如果我們的母語沒有了,我們就消失了。』,這句話令人沈思。傳統母語、技藝傳承、固有文化和民族特色,隨著時代的衝擊下,後代也逐漸無法認知了解自己的族史、文化及語言。該如何永續傳承、喚醒民族意識,我想也是各族群目前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 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
南島語系的民族最早是由不同的種族發現有相同語言開始,故簡稱「南島語族」;近代來更由文化、考古和遺傳基因等因素的研究結果,被認為有與南島語系的民族相同的性質存在,雖然現在的原住民已因政治的關係不用南島語,但其民族本質上仍為南島語系的民族,故統稱為「南島民族」。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
─ 族群介紹 ─
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山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卻甚少來往。過去人類學家把泰雅族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其中賽德克亞族又分為太魯閣群( Truku )、道澤群( Teuda )、和德奇塔雅群( Tkdaya )三個群。賽德克亞族的原來居住在中央山脈濁水溪的上游,現今的南投縣仁愛鄉,因為人口增加、耕地不足或尋找新的獵區的因素,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散居在花蓮縣的立霧溪、木瓜溪流域,日本統治時期,於太魯閣事件之後對太魯閣族實施混居集團移住政策,將太魯閣族人遷移至今日的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繁衍後代,他們認同Truku Truwan 是三個群共同的祖居地,所以自稱是「太魯閣族人」(Seejiq Truku)。
清領時期稱他們「大魯閣」,日治時代日本人稱他們為Taroko,居住地也以Taroko稱之。戰後沿用日本人的稱呼,譯音為「太魯閣」,不論是大魯閣、Taroko或太魯閣,三個稱呼都是來自Truku(太魯閣)的發音,連後來「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名稱,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太魯閣族人口約27,071人(100年04月數據),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從南投縣境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他們曾經歷抗日最長的戰爭,長期以來,也曾胼手胝足的一起開創族人的未來。太魯閣族人除了擅長的狩獵、編織以外,目前還保有傳統的製刀匠和巫術,每年也都會舉辦祖靈祭。目前登錄族群身份為太魯閣族的族人,主要居住地以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與卓溪鄉三地為主。太魯閣族於2004年1月14日正式被政府認定成為原住民族第十二族,從此族人可以大聲地說:「我是太魯閣族人」。
─ 地理分佈 ─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 歷史大事 ─
太魯閣戰役:1895年日人因馬關條約進駐台灣後,對東部不肯歸順的太魯閣人在1898~1916年的18年間先後發動多起戰役。
其中以1914年5月的「太魯閣征討軍事行動」歷時最久,規模最大。日方動員陸軍與武裝警察共二萬餘名,配備新式的槍砲彈藥;兵分東西兩路攻打太魯閣人。東路軍自銅門、文蘭分西、北兩支進伐;西路軍由當時台灣府最高首長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任司令官,自埔里出發經霧社、追分(今翠峰),在合歡山區(約今陸軍寒訓中心)設立「討伐司令部」,集結近一萬人,與另一支由花蓮港北上經新城再溯立霧溪而上的東路軍遙相呼應。
當時太魯閣族人參與防禦戰的戰士僅二千三百人,卻以簡陋的弓箭獵槍對抗二萬餘配備精良的日方軍警,激戰六十餘日終不敵日軍之攻擊而降服。雙方死傷慘重,太魯閣人為此次戰役付出慘痛代價。
1896年陸軍少尉結城亨與其部下21人,於花蓮新城遭到太魯閣族殲滅,史稱新城事件。
1906年,因為日人製腦業主,與太魯閣族人發生糾紛,引起日商與花蓮港支廳長以下36人被殺害,16名被扣押的威利事件。
1913年,日本台灣總督府命蕃務本署對太魯閣地區的原住民進行多次偵查任務,了解當地部落人數與地形。
1914年5月,日本台灣總督府下令進行討伐行動。
─ 文化特質 ─
傳統上,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獵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而在男女關係之間,傳統祖靈的信仰及恐懼深植於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極嚴格的規範:不允許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軌的行為或動作。
太魯閣人的求婚儀式,必先徵得女方同意後行之,同時求婚的重要內容是議定男方的聘禮、工作天,及女方的嫁妝。婚禮在新郎家中舉行,媒人手持一瓢水向神靈祈禱,雙方主婚人用食指浸入水中表示不悔。太魯閣人相信生育是由鬼靈所主宰的,因此有種種的禁忌與祈禱的方式祈求賜予他們小孩,嬰兒出生後用竹刀切斷臍帶,將胞胎埋於底下。嬰兒生下後,由祖父或其父親為嬰兒取名,小孩名後連其父名,也有少數連母的,以示有血統的關係。這種命名的方式,稱為「親子關係的連名制」,通稱為「父子」或「母子(女)」連名制。
在太魯閣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員共同推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頭目對外代表部落,對內維持部落的安寧和諧、解決仲裁紛爭。頭目及其他幹部都是無給職的,其唯一享有的權利是部落的人家舉行慶典時總會受到邀請。部落在對外的關係上,獵區的保護是全體部落成員的共同責任,每個部落均有固定的獵區,打獵行為不僅是在維持生計,也由於狩獵團體的組合,形成部落男子之間共同承擔責任的團體意識。
「木琴」──太魯閣語稱「打庫茲」意義同竹口簧片,傳統木琴製作不易,音只有四階,即Le、Mi、So、La,製成聲音清脆響亮的木琴,木琴的音質好壞與樹木的長短、乾濕及粗細有著極大關係,男女皆可敲奏。
太魯閣族傳統舞蹈較保守,以女性為主,大都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式表演,男性舞步簡單且多以左右前後跨步方式為主。
─ 宗教信仰 ─
太魯閣族的祖靈信仰是以祖靈為中心的集體意識,巫師的醫療與祭司的祈福是這個部落重要的傳統習俗(Gaya),是一個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原本的出發點是以疾病的治療為基本觀念,進而延伸至祖靈祭典、公祭、私祭的傳統領域。太魯閣族的人認為,所有的疾病、災難乃是源自於神鬼責罰與觸怒祖靈所形成,因而必須經由對於祖靈的供食慰藉來獲得解決,這是一個傳統的醫療制度,其儀式的進行象徵著與祖靈的溝通。
為確保「gaya」能確實被部落住民遵守,部落內設立三個職位以監督成員奉行,頭目、祭司及女巫,職掌各異。頭目已如前述處理世俗事務,對違反祖靈的行為,秉公判決,族人必須服從,否則會引起眾怒、受到群毆或遭驅逐出社,惟一可更改判決者,即率親族出草獵頭,若成功無傷而返,證明無罪,則仍可受祖靈保護,其他族人不會再有異議。祭司則在固定時節指導其他族人依祖先的慣習舉行祭儀,按一定的農作週期播種、收割,並負責在祭典中向祖靈祈求農作豐收,出獵成功,族人平安。女巫的任務是在疾病及災害產生時,施法判明其原因。
─ 祭典傳說 ─
太魯閣族人稱所有超自然的存在為靈( rutux)。分為善靈(正常情形下死亡者的靈魂)與惡靈(死亡非命者的靈魂),惡靈不受祭拜,而善靈(包括死去祖先的rutux 以及若干有關的靈魂)則與生活休戚相關,受到奉祀。
遇到婚禮、祖靈祭、收割祭等重要慶典時,全社或全Gaya的男子都會參加狩獵。狩獵的獵區遠離聚落,範圍廣大,費時少則一週,多則一個月。因此在出獵前,婦女會準備獵者所需的糧食。出獵時,獵團團員於獵區周圍由外而內或由一角追趕獵物獵捕。因此需要全部落分工合作,可藉此提高群體認同,凝聚Gaya的向心力。
「祖靈祭」
每年七月小米收割後,是太魯閣族祖靈祭的重要季節。屆時由頭目或長老議訂時間,當日天未亮時,全社男子均抵祭場,每人手持插有黏糕、豬肉之竹棒,是為奉獻祖靈之供品。俟祭典完畢,即須當場食用完祭品,且沿途返家時需越過火堆,而與祖靈分離。現在祖靈祭因受基督宗教的影響,改名為感恩祭,於每年八月左右舉辦。
「播種祭」
早期太魯閣族人除了狩獵之外,便是依靠農耕生產經濟為主,耕作方式是游耕或火耕農業,然而山坡地旱田地利不足,又無施肥技術,因此農地每隔數年便須更換。
新墾地之尋覓:每年新年到一月之間,是需要更換農地之家尋覓新農地的時期,然後進行開墾。到了二月至三月間為播種季節,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討論播種祭儀之日期與各項準備工作。祭前派代表到新墾地行祭。實際祭日行祈禱祖先護佑豐收,祈請賜福,然後全面開始播種小米。
「收割祭」
在小米將成熟之際,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召開會議,商議收割祭的時間。祭日那天清晨時分,各家派員到小米田裡行祭,收割前並舉行收割禮(Dasa-ing)後,再開始全面收割。若小米田廣大,人手不足,可以請親友、鄰居幫忙收割,完工後宴請幫忙的人。
小米收割完畢,把它曬乾,在小米入藏倉庫之前,家中長者擔任主祭,並舉行小米收藏祭禮(或稱入倉祭、入藏祭),之後所有聚落就進行農閒時期。長老便召集家族代表,討論豐年祭祖事宜,準備舉辦豐年祭祖的各項活動。
─ 工藝 ─
「紋面藝術」
亦即漢人所謂「刺青」,太魯閣語稱「巴大斯克拉斯」,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特色,「紋面」的理由男女不同,男子16-20歲,為表示成年及獵過敵人的頭才「紋面」。女子則為16-20歲,表示成年及漂亮。如今已不再沿襲,只有少數相當年紀以上的太魯閣族老人臉上,才能看到這個歷史痕跡。
「織布藝術」
織布是女子的工作,全家人的衣著、被單等都仰賴婦女一針一線織成,其技術在台灣各族原住民中可說是一流的。織布的材料取自苧麻的樹皮,經剝麻、刮麻、取線、煮麻、染色等繁瑣手續後才能織布。女子自幼就必須學習織布,織布的技術精湛與否,也是部落中評斷女子能力與社會地位的標準,女子織布技藝超群,便會在部落中受到崇敬,也能成為勇士競相追求的對象。
「貝珠衣」
綠豆顆粒般之白色貝珠,穿綴於服飾,成為太魯閣族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最尊貴者為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賦歸參與盛會時之穿著,亦是結婚時重要之聘禮,另珠裙、珠帽、綁腿亦可用貝珠串成。珠裙常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之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 建築 ─
「太魯閣族」家屋特徵為豎穴居、積木式構造,並以斜撐來補強家屋構造,家人過逝時遺體埋葬在床下(表示永遠同在及保護家人),庭外建有一個撐高防鼠的倉庫,各部落較高處建有瞭望台防敵人侵襲。主要建材如下:
樑及柱:硬木及蛇木為樑及柱。
牆壁:竹片對壘。
屋頂:茅草樹皮或桂竹。
【資料來源】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8BEBF5BE0A53E41F
http://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3&AC_No=1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4&mm=3&sm=1&page=1
http://taiwanstandup.blogspot.tw/2010/05/3_16.html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9/cchps/index01.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AD%AF%E9%96%A3%E6%88%B0%E7%88%AD
【圖片來源】
http://www.taiwancon.com/wp-content/uploads/auto_save_image/2014/02/032600zHm.jpg
http://www.taiwancon.com/wp-content/uploads/auto_save_image/2014/02/032602q0L.gif
http://www.taiwancon.com/wp-content/uploads/auto_save_image/2014/02/032603fYi.jpg
【影片賞析】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8BEBF5BE0A53E41F&type=99EC05616443144BD0636733C6861689
來源:http://bsuring.pixnet.net/blog/post/163691653-%E6%88%91%E6%89%80%E8%AA%8D%E8%AD%98%E7%9A%84%E5%A4%AA%E9%AD%AF%E9%96%A3%E6%97%8F-(%E8%A8%B1%E6%83%A0%E5%A6%82)